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分析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衡量考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普通高中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2023年济宁市中考历史试题遵循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命题,既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又注重对考生的学科能力的考查。本次试题整体难度适中,试题中渗透了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注重对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考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秉承济宁中考历史试题一如既往的传统:充分体现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础性、创新性、探究性、教育性和时代性。试卷总体上结构合理、题量适中,且图文并茂、形式活泼。
试题面向全体学生,立足教材,但相关材料又不拘泥于教材范围,重点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济宁中考历史学科“教学评一体化”考查的特点。从考点分布情况来看上,总体来说中国近现代史所占的比例最大。知识与能力并重,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选择题中既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又通过图片、统计数据、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考查了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材料题今年新增“历史小短文”题,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
(一)题型结构,稳定延续。
2023年的济宁中考历史试题题型与题量与去年中考基本一致,全卷23个小题,满分50分。
两种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但在设问与考查方式上略有变化:材料解析题设问减少(19年18问、20年12问、21年9问、22年10问、23年8问),答案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符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减少简单考查机械记忆能力的题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创新性题型的比例,鼓励学生多角度作答。考查第23题题由去年的三问变为二问,而且变化为论述题并作了“历史小短文”的形式要求,题目更加新颖,相对来说难度降低,这样的变化使试卷结构更加合理,能够更好考查考生的学业水平。
(二)分值配比,紧扣新课标
1.分值变化
2023年历史中考试题遵循历史课程标准,内容分布大致为:中国古代史占30℅,中国近现代史约占40℅(中国近代史占28%),世界古代史约占0.2℅,世界近现代史30%。从考点分布、分值占比及分值变化情况分析,中国史版块分值较大,尤其突显中国古代史的考查,特别是古代文明史,体现了历史学科彰显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近现代史一直都是中考设题的重头戏,以民族抗争、抵御外辱、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改革开放为主题设置大量题目,考频之高体现了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视。
2.考点分布
通过近三年中考历史考点分布情况对比,高频考点一目了然。中国古代史部分连续三年考查分封制及汉史、唐史、宋史、明史;中国近代史为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抗日战争,体现农民阶级抗争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近三年交替出现,近代化探索的史实出现频率也极高;中国现代史重点考查新中国外交,连续两年考到万隆会议;世界近现代史都涉及到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工业革命及工业化、社会主义运动、新经济政策等知识点,主要考查英国、美国、苏联相关史实。
就以上分析可知,试题考查方向的变化近三年保持一致,延续了2021年济宁市中考研讨会的命题精神,以下是会议精神概要:
1. 考查正能量史实。
2. 考查方向:古代文明;革命文化,抗争史(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就)。
3. 常考点:分封制、党史(中共一大)等。
4. 对世界(中国)历史发展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史实:
(美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即影响范围大,具有长远影响,关系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史实。
5. 研读高中历史教材,关注中高考衔接。
6. 热点问题:发掘历史价值、有历史味的热点设置题目。
7. 命题的重要依据选择能够形成历史线索、脉络、框架的史实,考查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史事、时代特征等主干知识。
8. 关注主题:教育、改革、美国
二、命题思路
(1)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选题注重考查正能量史事,试题在选择史料时,重视对国家发展历程的考查,凸显时代气息。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古代文明”“近代化探索”“全民族抗战”“新中国的外交”“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知识点的考查来达到学史增信、学史立德、学史长智、学史鉴行、学史铸魂之目的。
(2)从基础知识出发,考查教材中历史核心知识。试卷的知识点分布覆盖面广,基础题占比大,意在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材,研究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内容、题型、难度等都紧扣新课标要求,落实新中考改革的要求,通过不同类型的题来全面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试卷特点
1.强化基础知识,需要厚积薄发
历史学科是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强化基础知识,特别注重平时对细小知识的积累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特色。纵观今年试题,涉及的基础知识如《历史考点分布情况》所列,由此可见:命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既考查主干知识点,也注重对细微知识点的落实;既考查原因、影响,也有对历史事件内容、本质等方面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要注重积累,此次考试方能从容应对。
2.把握课标要求,涵育核心素养
为了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史料实证这一基本素养,进而锻炼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试题设问减少但是材料内涵增加,设问更加巧妙。例如选择题第1题通过题干内容可以证明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第2题“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解释是”,这都需要学生分析史料而后作答。相比于2021年考题,同样是考查“分封制”题干如下:“ 西周时期,根据分封制,授予“ 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权力的是”,这便是送分题。而2022年对“王室衰微”的考查如下: “春秋时期,周襄王经常向诸侯“告饥”“求车”“求金”。这说明当时( )”,通过对比可知在今后教学和备考时一定要注重史料实证的培养,多做一些能力提升题。诸如此类题在近三年来不断增加,特别是2023年考题中进一步更新,例如第5题、第9题和第18题,
