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里的故事(一)
阿信
姜里是云霄县、平和县交界的一个小山村,姜里因为姜婆而得名,姜婆因为姜而闻名。
姜嫂姓蔡,出生在平和蔡家堡书香人家,农历戊申年(1848年)嫁给南靖龙山的刘大虎,壬子这年,丈夫刘大虎留下12岁阿福、9岁阿乖和7岁的阿满,离她而去。
阿满长的特快,到了10岁就有五尺高、150来斤重,一餐可以吃六大碗饭,一只手可以撑起180斤的石锁,远近流氓怕他,官府也怕他,认为他是造反胚子。家里有一顿没一顿,他总觉得很饿很饿,终于饿死了。“阿依,我饿,我饿……”阿满的叫唤总在姜嫂头顶上盘旋如阵雷轰鸣。姜嫂哭了99天99夜。
不能再让孩子饿死!这是姜嫂的坚定信念!
甲寅秋,姜嫂变卖家里的所有,带上所有的粮食和银两,带着阿福、阿乖来到在石梯岭上,她想找一个地方,让孩子吃饱长大……
从平和安厚到了云霄境内,天黑了,他们就在一棵大樟树睡下,樟树的芳香让他们特别宁静,那天晚上,姜嫂做一个美梦:他们一家人住在一个围屋里,鸡格格格,鸭嘎嘎嘎,流水潺潺……丈夫刘大虎灿烂地笑着……这是刘大虎去世后姜嫂的第一个梦。姜嫂醒来时,只见雄壮的樟树矗立在山坳之间,树枝舒展旺盛,青绿、深绿的樟树叶铺满树冠闪着光亮,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的早读。姜嫂找石头做灶,掏出行囊里的砂锅、大米找水做饭,大樟树下升起炊烟。
两个孩子醒来,姜嫂对着两个孩子说:“这里有山有水,我们不走。”两个孩子跳起来:“不走了!不走了!”他们像樟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地……
姜嫂跟两个孩子讲她的打算:“我们在大樟树下这里盖一个山寮。然后,山旁边先开垦种上地瓜,等十天半个月,地瓜长出藤来,可以给猪吃。我们去圩上抓两头小猪回来养,猪粪可以做肥料,有了肥料。我们种地瓜就有收成,等冬天来时,我们就有地瓜吃。我们再开垦明年春天用的水田,等我们插上秧,到了明年夏天,我们就不会饿肚子。……”两个孩子静静地听着母亲的计划,浑身充满力量。孩子们和母亲一起砍柴、割茅草,盖山寮……
大樟树有了山寮,姜嫂和两个孩子几乎把全部时间用于“开田”,从山坳到山腰,一片又一片,围绕着大樟树山四面八方都是他们的梯田。他们种稻谷,种地瓜,种蔬菜,种姜。
姜嫂是种姜能手,她种了一片姜,秋天,一丛生姜就有十来斤,姜嫂一年就有上万斤的姜可收成。姜嫂带着白胖胖的生姜到安厚圩、马铺圩、车圩、后时圩卖,换回布、盐、小猪等……有人问她姜怎么种,她告诉他:“要春天种姜,姜喜欢新地,播种时,要挖一尺深、半尺宽的的沟放姜种,姜种要平放;姜喜欢阴凉,喜欢火烧土;姜长出一根筷子那么高,就要开始培土,培土要分多次培,要在阴凉的时候培土,天热的时候,不能培土……”姜嫂一边传授经验,姜嫂一边卖姜,很快姜就卖完了。有人小猪卖不出去,就便宜卖给姜嫂,姜嫂带小猪回家,养几个月,长成“猪胚”再到圩里卖。
与人交往,有些人习惯“一个粿换三斗米”,意思是用最小的感情投资换取较大的经济利益。姜嫂与人交往讲等价交换,她不耍花样真诚待人,她把功夫用于琢磨种养上,于是,许多人喜欢跟姜嫂往来。
“姜嫂,我还两只小猪卖不出去,先寄你。下圩再卖。如果有人要,一只三钱,可以卖出去。”径内村的阿旺交代。
