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被掩埋的英雄——"明代三才子"

追风少年
创建于2023-08-01
阅读 27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谈起徐渭恐怕没几个人知道。可若是说徐文长又是世人皆知,但文长只是徐渭的字。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 绍兴 )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等。说起他号中的“青藤”可不简单,据说郑板桥在欣赏古代名画时,脱口一句“愿为青藤门下古狗”意思就是字面意思,青藤自然是便是徐渭。

他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这另外两人也不简单。

先说解缙    (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永乐大典》主编《永乐大典》 全书22877卷,只是目录就有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 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据说解缙编写时几乎从未用过参考文献,他本人几乎是一本参考文献。

可天才总是不得善终,解缙想什么说什么,得罪了不少人,接连被污蔑,又插手明成祖家事,当时二子朱高煦更受隆宠,礼秩超过了嫡亲标准。解缙上疏劝阻朱棣,    朱棣大怒,认为称解缙是在离间骨肉。之后,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而返。

明成祖的皇位是篡位而来的以至于他对所有人都不信任,把解缙关入大牢。之后纪纲上囚籍,朱棣见到解缙姓名问:"解缙还在吗?"纪纲会意,用酒将解缙灌醉,而后拖到积雪中埋起来。将解缙活活冻死。

杨慎更是厉害,号称“博览第一”在明代几乎所有位高权重的大臣都在乎名声,就算张居正,整个朝廷都是他的人,连皇帝都是他的学生,可在他大儿考试时,殿试通过,其实也就二甲。他不但不开心,反而把儿子大骂了一顿,然后把他赶回老家。

但杨慎不同,他爹杨廷和是内阁首辅,但他状元及第都没人说什么,他考状元才正常,他要不是状元那才是考试有问题。可见他的才识,以得众人赏识。只是遗憾被卷入“大礼议”时间,不然定能朝中重臣。

何为“大礼议”?当时嘉靖继位,大臣与嘉靖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先是要求嘉靖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然后要求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

这一波操作有些难理解,先个大家解释一下。

东华门入,居文华殿是太子入朝的仪式,这可以说是大臣的试探。

而以明孝宗(嘉靖叔叔)为皇考,兴献王(嘉靖亲爹)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这个就有点过分了。这么做简单来说就是:叫叔叔为爹,叫你爹为叔叔。对明世宗而言,虽然有汉朝定陶恭王刘康,    宋朝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先例。但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双方产生僵持,这才是真真地“斗法”。

嘉靖十五岁正值青春期是长身体的时候,这位老哥明显多长了心眼子。面对这些活了上千岁老狐狸的试探,嘉靖选择以退为进,见到大臣的阻拦,他调转车头,走了。最后,在大臣们的请求下,他“迫不得已”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第一关,嘉靖轻松过关;。但真真攻势还在后头。

    少年天子明试图优抚杨廷和,并向    礼部尚书毛澄厚赠黄金,欲使其改变主意。    但两人都不为所动,毛澄甚至收钱不办事。

嘉靖怒了,“老子虽然十五岁,但我是皇帝,什么事是我干不了的?”

现实给了他惨痛的教训:有,杨廷和先生不同意就有。因为内阁唯一一个可一制衡皇帝的权利——    封还,作用就是退回皇帝的诏书。

然后,像极了小说的情节出现了:年仅十五岁的少年与年迈的母妃蒋氏受尽一帮老狐狸的欺辱,这时,一位英雄横空出世救下了他们。

    新科进士张璁上疏支持嘉靖,认为明世宗即位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杨廷和OS:又玩文字游戏)    建议明世宗仍以生父为考,在北京别立兴献王庙。张璁本人发言不重要,但他赢得了杨一清(在边界吃沙子就计除刘璟)和王守仁的支持。

之后,嘉靖无奈之下,勉强同意称父亲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这时,嘉靖已经十八岁了,经过三年在朝廷的浮沉,他少年老成,也成精了。

借着杨廷和致仕,群龙无首,他告诉礼部,    七月十四日为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群臣哗然。这是把兴献帝当太上皇的节奏啊!

