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郑娟
创建于2023-07-28
阅读 298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记夏井川、罗雪莲、周春柳、王海燕、吕彬、李芳芳教学团队“共读一本专业书”2023年七月读书分享会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在这原本属于教师休息放松的暑假,我们仍然在坚持学习共读一本书。夏井川老师感慨到: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我们是一群执着的人执着的在做一件值得执着的事情。

     7月26日晚,夏井川、罗雪莲、周春柳、王海燕、吕彬、李芳芳教学团队每月一次的“共读一本专业书”读书分享活动如期而至,以腾讯会议为交流平台,继续以研读《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一书展开分享与交流。

      本次读书分享活动主要是由石首市王海燕教学团队的刘娟、杨胡杨、黄黎三位老师分享本书的第五章的一、二、三小节内容,其余各团队成员根据书本原文和老师们的分享,进行自己的思考,并展开研讨和交流。

     首先由刘娟老师分享第五章第一节《“统计观念”与“数据分析观念”》。刘老师介绍了统计知识习得与数据分析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并对2001年、2011年、2022年关于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对比和辨析,表达了自己对相关内容的见解和思考。

     刘老师带着我们根据原文分别从名词本身、从统计学科的研究内容、从教学工作现状三个方面来解释,    将“统计观念”表述为“数据分析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把握“统计观念”的实质。

     2001年“课标实验稿”包含了“统计思考”、“统计过程及其认识”、“对统计过程、方法、结果的反思”三层意思,但明显的缺失是没有提及“随机性”。课标2011版对照比较:修改后去掉了较为空洞的“统计思考”;并对统计观念的两个具体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最后,增补了“体验随机性”的学习要求。    2022年版课程标准将三条“了解”改为三条“知道”,删除了“通过分析做出判断”这一要求,更侧重于对经验的感悟,弱化了对数据分析与应用的要求。最后将“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改为“形成数据意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明确指出研究对象与培养目标,描述更清晰。

      刘老师还查阅了史宁中、曹一鸣教授主编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一书,书中提到:    课标2022年版”将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领域分为三个主题,在小学阶段包括“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主题。

      刘老师的分享并没有局限于曹培英老师的这两本书,通过大量阅读,将这三个主题包含的内容以及学段分配也介绍给了大家,由浅入深,让我们感受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通过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感悟数据分析的过程,慢慢形成的数据意识。同时,刘老师也补充了在书中提到了数学意识的7大表现,让我们又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刘老师分享了在这一节阅读过程中的三大点感悟和思考。

       对于刘老师提出的思考,参加活动的老师们也在罗老师的带领和引导下,积极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伍小燕老师:根据个人在日常教学中的经验和理解,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真情境、真任务,让孩子切实的去参加统计过程,例如在运动会、艺术节、跳蚤市场等活动中,给孩子们一些真任务,让他们调研实践,他们才能真正的感受这些数据,并理解这些数据背后的含义。根据统计的结果,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这具有随机性。

      覃险娇老师:非常赞成伍老师说的真情境、真任务这一观点。在伍老师的基础上,补充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从而学习统计方法,也就是我们要从实际的真实的情境和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感知数据收集的必要性,学会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收集整理数据,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营造具体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亲近数据、喜爱数据、应用数据。

       老师们互动交流的看法与罗老师产生的共鸣,罗老师提出教师们带着孩子不应该静态化的坐在教室里,要让孩子走进社会,真正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我们课标对统计的要求,从2001版的决策—2011版的判断—2022版的感悟,这三个词对应要求的转变,逐步的在降低要求,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它也是提高了我们教学的要求,怎么去让学生去感悟?那就是要深入其中,创设真的情景,真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去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他才有感受,学生才会理解。我们哪怕是同样的方法去进行同样的收集,我们收集的数据也会具有随机性。但当我们的统计的基数足够大的时候,选择的样本的数量足够大的时候,它会带有倾向性,所以只有在这种真情境、真任务中,学生才能够去真正的去感悟或者说去培养数据意识。

      接着,第二位分享的老师杨胡杨老师带来的是第五章第二节的分享《“统计”与“概率”》。

       原文阅读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是关于统计、一个是关于概率。由于在统计这一块主要提到目前统计内容与随机性无关的状态,需要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如何在统计中渗透数据的随机性。

      本次分享杨老师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原文阅读、拓展阅读+思考、我的困惑。

      统计学与概率论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但为什么极其现实的不确定因素、随机性误差,却与小学数学的统计教学绝缘呢?原文帮助我们分析了原因,并加以案例进行说明。

     关于概率,原文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帮助我们从从学生、教师层等方面的现状,现阶段适当精简小学阶段有关可能性的课程内容,降低教学要求是适宜的、可取的。

       杨老师第二部分的分享,是通过阅读相关内容之后,回过头来反思自己之前的教学,在教材上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结合现在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将自己的感悟与反思之后的教学过程分享给大家。

      另外,杨老师还翻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补充更多的内容。例如2022版课标中提供的相关例子,关于常见的三种概率类型的区分。杨老师认真阅读和钻研反思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最后,杨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因为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删除了众数和中位数的内容,把它放到了第三学段(初中)。但在人教版新旧教材里都找到了相应的影子。所以,课堂上对于众数、中位数的介绍是否有必要?

