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继续住拉萨。今天行程安排本来是要从拉萨出发游览羊卓雍措,路程只有一百多公里,但考虑第二天就要离开拉萨,而作为西藏“圣城”,拉萨有太多的景点需要游览,尤其是西藏博物馆需要有充裕的时间细细观摩、拍摄布达拉宫需要更好的光线、时间段和视角才能“出片”,作为与纳木措性质相同的“羊湖”就只能舍弃了。“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嘛。
起了个大早,老天不负有心人,赶上了沐浴在漫天朝霞中的布达拉宫。“布宫”是西藏的象征性建筑,始建于公元七世纪吐蕃政权统一西藏,佛教传说观世音菩萨是松赞干布的本尊佛,就用菩萨常住地“布达拉”命名了宫殿,称为“布达拉宫”。后来因雷电引发火灾烧毁了一部分,随吐蕃王朝覆灭,宫殿几乎全部被毁。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历经多代不断修葺,直至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才最终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红宫为宗教之地,白宫是政务之所。宫殿高200余米,外观13层,内为9层。里面究竟有房屋多少间,实际上无人能说得清。
药王山下,‘’布宫‘’广场马路两旁的白塔圣洁而庄严。
“布宫”广场管理者为了让游客拍到"布宫"的倒影,专门把光如明镜的方砖镶嵌在广场地砖中,匍匐在地就会得到这样的画面。
由西南(药王山下)向东北方向拍摄,可以得到第五套50元人民币背面的图案。药王山有个观景台,也是有时有点开放的,有很多人专门举着那张纸币和“布宫”合影,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
拉萨很安全,特警的防暴车日夜停在白塔前,24小时戒备着。
广场北侧的纪念碑。可以从东、西两侧进入广场,都要经过安检,规定大约和乘飞机安检差不多,有许多违禁品不允许带入。
广场上的一个雕塑,看不懂寓意,大约和佛教有关?
罗布林卡正门。罗布林卡,因一首歌曲而红遍全网,被誉为拉萨的颐和园,又名“夏宫”,历史上,是达赖喇嘛夏季办公和修行的地方,现在是一座公园。
这位老者和我一样,都在等待着开园的时间点。这个地方收门票,一般60元,60岁以上减半,但要到9:30分才开园,如果文旅当局能为游客和摄影人想一想就好了,一是时间金贵,二是时间段限制,只要是晴天,一过10点,就什么也不好拍了。
园内开放的主要建筑有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明久颇章,“颇章"就是汉语“宫殿”的意思。还有一个过去养宠物的地方改做了动物园,另外收钱的,听说没有几种动物,也就没进去。
达旦明久颇章,汉语意为“永恒不变宫”,也叫新宫,集宫殿与别墅为一体。
宫殿是50年代后建的,里面经堂有三面墙的壁画,几百幅壁画介绍了从吐蕃兴起、教派兴起,到班禅、达赖访问北京、返回拉萨的历史画面。个人以为,这里是最值得仔细观看的地方,但,和宗教场所的许多地方一样,只要是室内,就禁止拍照。其实这并没有多少道理。他们讲一是为了保护文物。保护文物免受强光刺激受损是正确的,但拍照时禁止使用闪光灯就完全可以了;二是尊重宗教信仰,但迄今也并没有人说说哪个教派何时有了这样的规定,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助我佛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不是所有佛教教派的初心吗?
乘没人注意,经过这个房间时忍不住用手机偷拍了一张,当时没有注意到墙角的摄像头,还不止一个呢。
长长的宫墙黄底红顶
此时“光比”已经很大,不好拍了。
各色人等,鱼贯而入、络绎不绝。
园内也有亭台楼榭,不乏奇花异草,更有古木参天,但和北京颐和园没得比。
园子占地面积很大,好在有电瓶车,20元一位,环形的路线安排,主要景点都停车,随时上下,司机还兼导游,这种安排值得点一个大大的赞。
还有个展览馆,里面陈列着许多精美的唐卡,这儿倒是不禁止拍照。
正在检查这位僧人的证件,他的僧帽很有设计感。
西藏博物馆,在这里逗留了许久。昨晚同行者有许多人都去看大型情景剧《文成公主》,票价昂贵,还有人在争论文成公主究竟是多少岁嫁给松赞干布的,究竟有没有生育子女。
自2016年第一部情景剧《又见敦煌》成功创作演出之后(本人2018去敦煌时看过),各著名旅游景点竞相效仿,甚至不惜重金聘请著名导演执导,就连山西平遥也出了《又见平遥》,问题是人家属0-1的突破,你这儿再好也是1-9的模仿,演员每天都要真的出演一个固定角色,别说观众,就是演员自己也“审美疲劳”,没有任何激情了,何况是“山寨版”?不信你去看看演出,看看演员的神情就明白了。本人宁愿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博物馆,看看真凭实据,总比"文艺作品"更真实可信一点儿吧?
