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洞镇人民政府征集老照片啦

观珠镇“百千万工程”指挥办
创建于2023-07-27
阅读 503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霞洞镇全貌图

       提起电白的历史,霞洞镇是无法绕过去的浓厚一笔,作为电白千年文化古镇的霞洞,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为电白的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段历史,都值得被纪念。


▲霞洞镇部分历史建筑、遗址(冼太夫人、古荔贡园、冯家村遗址、宴公庙)

       为了保护和传承霞洞镇历史文化,激发社会各界对历史文化的关注以及增强保护意识,恢复历史旧址原貌,传承历史文化精神,让文明的瑰宝能够留在未来。现霞洞镇人民政府在此开始面向全社会征集历史文化相关的老照片!如果您有记录霞洞镇发展变迁的相关资料,欢迎与我们分享。

一、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9月30日

二、征集对象

面向全社会

三、征集内容

1、超世寺老照片

2、36座半祠堂老照片

3、中心支部委员会老照片

4、番薯林公庙老照片

5、晏公庙老照片

 6、冯家村老照片

 7、冯冼后裔墓葬群老照片

 8、冯家村古荔园老照片

9、霞洞古石柱老照片

10、汉人坡老照片

11、甘村古堡老照片

12、良贾营老照片

13、其他可以展示霞洞镇千年历史文化的旧建筑、旧遗址等照片。

四、征集要求

    1、 正面图、侧面图、室内图、局部特写图、整体图广角,格式不限。

    2、 图片要按照“真实、可靠、准确”原则。

五、征集方式

    1、线上征集。可将图片发送至霞洞镇党建办邮箱xdzzzbb@126.com,并标注图片名称及联系方式。

    2、线下征集。可将图片拷贝送至霞洞镇人民政府3楼党建办。

       霞洞镇的历史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智慧的结晶、文明的瑰宝。真诚的期待您,和我们一起去探寻和分享霞洞镇的“前世今生”。

    霞洞镇部分历史建筑、遗址等简介

        一、超世寺。浮山岭山清水秀,树木郁葱,泉溪清澈,云雾缭绕,置于其间,恍若仙境。在霞洞浮山岭深处,隐藏着一座超世寺。超世寺已有200年历史,坐落在500米高的浮山岭半山腰,古庙地处半山腰一块平地之上,背后是高耸如云的浮山岭顶峰,海拔未知。古庙周边环境如世外桃源,绿树成荫,怪石林立,真是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悬。

   

       二、三十六座半祠堂。曾经有祭祀崔王家族名人的“三十六间半”祠堂古建筑群,在民间大量保存当地的进士匾额、名人碑刻纪事等文物。在电白县转移到霞洞镇作为中心点工作后,成为很多重要部门的办公地点。在文革时被毁。

     

      三、中心支部委员会老照片。霞洞镇在1939年1月至1947年期间曾短暂作为电白县城。1939年1月,侵华日军大举南进,其时县城部分城墙被拆毁,后又被日机炸毁过半;为避日机轰炸,电白县治被迫迁徙霞洞乡大村,成立电白县中心党支部。中共电白县中心支部成立遗址位于电白区霞洞镇霞洞中学、大村小学。1939年3月,中共高雷工委派陆新(陆瑜)来电白霞洞传达工委的决定,在电师附小(现霞洞中学前身)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电白县中心支部委员会。

       四、番薯林公庙。根据李爵勋副教授考证,林怀兰为明代高州府吴川县人名医,其外公家在邻县电白县霞洞乡,他自幼在外公家生活,读书,学艺,后游历越南,带回番薯种薯,首先放在霞洞种植。因救民于饥饿,人们深深地怀念着林怀兰医生和那个舍身求义的关将,遂于清乾隆年间,副榜举人崔腾云率霞洞乡民,于霞洞圩头修建起“林公番薯庙”。根据霞洞镇居民的回忆,庙宇原址位于霞洞镇政府附近的街区内,有庙宇5间,岭南瓦脊建筑风格,占地100多平方米,庙门楹联上联“传薯由外国”,下联“祖庙建中华”。庙内塑有林怀兰的神像,并配以关将同祀。历史上电白番薯林公庙屡次修建,最近拆毁时间是在1966年文革期间。

