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

味精
创建于2023-07-26
阅读 253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勤俭节约代代传    美好生活节节高

                     ——我的家风故事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勤是幸福的左手,俭是幸福的右手,两者均可致富。”如果没有了勤俭节约,幸福生活就远离了我们。

     我出生在农村,父亲母亲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艰难地维持着生活。我们家有很多淳朴的家风:善良、诚实、勤劳、节约。影响我最深刻的就是勤俭节约,它让我一生受用。

      记得那还是我上小学的时候。父母亲计划着来年盖三间土坯房。立冬之前,放倒了院墙,打好了根基。可天有不测风云,年迈多病的奶奶终究没有扛过严冬,离我们而去。这无疑让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日子变得更艰难了,房子盖不起了。我每每放学回到家后,母亲就用麦草起火煮饭,烟得她眼睛红红的,当时年幼的我不理解父母的难处,还埋怨母亲饭做得慢。为了五元钱的学费,端午节,母亲竟然徒步去30公里的彬县出售她亲手做的香包.父亲每隔一天骑上自行车拖上两筐豆腐去30公里的彬县县城食堂里送,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数年如一日,母亲则是在家挑十几担的水,为第二天磨豆腐做准备,日子尽管如此艰难,但还是供我读完高中,弟弟读完了中专,靠得就是勤和俭。

       

  在父母的谆谆教诲,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我养成了勤俭节约、不浪费的好习惯。2000年,我带着我的孩子们去西安,路过大雁塔北广场肯德基店时。孩子们要吃薯条,一份小小的薯条,竟然要9元,我径直拽着他们走出了店门。孩子们上学之后,我更是数年如一日,坚持每天五点半起床给孩子们做早饭,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因为在我的思想深处,总觉得外面的饭没有营养,关键是花销太大,太浪费;孩子们上学身上的零花钱也从未超过五毛钱;袜子破了总是舍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就是这样供年龄彼此仅相差一岁多几个月的姐弟三个读完大学又读研,熟悉我的人都说我太不容易,他们中能有几人懂得“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败于奢靡”的道理。现在我们娘儿几个聚在一起时,孩子们总会调侃我太抠门。老三说:“姐姐,我想吃薯条。”老大说:“吃什么吃?”老二说:“要9元钱呢。”我们便捧腹大笑,抱成一团。如今常听同事们说他们家的孩子上班了,花钱总是大手大脚,月月光。不会洗菜,不会做饭,而我们家的孩子受我的影响就没那么娇贵。周内孩子们在单位吃,周末都是自己煮饭吃,就连最宠爱的小儿子都能做几道拿得出手的菜来,虽说工资不算低,但经常买反季衣服。这样就不至于月月光,正是因为节约,儿子除了还巨额的房贷外没向我要一分钱买了辆自己喜欢的车,还存下一些钱来。我们一家人没有购买睡衣的习惯,都是拿旧衣服当睡衣穿的,今年去儿子那儿过年,晚上睡觉时,儿子竟然换上了一件破了几个小洞洞的背心睡觉。我说:“儿啊,这还能穿吗?扔了它吧。”儿子说:”妈,能穿,不就睡个觉嘛,洗得干干净净的,扔了怪可惜的。我不禁扑哧一声笑了。说:“想不到月收入过万的儿子也这么抠呀。”又是一阵哈哈大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良好的家风;更是传家之宝。它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是每个家庭成员都要遵循的准则。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生活条件提高到什么水平,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要代代相传。“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弘扬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勤俭节约我们永远在路上。

编辑:李凤侠

阅读 253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