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读书不觉牛年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古有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在新春到来之际,我们初中二组的老师们继续以书为伴,继续分享着自己的阅读感悟,本期我们共同品读的内容正与新春应景:以“家”为主题,共沐书香——《苏轼十讲》之第七讲《东坡居士的“家”》
【领读人】刘淑霞老师
读书可以增加一个人谈吐的质量和深度。读书,可以让你掌握知识,而知识就像呼吸一样,吐纳之间,可以见人的气质与涵养。读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你获得优越感,而优越感某种程度上又是建立自信的一种方式。本周就让我们一起阅读《苏轼十讲》第七讲《东坡居士的“家”》(P253——296)
我们沿着苏轼元丰七年的这一次漂泊旅途,因筠州访弟、庐山访禅而展开了苏轼与禅宗关系的讨论,又因江宁府会见王安石而通观了王苏关系的总况,这一讲继续以安家常州为中心,聚集相关文本,考察苏轼对于“家”的表达。 就让我们结合相关史料,来解读文本,一起“走进”东坡居士的“家”。
【交流分享】
1.精读原文,做好读书笔记,上传笔记文本或音频,交流读书心得。
2.结合本文,反思自己的生活、工作,分享从中的启发及感悟。
请大家于本周日前将读书交流及感悟提交至本群,期待大家的精彩分享!
第一篇章:【品好书,写感悟】
【赏析感悟一】
关于苏轼的“家”有两种说法,一种与时间有关,就是“前世”之说。一种说法与空间有关,是苏轼的“地脉”之说。从苏轼的《水调歌头》看出这位不肯“归去”的“谪仙”,他愿意永留人间,陪伴所有世人。我们从这里听见了“谪仙”的心声,他如此留恋人世,尽管有许多不平,尽管人世间有许多阴暗,他依然深爱这个人间,而为人世的生活唱出衷心的赞歌。东坡居士的“家”,就在人间。
第一实验学校 凌玉波
【赏析感悟二】
苏轼少年得志,远离故土来到开封,自此开始了对家的寻觅。
苏轼几番贬谪,居无定所,离故土越来越远,苏轼也逐渐从对“家”的执着追寻,到最后释去羁绊,随遇而安,最终悟出此心安处是吾乡。
家,应是归去的地方。而苏轼作为一“谪仙”,自然应乘风归去,但他却不肯离去,愿意在这喧闹的人间与家人千里共婵娟。
苏轼有诗云:江山风月,本无长主,闲者便是主人。既然可以成为万里江山,无边风月的主人,那处处也都可为家,何须再去寻家。
第一实验学校 毛慧杰
【赏析感悟三】
从这一讲理,我看到了东坡居士走到哪里,就把“家”安到了哪里,于是山河大地处处有家。从字里行间,我慢慢想通了我自己的对"家"的思考。
我的故乡在聊城,那个虽然寒暑假都能回去的地方,但是再也不可能真正回去的地方,这些年来慢慢成了一个记号,一个挂念。
工作以后,来到阳信结婚生子,我慢慢熟悉了这里的一切,慢慢从心里把自己变成阳信人。我经常给我儿子说,你的老家是滨州市阳信,其实我不自觉中,从说话语调,从饮食习惯,从音容笑貌……,慢慢同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阳信人"。
去年县里名师选岗,我有幸选了翟王镇中学,工作环境的大变动,一时间让我再次思考,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将要去向何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适应了翟王镇中学的工作节奏,慢慢对它的一砖一瓦,对这里热情淳朴的同事,有了新的感觉,此时此刻我想借用苏轼那句"吾心安处是吾乡"来自勉。
翟王镇中学 张双
【赏析感悟四】
苏轼的故乡本在眉州,现在四川省眉山市也还有三苏祠,是其故居。一般情况下,“家”首先总是指故乡的故居,苏轼也不例外;但离开故乡后,每个人的情况就不同,有的人始终念念不忘,执着地以故乡为“家”,有的另找一个地方安“家”,也有的随遇而安,四处为“家”,这里面当然也包含一些被动的因素,但总的来说,如何安“家”以及对于“家”的思考和表达,体现了人生观的一个重要侧面。苏轼历尽一生漂泊,至少有段时间见也在寻求一个可以定居以享天伦之乐的家。最后的结局却是超越地域与时空限制, “家”就在人间,“谪仙”达到了对家及人生理解的更高境界。
商店镇中学 董振学
【赏析感悟五】
苏轼由于几番被贬,从而迫使其离故土渐行渐远,故而产生了“家在何处”的思量,但几经波折后却造就了一个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的苏轼。他利用《水调歌头》当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安慰自己,并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境界结束全词,向人们展示了现实而充实的生活,是快乐的,不要刻意的去追求虚名,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有顺顺利利也必然有失意之时,这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再看我们现在的生活,这种生活是多么的和谐,我们又能用什么借口不去努力、不去拼搏呢?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拥有,要珍惜眼前的家人,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努力拼搏,不负青春韶华!