       

       五、诚敬夫人庙。 霞洞镇诚敬夫人庙(本地名晏公庙)是隋唐时期冯冼家族祭祀古庙,宋明清历史均有重修,有《谯国夫人庙碑铭》等重要碑刻文献为证。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期,仍有包括前殿、中殿、后殿等九殿三进的院落,是一个规模宏大壮观的古建筑群,相关文献资料均记载,并由唐代石狗石雕和遗留大量的碑刻、建筑构件等历史文物为证。

        六、冯家村。冯家村是梁陈隋唐时代冯宝冼夫人家族居住之所。据史志记载和专家学者考证,冯家村遗址在今茂名市电白区霞洞镇以大村(原名霞洞村、霞洞堡)为中心包括西村、王家堡、崔家堡、看人坡、旧圩、新河、流水塘等村在内的一带地方,而大村为冯府(冯家堡)所在地。

      

      七、冯冼后裔墓葬群。冯冼后裔墓葬群在晏公岭下,墓园面积约数十亩,是隋唐冯冼后裔的墓葬区。近年从冯梧夫妇合葬墓、许夫人墓等出土唐代冯氏后裔墓金钗、铜镜、顺政君徐夫人墓志铭等三件国家一级文物,霞洞镇田格村出土唐代印度风格的铜佛像一尊等国家二级文物。

    

       八、冯家村古荔园。古荔园位于霞洞镇浮山岭南麓、沙琅江北岸,新河大桥北端两侧,地处上河村委会,总面积1300多亩。为广东最古老的荔枝林。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测定,现存有一批树龄1780年以上的老荔枝树。

       

       九、霞洞古石柱。位于霞洞镇浮山岭附近的古石柱,原为九副,后来据说是见到的是七副(每副是一座形似石帆加一座形似石船的花岗石)经雕凿而成,上尖下粗,微弯,大小不一。分布在浮山东麓古城村至浮山西麓的新建村长15公里的弧形线上,以3至4公里不等的间隔距离排列。石柱高大者4.8米,柱围2.7米,最矮小者为其三分之二。

       

       十、汉人坡。公元223年,秦朝大军进驻岭南。为了便于区域管辖,从霞洞浮山岭脚至观珠一带,每隔数里,竖有数米高的石柱一根,作为汉俚分界的标志。石柱以南属汉人居住,以北是俚獠之乡。霞洞汉人坡因此获名。这汉人坡在霞洞圩西面一公里的浮山岭下,自北至南呈狭长地形,开阔到跑死马。这块空旷之地芳草如茵,面积一平方公里。每年农历正月十七,霞洞崔、王两姓居民在这块空地上举行富有特色的“年例”活动。

     

        十一、甘村古堡。甘村古堡建于清朝,当时附近双髻岭贼匪猖獗,不时下山入村烧杀抢掠。方圆十里第一富村的甘村自然成为贼人的目标。于是,甘村人为了保护家园建起了这座长达约100米,宽达约70米的墙堡。墙堡厚度2米,用山上黄泥掺黄糖村制作而成,异常坚固,历经数百年风雨,仍然坚硬如初。

     

       十二、良贾营。顺治四年(1647)二月初五,清军进入电白县城。四月,崔良贾率众起义,抗击清兵。为了进行长期作战,崔良贾率部在海拔600米的浮山岭与鸡笼尖之间的夹谷地带一个叫犁头插的地方安营扎寨。整个营地分前、中、后三部分,前营为义军的前哨阵地,这里是马岭与大鸡笼山的会合口,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中营是一座天然石屋,由几块大石相叠而成,高约8米,内可卧三人,是崔良贾的指挥部;后营为幽森的山坳,溪涧纵横,芒苇密布,地形隐蔽,是义军的后勤部。在这里崔良贾指挥义军一直坚持了4年的艰苦斗争。后人为纪念英烈崔良贾,将此地改名为良贾营。

     

     

阅读 503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