终于,大臣忍不了。嘉靖的诏书颁布在早朝之后,大臣尚未离开,杨慎充分发挥了老爹的号召力,带着两百多位朝臣,到左顺门前。这时嘉靖人都吓麻了。然后,他就看到一大群老头子在左顺门口——大号。吓得嘉靖直接跑了。但仍没接受他们的请愿。

然后,最最最最最离谱的事就发生了。贵族出身,状元及第,饱读圣贤书的杨慎,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聚众在左顺门(唯一杀人不用偿命的地方)把张璁揍死,真是不知道他圣贤书读到那里去了。

就这样一个下三滥的手段,差点把张璁搞死,说起来也离谱,一百多个官员群殴一人,尽让人跑了。张璁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硬生生跑了出去,但也被打了个半死。

杨慎

嘉靖震怒,把闹事的都罚了个遍,作为闹事的头头,杨慎被放逐滇南。他爹杨廷和当官时裁减冗员,大笔一挥两万人就丢了饭碗,这些人“终日想,想出一张杀人榜”,拿杨慎开刀。杨慎也不是省油的灯,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商,在路上计算杀手与自己之间的距离,躲过一劫。

在看到这段历史时,总会有人说这帮人愚蠢。为了进皇宫的方式,叫自己爹叫啥吵来吵去。

但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明显不懂政治,“大礼议”怎么可能只是在争名分,争的是权力呀!

苦寒之地实在是无聊,杨慎只能寄情山水,博览群书,这才有了后来“博览第一”的称号。

与解缙不同,杨慎很会做人,“大礼议”对嘉靖来说印象深刻,时时想起杨慎,常常问及杨慎近况,在他身边的大臣总会说杨慎有多么多么后悔,实际上杨慎活的不要太好。

杨慎是“明代三才子”之首,但在我看来,徐渭才是真正的第一。

    徐文长智斗恶霸的故事连小孩都知道,但他真正的身份是胡宗宪幕僚。干的可不是斗恶霸的小事,而是擒徐海、诱汪直、荡倭寇可与戚继光,岳飞齐名的壮举。

徐渭的童年可以说是黑暗的,他是小妾之子,唯一疼爱他的父亲徐鏓未过百日便撒手人寰,徐鏓这一死,也让徐渭的前半生成了悲剧!

徐渭10岁时,徐渭的母亲被徐鏓的正妻苗氏赶出家门,徐渭也被苗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动辄打骂,可即便如此,徐渭并未放弃学习,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

但这个神童运势不好,才富五车的徐渭,多次参加科考,皆名落中山,这让徐渭更是郁闷,无奈只能开设私塾,以教授学生勉强糊口。

    嘉靖三十三年,徐渭终于迎来自己的高光;当时倭寇进犯浙闽沿海,徐渭所在的绍兴府也遭到倭寇抢劫,自幼喜好兵法的徐渭也弃笔投戎,开始抗倭,也是在此期间,落魄书生徐渭受到了浙江巡抚胡宗宪的赏识。成为了胡宗宪幕僚,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和文化天赋。

他的顶头上司胡宗宪,可以说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当时胡宗宪确实是一心一意抗倭,但在官场上却依附严嵩,为了掌握兵权抗倭,胡宗宪为嘉靖皇送上”白乌龟”(嘉靖信道教,是车迟国国王的原型,”白乌龟”是道教中的一种祥瑞。),以此讨嘉靖欢心,徐渭很不耻,后来,胡宗宪升任浙闽总督,多次邀请徐渭担任幕僚,因为有共同的目标抗倭,徐渭思索良久,最终担任了胡宗宪的幕僚,追随胡宗宪抗倭!

可惜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1562年,严嵩被扳倒,胡宗宪也遭受池鱼之灾,被当作严党下狱,冤死狱中,而作为胡宗宪幕僚的徐渭,在胡宗宪冤死后,彻底失去了对人生的希望,以致发狂,曾用钉子刺入耳中、用锥子猛刺自己的肾囊,反复自杀9次,皆未死成!

1566年,徐渭怀疑妻子张氏不忠,将其杀死,徐渭也因此被下狱,直到7年后,才被友人从狱中救出,当时的徐渭已经53岁,被好友张元忭所救出狱后,徐渭依旧时常发疯,甚至持斧自持斧毁面破头!

一代天骄,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的天才,    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却落得如此下场,倒也是不幸。

    

阅读 27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