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岳飞之死,谁之过?

幸福
创建于2023-08-01
阅读 23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满江红

    重读岳飞的佳作《满江红》,千余    载    之后,我仍然能感受到这位英雄的英豪之气,他一雪前耻、    收复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从词里呼之欲出,他不惧艰险、    英勇杀敌的乐观精神让人热血沸腾。

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岳飞生活在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时。相传岳飞是大鹏鸟转世,他降临人间的使命是阻止金国完颜兀术灭宋、匡扶倾倒的大宋江山、振救陷入水火之中的黎民百姓。

    这个传说颇有点神话色彩,但他是南宋数千万子民浴火重生的希冀。

        

        岳飞天生神力,两臂能开三百斤神弓。他从小喜好读书,尤其喜欢阅读兵书战策的书籍。    他    年少时有周侗等名师传授武艺,再加上酷爱钻研兵法,不到二十岁时,他就已经文武双全、满腹经纶、    初露    锋芒。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此时正逢金国铁骑屡屡攻打南宋的乱世,在国家危亡之际,岳飞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毅然投身军戎,为收复失地和保家卫国舍身忘死、矢志不渝。

        

岳母在岳飞背上所刺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成了岳飞一生的写照。        

他立志“驱除强敌,恢复失地,直捣黄龙,迎回二圣”。

岳飞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高超的武艺和英勇的作战表现,    很快在军中    崭露头角,得到上级赏识和重用,成为一名重要的抗金将领,他迅速成长为与名将韩世忠等齐名的南宋    “中兴四将”之一。

        

        

岳飞和其岳家军经过浴血奋战和千锤百炼,造就了一支军纪严明、作战勇敢、英勇善战的抗金铁军。

岳家军的口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是岳飞治军严明的佐证。

岳飞不负圣恩、未辜民意。十几年来,东挡西杀、南征北战,驱外敌、除匪患,为稳定国家局势、收复大量失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岳飞率领的抗金主力“岳家军”和其他抗金义军的配合攻击    下,金国的军队溃不成军、    节节败退。一向彪悍勇猛、如狼似虎、掳掠成性的金国军队居然成了听见岳家军就闻风丧胆、仓皇溃退的败军残师。他们对岳家军的评语“憾山易,憾岳家军难”是金兵发自内心的    真实    想法。

                

    有这么一支勇猛无敌、保家卫国的抗金军队,有这么一个战功卓著、忠君报国的军事统帅,有这么一个收复失地、恢复中原地的大好时机,实现恢复中原的目标岂不指日可待?但是这支胜利之师居然    在朱仙镇停止了前进的脚步,甚至还是在金兵节节败退、大势将去的绝佳时机。

        

究竟是什么阻挡了这支英勇铁军乘胜追击的步伐?

        答案是昏庸的    南宋    皇帝赵构。    这位南宋最高统治者    以十二道退兵金牌严令岳飞立刻罢兵、班师回朝。

        

        为什么要连发十二道退兵金牌?从中可以看到两点,一是赵构的退兵决心之坚定。二是岳飞及其部队对退兵的不解和抵触。

    

岳飞和其抗金军队很不情愿退兵,他们不甘心失去这绝好的战机。可是岳飞无可奈何呀,违抗圣旨就是不忠,抗旨不遵就是谋反。本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语可以使岳飞“忤逆”皇帝的命令,抓住有利局势、继续北伐、扩大战果,但是岳飞身背“精忠报国”的宣言使他决不会做出这样不忠的事情,更不用说谋反了。岳飞和岳家军在无奈和失望中退兵。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本来在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气势和激昂斗志的双重作用下,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大有可为,即便不能实现“打到五国城,直捣黄龙府”的目标,但至少收复失地、扩大战果是完全可以的。

    

但是南宋皇帝赵构一心议和,决心退兵。这次退兵使惨败的金朝军队得以有了喘息的机会,难怪岳飞会感慨地说:“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赵构为什么要坚决退兵议和?难道他不想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迎回二圣吗?难道仅仅是因为秦桧的建议和金国的诱使吗?

    

也许退兵议和是赵构自己的真实意愿。

    我们来分析一下赵构内心的真实想法。他的心里一直忌惮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害怕发生“陈桥兵变”式的造反,岳飞的崇高威望和岳家军的军事实力使他寝食难安、左右为难,他是既想用又不敢重用。他怕岳飞和其他将领效仿他祖先赵匡胤当年的所作所为,这样他的皇帝就做不成了,所有他认为收回岳飞的兵权是他稳固皇位的最稳妥办法。

    

第二件他害怕的事是,如果岳飞率兵打到五国城,迎回二圣的话,他的皇帝同样也做不成了。他哥哥宋钦宗赵恒是法定的皇帝,赵构是自立的皇帝,名不正言不顺。倘若他哥哥真的回来,他就得必须让位,试想他会甘心把皇位让出去吗?所以他下令岳飞退兵、班师回朝是保护他皇位的必要手段。

    

无论如何他考虑的都是如何保全自己的皇位和眼前的利益。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赵构权衡利弊,做出了对他最有利的事情,那就是退兵议和。

    秦桧在皇帝赵构的授意下,全权负责和金国谈判议和,谈和的第一点是停止战争,第二点是关于岳飞的结局。不管对金国、赵构和秦桧任何一方来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岳飞必须死。

        因为岳飞对这三方都构成了危险,他们都希望除掉岳飞,消除岳飞对他们构成的危患。

    

为什么他们非要置岳飞于死地呢?

1、对金国来说:金国痛恨岳飞和岳家军对他们的的军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耻辱的失败,他们认为岳飞对金国始终是一种危险,必须除之而后快。

2、对赵构来说:赵构心中认为,岳飞对其皇位构成了危险。若一旦和金国和谈成功,金国对南宋的危险就没有了,岳飞和岳家军就没用了,卸磨杀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必然的选择。

3、对秦桧来说:第一他是遵循皇帝的旨意;第二是为讨好金国,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第三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岳飞是他在朝廷上最大的竞争对手,岳飞享有崇高的威望且掌握兵权,只有除掉岳飞,才能巩固他在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地位。

    

    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岳飞成了金国、赵构和秦桧三方利益的牺牲品。

    

后来,岳飞被构陷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秦桧夫妇及其同党绞死于风波亭。

    

可怜这位战功卓著的民族大英雄竟然落了个凄惨的下场,“天日昭昭”的拷问昭示着他对不公    命运的    和不甘    内心向苍天做出的控诉    。

    

岂是功高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

岳飞可悲的是未遇到像李世民一样的明君!

岳母刺字

阅读 23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