96年前的今天,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军队,如星星之火,自此燎原!
时光荏苒,当硝烟不在,他们依然昂然而立,为我们守护岁月静好!
而为新中国奋斗过的老兵们,虽已告别峥嵘岁月,但军人赋予他们的神圣和荣誉,跟随一生!
在这个军民同庆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与海月的老兵一起忆往昔,看今朝,聆听他们的故事。
徐杰
(图为徐杰爷爷为海月长者分享上甘岭战役的事迹)
徐杰 男,汉族,1928年12月生,浙江省江山市人。毕业于浙江江山市萃文中学,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5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浙江江山市环保局第一任局长。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委员,江山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指挥才能,深入前沿阵地,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为我军全面赢得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1951年5月,参加“五次战役”小都市里战斗;1952年3月,徐杰在金城阻击反击424高地战斗中任代理连长,荣获个人三等功,并被书面通报表扬;1952年6月,参加了金城以东官岱里以西无名高地战斗;1952年11月,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在1952年11月9日战斗最激烈的这一天,他指挥八二炮群。用强大的火力支援二、八号阵地,与步兵前后共粉碎敌人十多次进攻,为我军上甘岭战役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个人荣立三等功。经过朝鲜战争的洗礼,1954年胜利归国后,调北京第二坦克学校学习并兼任班级排长,期间,各项学习科目都名列榜首,每学期都荣记小功一次。1956年调国务院人事局军队干部转业办公室工作。
1958年,响应毛主席“大办民兵师”的号召,担任国家机关民兵师一营参谋长,负责队列训练。他训练的大方阵一民兵师队列连续两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检阅,给中外领导留下深刻的印象,受到国务院的大力表彰。
1963年,徐杰同志积极响应党“加强基层,发展农业”的号召,主动提出到地方工作。从此扎根江山,倾情故里,建设家乡。在任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主任期间,扎实有效地培育了一大批知识青年,支援家乡的建设,在担任江山县坛石区区长时,蹲点广种薄收的陈家大队,做通群众思想,发动群众加大投资,兴修水利改造良田,当年就使陈家大队旧貌变新颜。1982年,徐杰同志担任江山市第一任环保局局长,为家乡现在的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奠定了坚实的环保基础。1988年离休后,徐杰同志出于对环保事业的热爱,亲自组织成立江山市环境科学学会,发展会员40余名,并担任江山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省环境科学学会会员、市文明办社区秘书长、市关工委委员等职,继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莫道桑榆晚,虹霞尚满天”。如今,徐杰同志虽年逾90,但老人家为国为民的赤诚丹心仍映夕阳,耀金光!
其事迹入编在《开国将士风云录》(第三卷)一书中。
王维源
(图为王维源爷爷参与父亲节形象照拍摄活动)
王维源同志,汉族,1930年生于温州。1950年初参军,同年11月入朝,在志愿军政治部前线外俘收容所任外俘教员和俘管队队长。我方与美方停战谈判开始后,调任我方代表团第二项议程俘虏交换材料组组长。回国后从事我军的联络工作,1987年转业任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
2020年中央电视台为记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七十周年,以20集的大篇幅全面回顾抗美援朝的系列纪录片,作为《国家记忆》永世长存。王维源同志作为健在当事人,接受采访,陈述我军在艰难困苦条件下实行高度人道主义,举世无双的俘虏政策,录下了历史的真实。
转业地方进入科技情报研究所后,正逢国家改革开发,计划经济艰难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此,王维源同志就科技和经济改革方面的一些问题,先后在国家和省两级公开和内部刊物,发表论文五十多篇。后收集成册,取名《暮秋集---写于车轮转弯的时候》。作为我国第一篇关于高速公路的研究论文,1985年王维源同志与人合作发表了《宁、杭、沪、甬高速公路和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国家领导人重视。五年后在上海开始我国第一段14公里长的实验性高速公路。
为开辟和启动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王维源同志曾承担《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大纲》课题组副组长,负责总课题报告的起草任务。课题重点在“产业发展”,必须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课题报告除了提出50个具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还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建议。当时杭州技术市场因素欠缺,为使高新技术市场快速成长,王维源同志还专门撰写了《引入乡镇企业,参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关于高新技术贸易街的设想和建议》两篇专文,具体建议把电子贸易街设在杭州文三街。这些建议被杭州市领导采纳后,很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市场的形成和聚集。几年后各地就有了“北有中关村,南有文三街”的说法。国家商业部因文三街的电子产品市场的高度繁华,授予文三街为《中国特色商业街》荣誉。王维源同志也因《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大纲》的课题报告受到国家科委三等奖奖励。
朱煜德
(图为朱裕德叔叔参加公寓光荣在党五十年活动)
1951年7月读高中一年级的他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并进入军事干校。53年4月选送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校,读英语专业。56年10月在校时光荣入党。57年毕业分配到南京军区。62 年在战士英语学习班任教员,开始了他的教学工作。
1979年安排到上海海运学院任英语教师。82年评为讲师。84年到上海第一人民警察学校任讲师,后评为高级讲师。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上海这个世界大都市,国际友人越来越多,旅游观光也发展很快,城市交通管理急需外语人才。学校审时度势,组织89级英语班的教学,没有现成教材,朱老他们就大胆对教材进到改革,大量阅读、搜集资料,看手编写出“交通英语”很快用于教学,大大提高了上海城市交警的执法水平,藉以提升人民警察在国内外人民心中的形象,又引领了国内各大城市对人民警察外语水平的重视和提升。本应93年退休,因教学需要又留校三年,95年才正式退休。
退休后他并未安于颐养天年,2001年9月,开始以志愿者身份积极参与陆家嘴街道社区学校的英语班,开展成人、老年人的教学工作。为适应特殊人群的教学,他贴近生活,组织和改进教材。为迎接APEC会议、他教过《通用英语100句》;为迎接北京奥运会,他教学过《衣、食、住、行900句》;为迎接上海世博会,学过《迎世博学双语》。不辞辛劳把上海近年新增道路、轨道交通、景点、单位等有关英语会话资料汇编成一本自编教材《问路与指路》为世博会作贡献。就这样,他在社区教学岗位上孜孜不倦又耕耘了近十二载。
有件事情说起可能令人难以置信,他们家在上海的住宅面积只有51平方,退休后的二十多年中,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专长,家教、办补习班等多种形式大抓收入,改善居住条件,但他从没有去考虑过。十多年的社区教学完全以志愿者身份,没有工资待遇,他那样兢兢业业,表现的是一位老党员的奉献和无私。
祖国日益强大,人民日益幸福,离不开这些前辈的努力与付出。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祝愿这些为国为民付出青春的“老兵”们,
在海月随园嘉树,福寿康宁,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