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沐书香 携手成长——龙泉小学暑假教师读书活动分享(第一读书小组)

可可爱爱的向日葵🌻
创建于2023-07-27
阅读 341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做教育者,首先要做“读书人”--始于读,发于思,成于行。

        为全面贯彻滕州市教体局《关于参加“研促教  究助明”教师暑期线上读书活动的通知》精神,深入推进龙泉街道联区“优教龙泉”教师读书工程和书香校园建设,我校启动了暑假教师读书自修成长计划,在7-9月开展以“悦享读书时光,树牢教育情怀,创造诗意假期”为主题的教师读书活动。

     

       在众说纷纭的世界里,究竟怎样做,如何做,才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暑假里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

      “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这就是李镇西老师心中对“最好”的定义。在李镇西老师看来,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其实就是指做“更好”的老师。

       的确,“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和李镇西这些成功的教育家相比,他们的学识,他们的人格,他们的能力,我想我永远只有仰慕。但是,看了李镇西老师对“最好”的理解,让我感受到我们每个老师都可以做“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用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相比,想一想是不是在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我今天的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只要我们每天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就可以不断的向“最好的老师”靠拢。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暑期闲暇时,我拜读了心理学家武志红的《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感触颇多。

       近些年原生家庭的概念被很多人反复提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的生长,更多的还有在心理层面上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爱,需要被看见和理解,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对孩子来说,那就是最绝望的事情。无回应之地即绝境,身处绝境中的孩子,内心的黑暗是很难被驱散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看见和回应。回应,像一缕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被理解、被看见,”所有的孩子,都是透过他人的反应来看见自己,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别人与自己的互动获得存在感。在积极回应和被看见的环境之下,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自己。

       内向的孩子在集体中不如活跃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往往是被教师忽略的一个群体,他们怕“抛头露面”,但内心又渴望被关注,不过大张旗鼓的过分关注会让他们害羞甚至不知所措,他们更喜欢温和的、具体的方式来回应他们的期待。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粗化“标准线”,内向性格的孩子本身就对自己标准高、要求严,孩子是细线条,教师就要 “粗线条”一点,同时教师应主动、耐心地关照他们、走近他们,多花时间在他们身上,在陪伴的过程中,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人关注和在乎的。他们在获得安全感后,便会更加大胆地参与游戏,更愿意表达,会越来越开放自己与其他小伙伴的相处。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独特而珍贵的种子,需要得到我们正确、细心的浇灌和呵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身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还要看到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如果只一味地对孩子们的错误行为进行教育和纠正,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变得紧张而疏远,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却得不到解决。

      作为一名一线小学教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我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就是作者从读过的500多本书的读后感中,精选出来的50篇文章,从不同层面向大家介绍了一批中外教师在教学一线的教学革新,在教育和社会的关系上所做出的有价值的探索,在学校自身建设上如何遵循规律办出自己的特色,在教育的诸环节如何关注理念为实践插上飞翔的翅膀,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如何把握变革的机会等。该书从“要读书”这一本原视角出发,通过作者的工作体会与阅读之间结合而得出的思索体悟,使得读者明了自己与书籍之间就应达成一种精神的契合,通过用心阅读与吸收书中的智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索,从而架起读书与教育相接的桥梁。

      翻开周春梅老师的《一间辽阔的教室》,一人一书一世界,在浮躁的尘世中找寻心灵的宁静,在心与心的守望中坚守着与文字的约定。书中写道:"光能照进来,风能吹进来,我在一间辽阔的教室……"这个辽阔不是指教室很宽敞,而是,有梦的老师和有梦的学生能让教室变得广袤无垠。

      课堂能引发无尽的想象,思绪会飞往遥远的未来,当学生回望童年、少年和青春的教室,辽阔的空间如梦如诗。做教师的确累,如果没有梦,会更累。教室里站着个无梦的老师,有梦的学生就会觉得教室局促狭小,久而久之便会走出去一群无梦的学生。在小学和中学,学生如果能遇上几位学养高、有境界的启蒙之师,则非常幸运。

       如何为孩子们的青少年时代打下明亮的底色,让他们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周春梅老师从语文教育的角度强调,要着力呵护他们在儿童时代的童趣、诗性和想象力。这些至为珍贵的品质极其脆弱,很容易被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被所谓的"教育"所摧毁。但如果在青少年时期不能让孩子们保有这些,以后就永远也补不上了。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她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思考,包括利用完整的、点滴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读诗、一起研读经典的作品。经常不断地给他们推荐书籍,或采纳学生推荐的书目等。这些事情看似和考试无关,但却关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关乎人的气质和修养。只要有书读,只要学生愿意多读书,作为教师就该知足了。

       辽阔的教室,辽阔的又不仅仅是教室。辽阔的应该是老师的胸怀,是包容,是理解,是教师的自我成长。

       梧高凤毕至,花香蝶自来。做最好的自己,才会遇见最好的别人,读周春梅老师的书,我感到自己在充满幸福感的教室里。

       

       《爱的教育》这本书通过夏尔·埃米尔的成长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小说中,夏尔·埃米尔遇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学生,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理解和关爱每一个学生。他不仅注重学术上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人际关系。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需要被理解、被尊重和被爱护。

       通过阅读《爱的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真正意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智力,更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品格和情感素养。只有真正关心和爱护学生,才能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和支持,才能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