“姜嫂,我的火炭还半担,有人要,一文卖了。”龙头村的阿美吩咐。
“姜嫂,我的虎尾轮还有十五捆,有人要,二文卖出去。”马堂村的阿林嘱咐。
……没几年,山坳里、大樟树下就成了一个美丽的家园,过往的人们喜欢在大樟树下聊天喝茶,喜欢跟姜嫂买姜、买猪胚。有的没钱,就用火炭、柴箍跟姜嫂换姜或猪胚,姜嫂也灵活,换来换去,大樟树下变成一个山里人贸易站。姜嫂和两个孩子整天乐呵呵地忙着……
天有不测风云。阿福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白天人正常,晚上就发烧、呕吐、腹泻。姜嫂带阿福翻山越岭四处寻医就诊,远近闻名的医生“望闻问诊”,都诊不出什么病来。一天,姜嫂到安厚田贝求医,医生还是束手无策。回家路上,走在崎岖的山涧边,姜嫂拉着阿福被一条葛藤绊到,母子俩同时摔倒,姜嫂额头流血,阿福嘴巴流血,母子俩嚎啕大哭,头上乌鸦也跟着“呜呜呜”凄叫,整个山谷响彻凄厉的哭声,姜嫂边哭边喊:“大慈大悲的观音佛祖啊,救救我可怜的儿子啊!大慈大悲的观音佛祖啊,您看在我一生都做好心的份上,救救我儿子吧。”山涧边,一位洗衣服的婆婆,缓缓地站了起来,微笑地看着母子俩,用湿毛巾帮母子俩擦去脸上的血迹,亲切地问姜嫂痛哭的缘由。姜嫂涕泪诉说。老婆婆听罢,告诉姜嫂:“没事,我采几棵药,你回去后在戌时煮这草药,一碗水煮八分,子时让孙子吃药,第二天儿子就会好了。”姜嫂半信半疑回家,按老婆婆的说法操作,按时让阿福喝了青草药,第二天早上,阿福就能奔奔跳跳,竟是好了。老母亲赶忙要去向老婆婆报喜答谢,却再也找不到那老婆婆。老婆婆洗衣服的边上就是石莲岩,石莲岩的高成高僧告诉姜嫂,那老婆婆是观音佛祖的化身。
为了答谢观音佛祖救子之恩,姜嫂为住寺高僧购置缘田,希望高成高僧能伺候好观音佛祖。“径内庵仔前大坵受种子四斗带亩四分、黄山胡三王公水口大洞顶田一坵”如今碑石上刻着姜嫂为石莲岩佛祖购置缘田的事迹。
阿乖十七岁那年,瘟疫横行,许多人高温、咳嗽、全身疼痛致死,只有喝姜茶才能治愈,姜嫂种的几万斤生姜供不应求,姜嫂没有利用瘟疫抬高姜价,保持原来的价格,只是限量销售,“姜嫂”名字远近闻名。
1878年秋,大樟树下建起一座围屋16间,他们把房子围成一个圈,围屋前有个小池塘,他们引山泉水流到小池塘里,小池塘绿幽幽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山风吹拂,池塘的绿水好像满池的荷叶在风里摇曳着,美丽的心情也一漾一漾的。云霄同知秋嘉禾参加了围屋的剪彩仪式,并题词: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几年后,老大阿福娶了径内村的张氏女儿,隔年就有了一个儿子叫阿喜。阿乖也娶了安厚山边村的张氏女。孩子的孩子出生了,人们把“姜嫂”叫做姜婆。大樟树下,炊烟袅袅,春意融融。
平安就是幸福。许多年以后,阿福就有了七个孩子,阿乖有了十个孩子。阿福、阿乖只留一个孩子在身边,其余十五个孩子都到外地打工、建家。如今,他们的后人也已经分布在云霄云陵镇、莆美镇、下河乡、马铺乡、诏安霞葛、平和小溪、长泰陈巷、漳浦杜浔、潮州、汕头、海丰、陆丰、梅洲、台湾……
后来,人们去大樟树人家就说:“去姜婆那”,后来,又省略为“姜婆”。
民国开始,人们叫那里为姜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