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长管孩子原则是确立边界,提供价值。
有三条原则:
原则一:属于私人领域的孩子做主,属于公共领域的确立规则;
原则二:界定不清楚的,以说理的方式来裁决,裁决不下的父母说了算;
原则三:在执行中,只要坚持原则,又要保持必要的弹性。
2.与孩子合理的沟通的几种情况:
①描述现象,不带情绪。
②描述可能的后果,建立因果关系。
③给出建议。
④提供帮助。
如果孩子拒绝履行应该他完成的任务,家长要守住底线,温和而坚定。
3.温和是指坚持原则:
①不能以严重的亲自冲突为代价,②不能以损害孩子的面子为代价。坚定是指要竭尽所能的达到目的:
①尽可能不用惩罚,而用说服。
②是惩罚尽可能对等,不动情绪。
一定要惩罚时就要说理在先。家长个性与孩子个性相互适应的磨合过程,是为了达成一个双方都觉得舒服的边界。如果孩子一个人在家,要采用结果控制、手机监控,甚至安装监控。事先和孩子约定好。
重点是把边界意识变成一种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浪费与冲突不可避免。
4.家长跟孩子讨论的时候,有一条核心的原则,就是要让所有的指导朝向成长型思维。
事实上,任何领域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热爱和投入,都能够到达极高的水平。
遇到一个比自己优秀的人,要对他表示敬意,能成为朋友是最好的,并且学习他身上有价值的部分。对孩子来说,失败意味着放弃,只要不放弃,人生永远没有失败之言。这样别人也不会成为自己焦虑的源泉,反而会成为自己奋斗的动力。
5.孩子打架了,家长怎么办?
打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校园欺凌,需要老师和家长介入,以保护学生为出发点,严肃处理。二是日常冲突,往往不严重,这里主要是后一种情况。
家长在观念层面是,打架是提升孩子社会化水平的契机,要利用它来让孩子经历深度学习,解决问题的主体应该是孩子而不是家长。家长是支持者的角色,包括心理支持与技术支持,着眼于问题的解决,着眼于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操作步骤:
问孩子你自己能解决吗?是否需要父母的协助。如果孩子告诉你发生的冲突,那么首要的是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在充分倾听后与孩子讨论冲突。鼓励孩子制定解决方案并辅助实施,在实施中给予指导。如果孩子解决不了而问题又必须,则家长介入。总之在任何情况下,不说脏话,非暴力原则。
6.怎样安抚孩子的情绪?
成熟的父母一定走在问题的前面。
良好的准备能够避免大多数不必要的麻烦。不要试图说服孩子,首先接纳他的情绪。试图说服孩子会进一步的激发他的负面情绪,从而让他变得更紧张。沟通的目的很简单,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同时也需要积极的反馈。
如果孩子能够经常被关注,被嘘寒问暖,那么他就会减少分离焦虑,更快的融入,如果孩子的每一份坚持都能够被看到并被鼓励,那么孩子就有了更多的坚持下去的勇气。
7.不吃亏是一种过时的价值观。
教养的核心是对他人而不限于熟人的尊重,是主动地将自身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加以协调的意志和能力。
当不吃亏深入人心乃至深入潜意识,就成了一种习惯,或者叫路径依赖。
在这个时代期待一个孩子能够抵达他的可能性的顶峰,成为创造者以及领导人。
领导力是所有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而不是少数成为所谓领导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不是如何管理别人,而是如何管理自己,不是怎么能够不吃亏,而是如何赢得别人的信任与追随。
成为出色的领导者,需要具备许多品格。而其中最核心和最重要的是慷慨。
我们必须相信,更年轻的一代在摆脱了物质的压力后,会更懂得思考,会追求有一种意义的生活。到那时候,一个教养社会已经准备好了,并且必将来临。
8.父母常犯的错误主要有两个:
一是倾向于指责孩子。(指定无法令一个人改变),二是希望一下子解决问题,而意识不到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家长要激励孩子尽最大努力去学习,去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而不是把孩子频繁的引向比较。讲道理,根本上没有什么大的作用,而是应该实实在在地帮孩子获得进步。
只有父母不扮演指责者、评判者,而是扮演支持着、帮助者,孩子总会一点一点的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父母要做的是在一件一件具体的事情上守住阵地一点一点的澄清。
面对比较严重的情形,也没有必要跟孩子对立。一是守着底线不妥协。二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太多指责会让教育生态变更糟。守着彼此的底线,在底线之上成为老师的合作者、支持者。这是特别重要的。
生命是一片田野,不长庄稼,必生野草。知道怎么种庄稼后就要考虑怎么除草了。家长需要帮孩子安排好假期学习,其中的关键是准备好有价值的任务以及合理安排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