      

      作为一名年轻的新班主任,虽然当班主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在班级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于是借助暑假假期,我阅读了熊华生老师主编的《做一个老练的新班主任》。这本书与其他教育著作不同,它是以谈话的方式和读者交流教育心得,且每一个主题都有案例分析,很具有指导性。

      随着对文本的深入阅读,我从中获得了宝贵的教育经验。

      一.营造良好班风,久熏幽兰人自香

     形成良好的班风要多久?作者给了我们这样的解答——坚持自会水到渠成。在班风建设过程中,班主任的心态非常重要。营造良好班风,是慢的艺术,它不在于一朝一夕。当我读到这里,我明白了只有在健康和谐的氛围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良好班风。

     二.允许学生犯错,在错误中成长

    在《做一个老练的新班主任》一书中提到班主任“应该允许学生犯错,在改正错误中成长,让班级发展在不断纠偏中前进,最终向着和谐,健康的班级氛围前进。”班主任应该将学生的优点放大,但有了问题,要及时指出,告诉学生今后需要改正的地方。

      读了《做一个老练的新班主任》,如同拥有了一把钥匙,让我明确了新的方向,也让我对工作充满了信心。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汤勇先生写的《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一书,感触颇深。书中一篇篇扣人心弦、生动活泼的教育讲演,一个个启迪心智、发人深省的心灵故事,带我们行走于幸福教育的路上。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要成功更要成长,要卓越更要幸福。   

     作者在讲到读书时,谆谆告诫我们:“读书不需要理由”,“教育是特殊的行业,学校是学习的场所,不仅学生要学习,作为教育者更要学习。”这不仅在于学习是教师自己成长的需要,更是因为教育者要用自己刻苦学习的风范去引领学生的学习,使广大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使他们也具有坚韧不拔、孜孜以求的学习品质。所以说,教师具有的学习精神,具有的丰富知识,要比抽象的说教和貌似的威严强得多,学生心目中的优秀老师是学富五车的长者,而不是知识浅薄的“严师”。 

      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有学者风范、书生气息。在这样的风范、气息里,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加有活力、有朝气,我们的教育生活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们才会是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

       拜读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时,肖川老师给我们谈人生,谈教育,谈幸福。他让我领悟到了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不同于任何行业的活动,这是一个心灵唤醒诸多心灵,是一种人格去影响更多人格的崇高事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给予学生的还应该有感恩,有希望,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学会憧憬未来,从而在学生心中发掘出向上生长的力量。我们要不断学习,用知识来塑造自己,不断进步,提升自身涵养,做一个与时俱进、充满力量的教育人。

       每一个幼小的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他们思想单纯,行为可爱,喜欢和你分享自己所成功的任何一件小事。

       在我以前的生活中总是不懂得去理解孩子,不知道和孩子分享他们的喜悦,无形当中就把他们的自信和能力否定了。这样,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连自己最亲近的妈妈都不喜欢或不重视自己的“小成就”,其他人怎么还会喜欢自己呢?这几天在读《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有了一些反思,对孩子要学会尊重,重视他们生活中的小细节,树立他们的信心,多对他们说几句鼓励的话。

      《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中写到:在教育孩子时,最大的错误无异于对孩子的恶语相向,这样只会加剧孩子的怯懦。仅此一点也是让我受益匪浅……

       与喜欢为友、与真诚为伴。最近几年一直和低年级的孩子打交道,其中的苦辣酸甜为我的平凡生活增添了不同的滋味。低年级的孩子很单纯,也很可爱,他可以因为喜欢你为你而学,也可以因为讨厌你而放弃所学。让孩子喜欢老师说是容易,但如果要让每一位孩子都喜欢老师,实在难!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曾是我一直苦苦追求的目标, 对于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我曾经思考过、追问过,也曾为此而困惑,答案到底是什么?每个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如果说让老师喜欢一个或是几个孩子非常容易,但是要让老师喜欢每一位学生确实有些难,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得到的事,毕竟老师是人不是神。既然是人,那作为感情动物自然也会有自己的喜好,可如果像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做起来或许会容易一些。况且于永正先生也曾在书中写道:“教育没有纯方法、技巧的东西,背后无外乎一个情字在做支撑,即便是对自己不欣赏的学生,一旦这样做了,也不会是冷冰冰的结果。”

       一颗善良关爱之心,一个充满温情关爱的眼神,一句温和关心的话语,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做起来也并不太难。当看到一个平时胆怯的孩子举起小手时,用微笑赞叹:”你真勇敢!”当看到孩子趴在桌上,关切地问一声:“你怎么啦!不舒服吗?”当孩子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他一个热烈的拥抱,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个眼神,一个拥抱,时时刻刻都在在向学生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老师爱我。正是因为有了老师的喜欢,孩子才愿意听你的话,才会朝着你期待的目标而发展。

       喜欢是相互的,你喜欢孩子,孩子才会加倍的喜欢你,这样师生之间的距离自然就拉近了,就会很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得到孩子的喜欢与尊敬。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在眼前,学习在脚下。暑期读书学习活动,只是起点而非终点,教育之路虽有荆棘,却是从教之人毕生所求。我校教师将借此活动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努力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用阅读引领专业成长,真正践行“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学习理念。

阅读 341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