水落坡镇中学 刘淑霞
【赏析感悟六】
苏轼是一个真正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的人。我们已经在诗词中看到苏轼“家”不断变易,“万里家在岷峨”,是他出生的眉山老家;“家在江南黄叶村”是他买田置产的常州宜兴之家;而这“家在牛栏西复西”,则是他在天涯海角的安身之家。苏轼由于几番被贬,被动迁转,飘荡不息!尽管有许多不平,尽管人世间有许多人给苏轼的只是打击和伤害,但他依然深爱这个人间,而为人世的生活唱出衷心的赞歌。作为一个凡人,没有先生那种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的心境,但我们也应随时调整自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积极为生活中的点滴赋予正能量。
第一实验学校 樊雷
【赏析感悟七】
朱刚老师专门用一讲写苏轼的置地之道,瞬间就让这个神仙一样的人物带上了烟火气息。早年间苏轼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拿自己从政的第一站凤翔相比,他认为处处不如家乡。但是,杭州实在太有魅力了,以至于苏轼后来发出“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的感叹。后来,他被贬谪黄州,在黄州安定下来,以至于在前往汝州时依依不舍,于是出手在常州购置了房产,从此自称家住江南黄叶村了。只是,造化有些弄人,他被二度重用,成为翰林学士,政务繁忙,有家难回。接着,又成为贬谪岭南的罪臣,诗人已老,顿觉将长居岭南,于是又在惠州建造了白鹤峰新居。这不算完,后来,再贬海南,又赦免北还,在向常州返归的江上溘然长逝。
第一实验学校 王辉
【赏析感悟八】
苏轼是一位不肯“归去”的“谪仙”,他愿意永留人间,陪伴他的兄弟,陪伴君主,陪伴所有的世人。我们从这里听见了“谪仙”的心声,他是如此留恋人世,尽管有许多不平,尽管人世间有许多人给予他的只是打击和伤害,他依然深爱这个人间,而为人世的生活唱出衷心的赞歌。东坡居士的“家”,就在人间。
实验中学 周艳丽
【赏析感悟九】
东坡先生是一位不肯“归去”的“谪仙”,更是一位有“向阳”之心的刚毅小草。他愿意永留人间,我们从这里听见了他的心声,他如此的留恋人世,而先生的脱俗超凡不仅因为他有着“谪仙”的气质与才能,也在于尽管有许多不平,尽管人世间有许多给予他的只是打击和伤害,他依然深爱这个人世间,而为人世的生活唱出心中的赞歌。所以我说“东坡先生是有‘向阳’之心的刚毅小草”。
实验中学 张冬梅
【赏析感悟十】
苏轼一生,如同蜗牛一般,走到哪里就把家带到哪里。他对此有了“自觉的思考”——“此生念念随泡影,莫认家山作本元。”他不再只是把眉州这个故乡当做是“家“。在《和陶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自道:“盖以无何有之乡为家”,没有固定之家,也就是处处是家。朱刚先生在书中没提到的是苏轼的另一名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我想,这其实也是苏轼心中的答案吧。
翟王镇中学 李荣燕
【赏析感悟十一】
对苏轼而言,他的一生除了早期正常的仕途迁徙,便是中后期无常的仕途贬谪。一生漂泊,可谓“身行万里半天下”,他的“家”在何处、心归何处?
