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2010年左右,当时县教育局就鼓励校长和主任们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
2023年4月,我在学校图书室找到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又厚又重,书中的内容描述的虽然是前苏联几十年前的事情,但用心读进去,又觉得对当前我们所进行的深化教学改革,很有借鉴价值,尤其是指导教师和学生阅读方面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的10、18—21、57、144—145、159、160、211、423、425、442、526—527等页中有指导师生阅读的相关内容。书中写道: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
关于如何转变后进生,作者在书中这样写:“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多地读些书。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在159页作者写道:“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
还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最深: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
关于激励教师读书,书中写道:教师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
回顾以前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在抓师生读书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读了这本书,使我树立了正确的“深耕师生读书,推进课改进程”方向与目标。
下面这段话,我忘了从哪里看到的了:
为什么强调在小学时要尽量的多阅读,因为只有小学才有这个时间,才有这个闲心,能放松的读一些有意思的,有趣的,感兴趣的书。到了初中除了每天大量的作业外,还有教育部要求的一大堆必读的书,这些书就没有那么有趣了,但你还必须得读。所以,在小学期间的阅读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了,除了满足孩子日益增长的求知欲和阅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的初中,高中积累大量的素材。提前训练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这部分能力也是你的老本,是可以一直吃到高考的,所以其重要性是不言可喻的。
由此看来,小学抓学生读书才是未雨绸缪,是直面未来的中高考,直面学生的一生的。
教师只有通过多读书增加自身的底蕴与内涵,才能理解名师的课堂精髓与更深层次的东西,读书可以不限制题材,依据自己的爱好与习惯去读。读书真的是一件好事情。并且读的同时,要注重写,注重思考自己的课堂,写很重要,不写就没有进步。我说的写不是抄写,是写反思和总结(读后感)。
只有写出来,多多积累,头脑才会清晰,进步才快。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古人写的就是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