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教育的情调?为什么教育者需要拥有教育的情调?怎样拥有教育的情调?在这本书中,通过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的教育小故事,回答我们心中的疑惑,向我们传递着教育的机智和情调。
1教师要具有敏感性,要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同时在处理与学生关系的时候,要拥有教育机智。
2关注学生的体验,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要能感受到学生的体验,从而改变我们的教学教育方式。 需要大爱思想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爱心,而是对教育,对学生的爱。
马克思.范梅南: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主任,国际性方法学研究院高级研究生作为世界著名的教育之学专家,教育哲学家,课程论专家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专家。主要作品,有《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实践现象学》等。
读了这本书,其中这感受最深的是对教育意义的重构-让你不再对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信念继续深信不疑下去,而让你更能去尊重差异并且和这样的差异和平共处。在学习了各类教育理论之后发现其实理论有时候确实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教育的内涵,但如果要更有共鸣地去体会它,即体会教育的敏感与机智,更多的,是体现在如何合理地应对当下正在发生的各种情况。
从以前一个只是单一的被教育的身份,逐渐过渡到双重角色一一既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被教育者,又是一个懂得去探索挖掘的教育者,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在面对很多教育问题时,思维方式也需要逐渐过渡。
“智慧的教育者形成了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他们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
这是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每一个小孩都是特别的小孩,她们有属于自己的童真和自己的处事原则。如果成年人或者“自以为是”的教育者用一种“高傲”的眼光看待他们,他们是能深刻感受到一种“不快乐”的,但往往大人不会感受到,他们可能会用“为你好”“你应该”“你需要”这样命令的语气去要求他们的孩子。这样怎么会产生共鸣呢?所以,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尤为重要。
我们如何让看一个孩子和我们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和这个孩子的关系。作为老师和身为父母或为路人,看到的孩子都不一样,有时候我们会用分门别类的语言把孩子分了类,这种语言像真正的监狱一样将孩子限制起来。用技术的、诊断性的或工具性的语言来把孩子们分类,实际上是对孩子们的一种精神上的放弃。
这里是说,老师绝不能像一个过路人、一个数察或一个朋友那样看孩子。老师必须以教育学的眼光看孩子。这就是说,作为一个保护、培养孩子的观察者,老师要意识到正在成长的孩子的存在。
我觉得教育的情调是用我们的爱在教中让孩子成长,在育中让学生成人,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成长,成为更好的人,成为更好的老师!用书中最喜欢的一段话来结束吧,“教和育不是为了未来的生活,教和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生活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