在此过程中苏轼对家有了自己的思考,不再只是把眉州这个故乡当做是“家”,领会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随遇而安!
第一实验学校 秘海霞
【赏析感悟十二】
这是读得最喜欢的一章。无论是眉山,黄州,惠州,儋州,还是常州以及天上,东坡都经营着自己的心灵的港湾,尽管有许多不平,尽管有许多打击和伤害。他依然深爱这个人间,为人世的生活唱出衷心的赞歌!
劳店镇中学 吴秀华
【赏析感悟十三】
东坡先生一生仕途曲折,屡遭贬谪,不断迁徙。仕途的不如意造就了先生对“家”的认知变化。“家在岷峨”是先生对故乡老家的思念;黄州的“东坡、雪堂”是先生不畏开荒之苦,努力经营的家;“江南黄叶村”是先生买田置产准备归隐终老的家;“牛栏西复西”是先生完全融入海南乡村生活的“新居”。先生走到哪里,就把家带到哪里,“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于是山河大地处处有家!
第一实验学校 马洪涛
【赏析感悟十四】
苏轼是一个以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的人。“万里家在岷峨”,是他出生的四川家;“家在江南黄叶村”,是他买田置产的宜兴之家;而“家在牛栏西复西”则是他在天涯海角的安身之家。苏轼家的世事变迁也是形势所迫。也正是这样一个四海为家的心态再加上他自身对人民百姓的深厚关怀才使得他把在朝中不得施展的抱负转化为为百姓谋福的原因吧。无论脚迹流浪到哪里,无论背影投射到哪里,一定要有个心的故乡。只要心的故乡还在,我们的生命就永远都有温度。
河流镇中学 王伟燕
第二篇章:【经典摘抄】
老师们的经典摘抄赏析:
【第一实验学校 毛慧杰老师】1.苏轼在诗中表述的家”不断变易,“万里家在岷峨”是他出生的眉州老家;“家在江南黄叶村”是他买田置产的常州宜兴之家;而这“家在牛栏西复西”,则是他在天涯海角的安身之家。他走到哪里,就把“家”带到哪里,于是山河大地处处有家。
2.这是一位不肯归去”的谪仙,他愿意永留人间,陪伴他的兄弟,陪伴君主,陪伴所有的世人。我们从这里听见了“谪仙”的心事,他是如此留恋人世,尽管有许多不平,尽管人世间有许多人给他的只是打击和伤害,他依然深爱这个人间,而为人世的生活唱出衷心的赞歌。东坡居土的家”,就在人间。
【第一实验学校 凌玉波老师】1. 从苏轼、苏辙兄弟后来的做法看,他们应该知道苏洵有移居中原之打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三苏”对故乡眉州缺乏感情。从苏轼作品对于“家”的书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第一个“家”毫无疑问是在眉州。
2. 我们在黄州时期的苏轼作品中,基本上看不到他有置产于杭州的努力,这个时期的他对于家的表述,大抵有两种指向:一种依然指向眉州,一种则努力向黄州认同,准备长居此地。
3. 虽然是被贬谪而来,但既然已在此地,就把自己当作惠州人,“有何不可”?这不仅仅是心里上的自我宽慰而已,苏轼是真的如此去做了,因此而有白鹤峰新居的建造。
4. 他说自己本来就是海南人,眉州故乡只是“寄生”之地,二这次渡海北去,就当作远游看待。这是因为,对“生”“死”“梦”三者都已不加区别,所以没有必要执着于出生地才是“家”的观念。
【翟王镇中学 张双老师】1、以眉州为“家”的意识是不可能消除的,特别是有亲友从故乡来访的时候,这种意识即便已经淡化,也会被唤醒。
2、我们中国人有全家老小团聚过年的习俗,所以除夕之夜,应该是“家”的意识最强烈的时刻,而苏轼在这年的除夕却发出了“岂有家”的感叹!
