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重温古诗的心情,和父母一起看了国漫《长安三万里》,影片中李白、高适、王维、杜甫等等名人先后出场,群英荟萃,让人惊喜连连。整个故事背景设定在安史之乱后数年,又以高适对李白的回忆,展开大唐由盛世转向衰败的历史画卷。影片重点塑造的人物之一,是谪仙人李白。
初入社会,李白壮志满怀。“你我身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当他与高适初次见面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己才华横溢,定能实现远大政治抱负。但作为商人之子,要想有功名只有通过达官显贵举荐。可举荐之机,岂是为寒门所开,《大鹏赋》写的再好,又有几人愿意帮他?
天宝元年(742),四十二岁的李白,终于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他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前两句,白酒新熟,黄鸡啄黍,以欢快气氛衬托李白的兴高采烈。“烹鸡酌白酒”,神情飞扬,但饮酒似还不足以表现自己的兴奋之情,继而又引吭高歌。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
已是不惑之年,被诏入京既有喜悦之情,更有“苦不早”之感。历经挫折困难,恨不得当下快马扬鞭,尽早见到皇帝,好施展自己的才华。
“会稽愚妇”,指朱买臣的妻子。这里运用了典故:朱买臣早年家贫,妻子以此离开了他。后来朱买臣却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李白把之前轻视自己的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自比朱买臣,认为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
最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一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狂气跃然纸上。出门登程去,我李白怎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满腹诗书经纶,岂能埋没民间?岂能甘做庸人?
不经联想到之前关于孔乙己长衫的热议,“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许多毕业生,何尝不是初入社会的李白,认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自己的一腔孤勇,定能闯出一番事业,“直趋长安,叩天子门”。摸爬滚打几年后,正如网友评论“有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抵得过万千虚无的理想”。当下,或许有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能建立轻松自然的人际关系,就已经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追求了。
在平凡一天中去寻找自己的出路,在每天的烟火气里找到自己生命的味道,可能才是大多数人的人生道路。
但是,理想主义者李白,却依然坚守的自己的远大抱负。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所写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
前四句描写朋友设宴为李白饯行,看着眼前精心准备的美酒佳肴,李白想到的不是“一饮三百杯”,而是统治集团里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耽于享乐,而自己却要被迫离开长安,理想无法实现。哪还有什么饮清酒、品珍馐的心情,只剩满心迷茫惶惑。
五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的挫折困难,也蕴含自己虽有幸能接近皇帝,却不得重用,才华无法施展的痛苦。茫然四顾,李白悲上心来,忽然想到了两位人物:
一是姜子牙,隐居时在磻溪垂钓,遇到周文王被他重用;二是伊尹,伊尹在被求贤的商汤任用前,曾梦到乘舟绕日月而过,后来就被商汤重用为宰相,辅佐了四位君王,乘舟梦日也就成了即将被重用的征兆。通过这两个典故,李白抒发了渴望被贤明的君主发掘重用,积极入世的思想。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子牙、伊尹的事迹确实给自己增强的为未来的信息,但回到现实,当下被权贵排挤,不日就要离开长安,实现自身理想似已遥遥无期。人生之路何等艰难,歧路纷杂,前途未卜。
但李白没有就此沉寂,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从初入社会,意气风发,到遭遇坎坷,迎难而上,李白从不放弃理想,最终成为“诗仙”。“所有的人都是凡人,但所有的人都不甘于平庸”,不因一次考试失败,就不想努力学习;不因别人对自己的否定,就轻易放弃自我成长。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才能在现实与理想的一次次冲突中,把理想融进现实,把现实升华为理想,在平凡的世界里创造出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