其中第18题是对“新航路开辟”的考查,与2022年是“送分题”相比特别明显考查到学生对题干材料的解读能力。
第7题、第13题、第19题分别以图片、数据表的变化为抓手,落实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第10题题干中“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列强有权在中国投资设厂,外国对华资本输出的门户洞开,随即列强掀起了在华设厂办矿的高潮。针对这一危机,张謇呼吁( )”突显时空观念。
第4题“北宋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经营商业的“瓦子”,市民“终日居此,不觉抵暮”。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在于( )”与2022年第5题
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的考查。这个考查方向更接近于高考类型,是中高考衔接的体现。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在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根本问题。
整套试卷在题目设置上集中通过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建设成就为载体,涵养家国情怀。
3.丰富命题素材,设计图文并茂
本试卷选择题题干语言精炼活泼,有生活气息。如第4题题干中的“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引用古文;第9题题干“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颇具生活气息;第3题和第4题直接用教材图片,直观史料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熟识度及史料关联性;第13题“题干材料+漫画”是近三年试题中的经典,以漫画的形式考查“抗日战争”这个知识点,创新、形象而又能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强化综合思维,凸显分析能力
试题紧扣课标,注重课本知识的迁移,以历史资料为载体,既注重历史素养和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又注重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的考查,同时渗透了核心素养的要求。比如第21题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管理选拔和任用综合考查,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教育、选官制度的发展,进而体会其与封建王朝兴衰的关系,充分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第22题,“指出湖南农民协会会员迅速增加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指出与陈独秀相比毛泽东对农民运动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些考查都注重将历史知识运用到实践技能的能力,具有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第23题新增题型——撰写历史小短文。观点论述题的考核是2022版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新课标中新增的课程目标有:“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即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今年考题要求围绕“美国为何而战”,自拟题目,撰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历史小短文。这是论述题的变型,答题思路一致只是格式稍有不同。由于这是济宁中考首次出现,这种变革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老师而言,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其实这类论述题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让学生形成总的方法论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论述题观点或者小短文题目就是“是什么”,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形成自己的认识、见解、看法和感悟然后以判断式的陈述句表述出来;论述或者小短文内容就是“为什么”即对自己观点的论证,需要做到“史实+评价”,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最后是论述题的总结即“怎么样”,一般格式:“综上所述,重复观点”或者“因此,我们要”。
5.关注经济发展,总结经验教训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济宁中考历史试题近年来特别注重对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的考查。如第4题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第9题和第10题考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民族工业发展及社会变化;第15题考查“改革开放”;第19题考查“工业化的社会变化”;第20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等。
6.涵盖古今中外,注意中外关联
在世界向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今天,学习历史不能割裂中外联系。济宁中考历史试题注重考查各个时期中外交往与中外关系的发展,开阔考生眼界。如第5题考查明朝中外关系;第6题考查近代屈辱外交;第14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成就。
7.挖掘热点信息,彰显历史特色
聚焦周年大事,不回避社会热点是济宁中考历史试题的一大亮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点。济宁中考历史近年来深入挖掘有历史味的热点问题,就历史价值量来选择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体现“古为今用”的学习目的,让考生学会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问题,注重培养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第23题,“2023年3月25日,美军再次空袭叙利亚”选入材料之中,作为可选史料供学生论述使用。
8.落实“双减”要求,体现学以致用
历史学习主要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历史材料,形成历史解释,树立时空观念,涵养家国情怀。2023年试题注重多层次设问,形成学生学习过程与考试解题过程的统一,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例如试卷中的非选择题设问层层递进,考查学生在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概括特点和趋势,并分析原因和影响。试题情景符合学生课内外常用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全面认识。(原创文章,剽窃必究)
撰稿:肖玉超
编发:工作室
审核:刘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