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河对内地一些人来说,似乎披着一层迷彩,战后边界更是如此。对越作战一年后的红河边境,虽然生长在界河公路边的木棉树,也像往年一样绽放着火红的花朵,但这美丽景象时而会被突发的枪声所划破。
1980年作者在红河前线
1980年的初春,我刚从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室学习战地摄影归来,在3月7日下边防熟悉情况的途中,就遇上了这样一次突发的事件。那天上午,界河对岸的越方武装人员,对我方正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开枪射击,当场打死河口县货运汽车驾驶员1人,打伤2人,打坏汽车5辆。
新华社通稿
我赶到现场的时候,依然还有零星的枪声。在距我一百多米的地方,停放着一辆被打坏的车辆,倒在地上的驾驶员已经死亡。由于现场完全暴露在越方的射程控制之内,我只能沿着公路的排水沟紧贴沟底匍匐过去。
说实话,我作为新闻战线上的新手,又是第一次体验战地拍摄,难免有些手忙脚乱。就说挂在胸前测光表,在匍匐前进中被压坏;关键在端起摄影机那一刻,竟然产生了焦距调不实的错觉,更不要说考虑构图及用光等元素。
好在我紧张情绪很快过去,随之发现排水沟靠橡胶林的一侧,有一处相对隐蔽的地点,就迅速爬上去用摄影机摇了一个全景镜头,把公路、汽车、界河及对岸作了环境交待,又隐蔽运动到现场的核心处,从打坏车辆摇到被打死的驾驶员,再从驾驶员的脸部摇到左胸侧面的枪口,随后拍摄了被打坏的挡风玻璃、标有河口县汽车队车门上的弹洞等特写镜头。拍完视频后,我还用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拍摄了不同景别的照片作为资料留存。
《国防战士》报头版报道
当我在河口县医院刚拍完抢救伤员的镜头时,驻地边防团就转来了总参的指示,要求次日务必把拍摄的照片交给驻蒙自空军送往昆明,再由昆明军区新华分社传真到总社并送往外交部。没料到我附带拍摄的7幅资料照片,成为外交斗争的重要依据。3月14日,新华社发布中国外交部照会越南外交部消息时,配发的一幅新闻通稿图片被众多的国内外媒体采用,也被新华社评为年度优质稿。
1980年第八辑《部队生活简报》
更让我没有想到,这次被现场气氛带着节奏走的战地拍摄,八一制片厂和纪录片室相关领导看过样片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决定编入1980年第八辑《部队生活简报》,并在通联情况中写到:“影片在拍摄上注意到各种景别的运用,特别注意到拍摄牺牲者的脸,负伤者的伤口,汽车上的单位标志,以及弹痕等能说明问题的特写。这对一个第一次拿起电影摄影机的同志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武书明同志能及时赶到现场,真实纪录了越军罪行,这样的责任感值得表扬。”
八一厂纪录片室《摄影站情况》
时过境迁,38年后的春天,我重走了这片青春燃烧过的土地。红河岸边依然盛开着火红的木棉花,所不同是昔日的枪声早已远去,同饮一河水的两岸人民,在休养生息中互通有无。望着此时此景,深感和平真好!
盛开的木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