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备课、上课、留作业成为老师们周而复始的工作。一谈到留作业,有些家长、学生可能会苦不堪言:没完没了的习题占据了学生绝大部分课余时间,没有新意的作业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也总想摆脱这种消极的循环,无奈不知从何做起。怎样让学生喜欢做作业——既能体现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又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能体现个性化的思考和多样化背后的一致性,又能让学生乐此不疲,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呢?青年教师刘善娜对此进行了大胆尝试。
刘老师对作业设计的思考,就凝聚成了我最近读的这本书——《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与实施》。
它不仅写出了一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把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为教师研究专题的历程,更有关于探究性作业的大量实践案例。由此我们也看到一线数学教师如何从改变自己进行突破,从而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这本书书名中的一个关键词是“有意思”,这既体现在对探究性作业的研究历程中,也体现在探究性作业的题目及学生作品中。文中对探究性作业类型进行了特别概括:生活描述型、概念表征型、问题分析型、反思评价型和单元综合型。刘老师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大量的3~6年级探究性数学作业的实例,这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留作业的形式赋予了新视角。
探究性数学作业的设计让教师的生活不再像以往那样简单重复,而是富有挑战性。不在习惯中行走,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追求。像刘老师这样,每天都能和几十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共享小秘密,批改作业变得不再枯燥乏味,反而带给人一种收获、一种享受。而且因为孩子们喜欢,探究性作业带来了很多孩子的作品,在我们眼里,这些作品都是极其珍贵的。
书中的三年级探究性作业实例展示
书中的四年级探究性作业实例展示
书中的五年级探究性作业实例展示
所谓探究性数学作业,就是指学生在具有一定探究性的问题引领下,基于自身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展开探索,从而培养数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数学作业。它“收”于“探究问题”,“放”于“自身知识经验”和呈现形式。也就是说,孩子们的数学作业不再是撰写涵盖面极广的和数学有关联的日记,而是要解决有指向、有主题、承载着探究任务的数学探究性问题。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围绕现行教材的知识点或与之相关的不同领域的数学知识、数学文化、生活实际等进行设计,通过培养学生的举例、类比、几何直观、抽象、模型、推理等能力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并注重呈现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取、巩固、拓展知识。
探究性数学作业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是过程性。过程性是探究性数学作业的主要特征。学生在探究性问题的引领下,用语言将思维外显,用图形助思路清晰,将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一步一步完整呈现。
二是差异性。数学习题是以标准答案的形式呈现结果的,只需要用“√”、“x”加以判定,难以表现个体思考的差异性。而探究性数学作业关注思考的过程,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能将个体思考的差异表现出来。
三是选择性。探究性数学作业的问题常常比较开放从而富有选择性,学生可以从自身经验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去判定、去表达,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案。
设计富有新意和挑战性的探究性作业,让学生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一线教师的研究无须高远,一定要做踏实服务于自己日常教学的研究,那才有乐趣,才会有成就感。教育不能功利,也不该过于量化。教育者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单纯、快乐、善良、优雅的人,那孩子们才能持续拥有赤子之心。相信我们每一位有思想的老师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突破、新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