3、他是一个真正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的人。我们已经看到他在诗词中表达的“家”不断变易,“万里家在岷峨”,是他出生的眉山老家;“家在江南黄叶村”是他买田置产的常州宜兴之家;而这“家在牛栏西复西”,则是他在天涯海角的安身之家。
4、以"前世"之说扩展时间。以"地脉"之说扩展空间结果会是什么呢?一个中华大地上生生世世循环不息的灵魂。
5、这是一位不肯"归去"的谪仙。他愿意永留人间,陪伴他的兄弟,陪伴君主,陪伴所有的世人。东坡居士的"家"就在人间。
【商店镇中学 董振学老师】他这一路漂泊,正如他从前的诗里所云,可谓“身行万里半天下”(《龟山》,《苏轼诗集》卷六),历经今天的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六省,一路上有亲人、故交及方外的朋友相伴,少不了宴饮和游玩,似乎比黄州的生活要热闹许多,但在苏轼的心灵深处,很多时候是更感寂寞的,因为在黄州他还有东坡雪堂,现在是连个家也没有。所以,他在这两年里要解决一件个人生平中的大事,就是找一个安家的地方。经过一番周折,终于买田置产,决定安家于常州(今属江苏)。这常州后来成为他的生命旅程终焉之地,缘起于此。
【水落坡镇中学 刘淑霞老师】1. 一般情况下,“家”首先总是指故乡的故居,苏轼也不例外;但离开故乡后,每个人的情况就不同,有的人始终念念不忘,执着地以故乡为“家”,有的另找一个地方安“家”,也有的随遇而安,四处为“家”,这里面当然也包含一些被动的因素,但总的来说,如何安“家”以及对于“家”的思考和表达,体现了人生观的一个重要侧面。
2. 苏轼在临终前托人交代苏辙,把他安葬在河南郏县,十余年后,苏辙也随兄安葬。最后的结果是,不但苏轼、苏辙都未归葬故乡,而且苏洵也在两个儿子的葬地拥有了一个衣冠冢,这便是今天郏县的“三苏墓”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三苏”对故乡眉州缺乏感情。从苏轼作品对于“家”的书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第一个“家”毫无疑问是在眉州。
3. “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为何如此被动迁转,飘荡不息!这便是苏轼离开黄州时的真实心境。虽然说“家在岷峨”,远处有一个曾经的“家”,但毕竟太过遥远,失去东坡雪堂的他,必须另谋一个安身的“家”。于是,江南重新成为可能的选择。
4.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敧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5.“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6.《水调歌头》阐述了东坡居士的“家”就在“人间”。
【第一实验学校 樊雷老师】我们中国人有全家老小团聚过年的习俗,所以除夕之夜,应该是“家”的意识最强烈的时刻,而苏轼在这年的除夕却发出了“岂有家”的感叹! 以"前世"之说扩展时间。以"地脉"之说扩展空间结果会是什么呢?一个中华大地上生生世世循环不息的灵魂。这是一位不肯"归去"的谪仙。他愿意永留人间,陪伴他的兄弟,陪伴君主,陪伴所有的世人。东坡居士的"家"就在人间。
【第一实验学校 王辉老师】1.他是一个真正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的人。我们已经看到他在诗词中表达的“家”不断变易,“万里家在岷峨”,是他出生的眉山老家;“家在江南黄叶村”是他买田置产的常州宜兴之家;而这“家在牛栏西复西”,则是他在天涯海角的安身之家。
2.苏轼在诗词中表述的家”不断变易,“万里家在岷峨”是他出生的眉州老家;“家在江南黄叶村”是他买田置产的常州宜兴之家;而这“家在牛栏西复西”,则是他在天涯海角的安身之家。他走到哪里,就把“家”带到哪里,于是山河大地处处有家。
3.这是一位不肯归去”的谪仙,他愿意永留人间,陪伴他的兄弟,陪伴君主,陪伴所有的世人。我们从这里听见了“谪仙”的心事,他是如此留恋人世,尽管有许多不平,尽管人世间有许多人给他的只是打击和伤害,他依然深爱这个人间,而为人世的生活唱出衷心的赞歌。东坡居土的家”,就在人间。