       杨老师专业性的分享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大家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许珂老师:觉得杨老师的分享非常精彩,也感谢杨老师的分享帮助解决了对原文中判断题的困惑。对于杨老师提出的问题,觉得如果学生通过生活体验、或者教学等各方面的渗透,他们能够自然而然的感知到这一些数据的特别之处,那他们对这些数据的认识和数据意义会更加深刻。相比我们强行去告诉他们这些概念,效果会更好。

       张怀艳老师:觉得可以根据班上的学情而定,如果班上遇到孩子们对这个有了一种感受了,是可以进行介绍的。因为无论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其实都是一个统计量,能够反映,特别是众数,有的时候它还不受我们极端数据的影响,而且运算也比较简单,所以可能还有很多的优点。那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用,那么它的可能性反而更强,那就根据实情来定是否需要介绍。

       罗老师提出了人教版教材在编写时的一个特点,教材会在练习中蕴藏下一个知识点,为我们埋下一个引线,让学生继续到第三学段来进行学习的时候不陌生,这也是教材这样设计的初衷所在。罗老师还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有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去帮助我们去解决,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更深刻的认识概率。

       最后,进行分享的是黄黎老师,她分享的是第五章第三节《数据分析观念内涵的解读》。

        黄老师先是结合原文,分别从知识技能层面、思想观点层面、价值观层面三个层面的内涵对数据观念的内涵进行解读。

       曹培英老师将这三个层面的内涵分成由低到高分别是统计过程(收集   整理、描述    分析判断)、统计思想(整体思想、随机思想、相对思想)、核心价值(求实精神)  。

        黄老师将2011版和2022版课标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变化的内容,并思考变化背后的原因。同时,黄老师也用心的将数据意识在小学各阶段内容的分布进行了整体的统计。

       结合这次阅读的理解和感悟,黄老师重新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深刻的解读和分析。并反思阅读这部分内容之前,从没意识到自己对统计的理解过于肤浅,课堂教学都是浅层次的讲解,深切的体会到厚重课堂背后理论学习是根本之根本。

      最后,黄老师发表了自己的感慨与困惑: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加强理论学习,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

      做一个有心人,留意生活中的事例,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以及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收集数据的欲望。

       黄老师最后的问题很有深度,伙伴们各抒己见,都乐在其中。

       刘仁平老师根据之前的教学经验深有体会,当孩子们的数据意识不强时,很有可能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分类,与我们实际所期待的方向出现偏差。所以我们要额外的强调要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进行分类。这样的更改很有必要,增加数据二字,让学生更能清醒的认识、感悟数学的本质。

       万秋懿老师表示把分类改为数据分类,主要是想让学生的落脚点在数据分析上面,因为我们一般在分类之后还要根据这些数据提出了一些问题,而提出的这些问题刚好就是对应这些数据的分析,所以说从小学最开始的学习就相当于告诉学生,我们分类,还有统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做准备的。

       最后,由夏老师对今天的分享进行答疑解惑和点评。夏老师对石首团队这次精心准备而有深度的读书分享表示认可和赞赏,同时也对后续团队未来的分享表达了期许。

       夏老师表示对于黄黎老师提出的困惑,最好的方式是要根据2022版的新教材出来后的调整,对照课标的阐述,才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样的改变。并指出我们之前的数学,分类是从广义的分类走向数学的分类,数学的分类也就是指向数据的分类。而目前我们教材上仍然有广义的分类内容,这个问题要看具体的新教材,不然不好下定论。对于杨胡杨老师提出的困惑,夏老师给的建议是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也提醒教师要把握好度,对于有些呼之欲出的学生,可以适当介绍。但不可讲深,点到为止。

        对于这章内容,夏老师强调了教师本体性知识的重要性,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第五章数据分析观念是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对比91大纲版、课标实验版、2011年版、2022年版四次课标的变化,作为老师,要弄清楚变化的内容在哪里,思考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对教学的改变。教师要自身有高屋建瓴的视角,就需要不断的学习,让自己的专业性知识像涓涓细流,才能带给学生更好的教学。

      最后,借用刘娟老师读书分享ppt的最后一页寄语:

       所有认真读过的书都会融进灵魂,

       沉淀成智慧,

       静静地待在心灵深处,

       只要被触动,

       就会喷薄而出。  

       共享阅读好时光,期待下个月的“约会”。

        

阅读 298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