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我国24节气之一,第十三个节气。正如“立秋”二字,秋天的第一个节气,它意味着夏天的结束,秋天的开始,每年的8月7日或者8日是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时,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 。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而如今,年轻女性往往担心被贴秋膘,希望能瘦一些。
尝秋鲜是皖北家乡一道独有的民俗,尝鲜对象主要以玉米、黄豆、花生、红薯等新粮为主,外加一些时令蔬果。尝鲜时间一般在立秋过后,此时凉风乍起,秋高气爽,地里的庄稼虽已长成,但距离真正的成熟采摘还有一段时间,正是鲜嫩可口、适合食用的最佳时节。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指在农民在秋季丰收时节晾晒丰收的农作物和果实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是一种典型的农村现象。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立秋节气的到来标志着传统秋天的开始,告别炎热的夏天,走向秋天的成熟和饱满。
此时,偏北风逐渐南行,带来清爽的凉意,温度逐渐走低,消除暑热,有助于果树和农业植物的成熟。此时的风在古汉语中往往称作西风,凉风,少女风。
夏秋之交,虽然还会有暑热,但是山川树木逐渐表现出清爽的明丽明净,让人襟怀开阔和欢喜。
虽然立秋,是很多文人伤春悲秋,凄恻感怀的开始,但实际上很多感怀与此时的风物并不符合。在大量的立秋的诗词当中,那些朴素明丽的作品更加真实,也更有生活气生命力。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暑中剩喜立秋初,特地西风半点无。
“旋汲井花浇睡眼,洒将荷叶看跳珠。”宋朝·杨万里《六月十三日立秋》
杨万里的作品非常真实,这是源自于他从小是生活在农村,虽然仕途步入高官名臣,但是不改那种真实质朴的底色。他的诗词里很少伤春悲秋,往往会以饱满的热情,对待生活和人生。
立秋之日问候至,裹着丝丝清凉意,含着片片思念情,带着缕缕好运气,藏着点点平安去,诉着段段祝福句:天渐凉,多保重。立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