【实验中学 周艳丽老师】苏轼在诗词中表述的家”不断变易,“万里家在岷峨”是他出生的眉州老家;“家在江南黄叶村”是他买田置产的常州宜兴之家;而这“家在牛栏西复西”,则是他在天涯海角的安身之家。他走到哪里,就把“家”带到哪里,于是山河大地处处有家。
【实验中学 张冬梅老师】 1.每个人都有确定的出生地,所谓“故乡”。大抵是唯一的,若把“前世”也考虑进来,则“故乡”可以有多处了。于是杭州也称为苏轼的故乡,只不过是前世的故乡。
2.他是一个真正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的人。我们已经看到他在诗词中表达的“家”不断变易,“万里家在岷峨”,是他出生的眉山老家;“家在江南黄叶村”是他买田置产的常州宜兴之家;而这“家在牛栏西复西”,则是他在天涯海角的安身之家。
3.人世的生活本来状态就是不如意、不完美的,从来如此,也永远如此。不但不该放弃,正当细细品尝这人生原本的滋味。
【翟王镇中学 李荣燕老师】1. 他是一个真正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的人。
2. 我们已经看到他在诗词中表达的“家”不断变易,“万里家在岷峨”,是他出生的眉山老家;“家在江南黄叶村”是他买田置产的常州宜兴之家;而这“家在牛栏西复西”,则是他在天涯海角的安身之家。
3.人世的生活本来状态就是不如意、不完美的,从来如此,也永远如此。不但不该放弃,正当细细品尝这人生原本的滋味。
【第一实验学校 秘海霞老师】1. 人世的生活本来状态就是不如意、不完美的,从来如此,也永远如此。不但不该放弃,正当细细品尝这人生原本的滋味。
2. 这是一位不肯归去”的谪仙,他愿意永留人间,陪伴他的兄弟,陪伴君主,陪伴所有的世人。我们从这里听见了“谪仙”的心事,他是如此留恋人世,尽管有许多不平,尽管人世间有许多人给他的只是打击和伤害,他依然深爱这个人间,而为人世的生活唱出衷心的赞歌。东坡居土的家”,就在人间。
3. 我们中国人有全家老小团聚过年的习俗,所以除夕之夜,应该是“家”的意识最强烈的时刻,而苏轼在这年的除夕却发出了“岂有家”的感叹!
【劳店镇中学 吴秀华老师】这是一位不肯归去”的谪仙,他愿意永留人间,陪伴他的兄弟,陪伴君主,陪伴所有的世人。我们从这里听见了“谪仙”的心事,他是如此留恋人世,尽管有许多不平,尽管人世间有许多人给他的只是打击和伤害,他依然深爱这个人间,而为人世的生活唱出衷心的赞歌。东坡居土的家”,就在人间。
【第一实验学校 马洪涛老师】1.他这一路漂泊,正如他从前的诗里所云,可谓“身行万里半天下”(《龟山》,《苏轼诗集》卷六),历经今天的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六省,一路上有亲人、故交及方外的朋友相伴,少不了宴饮和游玩,似乎比黄州的生活要热闹许多,但在苏轼的心灵深处,很多时候是更感寂寞的,因为在黄州他还有东坡雪堂,现在是连个家也没有。所以,他在这两年里要解决——一件个人生平中的大事,就是找一个安家的地方。经过一番周折,终于买田置产,决定安家于常州(今属江苏)。
2.作为“放臣”的苏轼,在政见与比他年轻得多的皇帝对立的情形下,其实必须在黄州做长期居住的准备。这种准备不但是在心理上把“家”安置于此,也要付诸实践,他不畏开荒之苦,努力经营东坡、雪堂,就是付诸实践的表现。虽然黄州不是他主动的选择,但长居江岸,日久生情,眠食之地,自然成“家”。东坡居士这个号,本身就隐含了居家于黄州的意思。
【河流镇中学 王伟燕老师】1.客观事实不能改变,解脱的办法唯有我们自己改变想法。
2.人世的生活本来状态就是不如意、不完美的,从来如此,也永远如此。不但不该放弃,正当细细品尝这人生原本的滋味。
3. 这是一位不肯"归去"的谪仙。他愿意永留人间,陪伴他的兄弟,陪伴君主,陪伴所有的世人。东坡居士的"家"就在人间。
第三篇章【活动总结升化】
苏轼: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过的人,就是你的人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