“西藏博物馆”的前身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现在已经合并了,但历史文物还在,两个馆展品侧重面不同,都认真看完你会有比较深刻的感悟,对西藏的认知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这些都是实物
银质或铜制的器皿,件件精美绝伦。
镶珠带玉的金质雕塑,线条雕刻的细腻无比。
壁画的复制品
藏族人家喻户晓的格萨尔王就是这个形象
珍贵的壁画照片
实物照片,上图为当年的马头船和牛皮伐子。
反映西藏劳动人民生活的画作
吐蕃武士。立体彩塑和当年的金属铸像形象一致,模样、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各种形象的面具,也有“牛头马面”。
西藏历史上发生了两次武装抗英,电影《红河谷》反映的就是其中一次,遗址在日喀则江孜宗山古堡,这次准备去看看。橱窗内展示的是当时藏民使用的武器装备实物。
篇幅所限,不一一上图了。总之,西藏博物馆是个值得花大块时间仔细观摩的地方。
博物馆距“布宫”2公里,这是楼顶拍摄的布达拉宫全景,可以较好的了解周边地型。
从博物馆出来参观了大昭寺,这也是一个需要安检的地方。上面的黑白图像和下面的彩色的相比一下,你会知道,今天的大昭寺和以前的一样。
大昭寺的建成早于拉萨城,更早于布达拉宫,建造的目的据信是为了供奉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而这尊佛像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
小昭寺则是为了供奉松赞干布的另一位夫人尼泊尔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建造的。
围绕着这两尊佛像,千年来,藏传佛教产生了数不清的佛教或者民间传说,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
可以采信的是,大昭寺地位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不仅仅是一座供奉众多佛像、圣物以使信徒们膜拜的殿堂,正门一根石柱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着公元823年签订的唐蕃会盟书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历史的见证。
再就是,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后,“噶厦”政府机构就设在大昭寺内。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公元1995年,确定十一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父女两人,不像藏民,挺好看的。
这位颜值挺高,拍照时手中还持有一件“法器”,我敢说她对大昭寺的一切一点儿都不了解。
有顶礼膜拜的,也有“磕长头”的。我这儿有手机视屏,下图是位残疾人,也接受施舍。和大多数人相反,他在物质上可能一无所有,连身体也是残缺的,但他不缺信仰。
八廓街是一条商业街,也是“转寺”的通道,很是热闹。
转了半天,又渴又热,在大昭寺广场的一家店里,喝了一小壶酥油茶,10元钱,有很多杯,一个人足够喝饱,拉萨的物价真是不高。
大昭寺出来,因惦记着“布宫”黄昏的晚霞、惦记着“布宫”的夜景,又回到了广场。
这次从广场东边进入,也要安检。东边还有个花园,也有人在这儿拍照。
终于等上了,等到了想要的晚霞。
和我们的人又碰上了,真是缘分。
天空的云彩在迅速的漂移、变化,是那样的灵动、飘逸,这是晚9时左右。
夜幕终于降临,华灯初上。这是晚上9:21分,“布宫”广场。
不敢说“人山人海”,但也真够热闹。以前广场上还有许多人跳锅庄,可以想象是怎样的一派歌舞升平,现在听说转移到布达拉宫背面那条街上了。
从广场东面走到西面,“布宫”夜景迷人。
打不到车,又向西走了好远,一直走到可以横穿马路的地方。拉萨的出租车(包括网约车)很是难叫,开车的不是四川人就是河南人。
晚10时许,天已经黑透了,灯光愈显璀璨。
恋恋不舍,频频回首,再来最后一张。
第二天上午,拜谒了神圣的布达拉宫。这是宫内的石碑,碑上没有看到汉字,也不知道来历。
等着进宫里面时拍的,意思不大。
从布达拉宫俯瞰“布宫”广场,俯瞰山下广场上的纪念碑,仿佛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布达拉宫内禁止拍照,没敢“以身试法”,由于美篇属“看图说话”体,没有图也就没有什么多说的,只有一个感觉最强烈,那就是,宫内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不计其数,最不值钱的不是别的,是黄金。
今日午餐后就散团了,剩下17人的团将各奔东西,有三人将继续西下,到日喀则,去阿里,沿G219去看看珠穆朗玛、扎达土林和神山冈仁波齐,没准还能碰上藏羚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