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教育梦—王崧舟班的追学之旅

创建于2023-07-25 阅读3297

  我来自柳宗元笔下《永州八记》之地,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山城,古时称之为南蛮之地。此次跨越1822.5公里来到青岛,再次聆听王老师的课堂,感到无比庆幸。庆幸我的丈夫支持我带着孩子一路陪同让我安心听课;庆幸曾经在春晖学院遇见王老师,才有此次的追学之旅;更庆幸我今年从英语转到语文教学之路,才有机会走入王老师的诗意语文,走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第一天,王老师借助《梅花魂》向我们讲述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下的单篇教学样态。王老师首先以温习梅花诗词,创设“梅花”意象。然后出示描写梅花和祖父的两组词,让学生读,读出词语的温度,使学生在朗读中初识梅花魂。紧接着以两组词为何放在一起的问题,引出梳理课文的五件事。以概括事例来梳理“梅花”文脉。在梳理完课文后,王老师设置:““我”种了一棵什么树?”来让学生猜想寻找理由依据。学生在王老师诗意般的语言环境中读出“梅花”的内涵。最后扩展背景,出示陈慧瑛的写作背景,来领悟外祖父就是梅花魂,陈慧英也是梅花魂,让学生理解“梅花”意象。

       王老师以《梅花魂》向我们解读了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单篇教学样态下的教学领域要导向“任务群”,学习目标要指向“大概念”,学习活动要导向“真情境”,学习路径要转向“任务式”。王老师的《梅花魂》:他以“梅花秉性”词串、“眷恋祖国”词串和“梅花魂”核心语段来教学导向“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他以祖父洪镜湖小传来达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他通过“气节一定要用梅花来象征吗?”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他以《梅花魂——陈慧瑛散文集》导读来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他通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内涵和魅力来引导学生创意性阅读和表达。

  第二天,王老师以《好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下的单元统筹教学。以“致敬鲁迅”为单元任务群,强调此类课文必须借助资料,走进作者的生活时代,了解课文所属的整本书的表达内容,再经过一个有目的地收集、整理、筛选、转换信息,才能提取到资料中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例如在《好的故事》中,当学生走入鲁迅那美丽、优雅、有趣的梦中之后,出示冯雪峰《论《野草》》的文段,让学生读出这是鲁迅的希望。紧接着让学生分享课前所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资料,得知鲁迅是在被免职的时候写下的《好的故事》。当学生更为不解鲁迅为何在免职时还写下《好的故事》时,出示资料,让学生走进1925年,了解鲁迅那一年发生的事,来总结鲁迅当年的心境是怅惘、苦闷和孤独。此时,学生的内心矛盾已达到最高点,老师再以诗意的课堂语言引导学生以一咏三叹的方法来读他做的梦。最后引导学生化身为鲁迅,写一写当时的内心独白。在分享时,王老师让学生走入情境,设计了精妙的课堂语言,一句“先生有话请说”让学生真正将自己当成“鲁迅”,来向世人述说内心真实的声音。整堂课听下来,让人感到“好的故事”就在身边,鲁迅就在身边,似乎真正穿越时空,看到了鲁迅本人。

  第三天,王老师以《表里的生物》一课讲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首先是教学目标要从目标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化。

       一、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表里的生物》的这一课,王老师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情境,采用三段论教学:大前提是小冯志的生活环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城,经验有限,才得出发声皆生物。小前提发声皆生物,而表里会发声,才得出“表里有生物”这一个错误的结论。通过这三段论教学,让学生理解小冯志得出这个荒唐结论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理性表达和理性精神

      在《表里的生意》这一课,王老师以两个任务驱动学习。在“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和“梳理自己寻找的证据”这两个活动中,两次让学生思考小冯志的发现是否有意义?当学生表达有误时,王老师一边严格要求表达方式,一边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时间,巧妙地引导学生有条理、重证据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辩论表达中,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养成理性精神。


       

  第四天,王老师以《城南旧事》一课,向我们展示了基于读物逻辑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而《城南旧事》这一课王老师以“离别”为主线,将情感逻辑和教学逻辑相统一。

       一、通过《离别》铺垫基调感受离别。在课堂导入环节,出示《离别》词谱,师介绍谱词人:李叔同。以他后来遁入空门,铺垫悲剧色彩。再以听《送别》说感受来感受离别。紧接着以问题:“文中出现了几次《送别》?”来找出歌词,以朗读形式读出离别之情。而且王老师的《送别》并不是只停留于导入环节,他还以《送别》来贯穿始终,为整堂课铺垫基调。例如,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王老师播放《送别》伴奏,让学生在离别氛围中写出英子想对生命中的哪个人说一句话。当然,王老师除了用音乐铺垫离别情感基调之外,还有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法,那就是用点评、过渡语等等一些课堂语言,营造了离别的哀伤氛围。在坐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人人都深陷其中,泪流不止。

        二、以表格的形式,梳理情节,聚焦离别。表格里出示故事、离别时间和离别地点,让学生根据记忆,填写离别主角和离别的方式。开始之前王老师给予学生时间填写表格,然后再指名汇报。在汇报出偏差时及时求助他人或让他人补充,这种形式保护了学生的分享欲。最后总结,无论是入狱、远走,还是回乡都是再也没见过,与死别无异。通过这个表格,梳理整本书结构,将《城南旧事》整本书简化到一百字不到。

       三、分析性格,思考离别。王老师出示“心地善良、苦命和爱孩子”三个关键词,让学生猜想是哪个主角。此时学生会在在三个词语上看到每个主角的影子。当再加上第四个性格时,学生立马指向特定的一个角色。此时出示第二张表,学生们恍然大悟,他们都有相同的性格,又有不同的特性,他们还都是好人。这种反向思维,出示性格猜测主角的方法比出示人物让学生总结性格要简单有效多了。

         四、选择典型,体悟离别。王老师选择第一次与秀贞和妞儿的离别。在这节环节中,王老师以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走进第一次离别的场景。并以问题:如果是你,你希望秀珍和妞儿走吗?在学生希望和不希望的回答中,都化为离别的不舍与祝愿,以走入角色来体悟离别。在学生进入角色后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的离别拼接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官上的直接感受来体会离别。此时孩子们都以深深地沉浸于离别情绪中,王老师又让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离别经历,将课文和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分享时,孩子们几乎都是哽咽地述说经历,老师们也纷纷落泪。

        五、理解成长,接纳离别。当孩子们都为离别而感伤落泪时,王老师出示最后一次离别:爸爸去世的文段。王老师让一个孩子朗读,找出她的反应,用文中的词语形容。然后王老师还是用同种方法,让学生们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在学生回答后,王老师以学生的反应与英子的反应形成对比,来引出英子这样的反应是因为成长。那又是谁影响了英子呢?以此为契机,又让学生找出影响英子的人和那人说的话。在朗读中,学生理解了成长的意义。

        六、切记体察,升华离别。在第一次离别场景和最后一次离别场景教学中,王老师都用了,切记体察,让学生感同身受。印象最深的还是最后环节的切己体察,王老师让学生化身为英子,想想会对闯入生命中的哪个主角说什么话?在这一环节中,离别不再只有哀伤和不舍,还有了成长。

        王老师这堂课让我理解了一句话:重要的不是每一次的离别,重要的是我们要认真感受离别。

学校:江华瑶族自治县涔天河镇中心小学

姓名:蒋金凤

阅读 329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