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梦,燃点生命的火光
竹子
今天是个值得殷殷感恩和终身铭记的日子,来宾们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心中载满了期许和祝愿。共同见证我的“涅槃重生”。这次重生,并非偶然,也超越了必然,那就是像大自然的“毛竹”一样顽强生长。那就是我在社会人士的关爱和亲人的呵护下,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不能说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感人的奇迹。曾经比弱女子还要弱的我,如今因着文学的梦想站立起来。我为此感到无比振奋,激发奋起直追的动力,以致达到乐此不疲的境界。
回首这些年的成长路途,有两个梦想支撑着我走到今天:校园梦和文学梦。我自7岁起开始自学生涯,10岁起用左手“一指禅”在电脑键盘上敲击自己不能向他人倾诉的心事,直到后来,这些心事成为了一篇篇优美纯净的散文。这些散文通过编辑老师们的辛勤劳动集结成册,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长篇自传体散文《生命之河》。
然而,在最初开始文学创作的时候,我并不敢这样大胆地语言呀!只能在梦中呼喊着文学院的名字,一遍遍地呼喊着“老师,救救我!”把文章朗读给外婆听,或是拿给一两个近亲阅读。如此这般,外婆成了我的第一读者;网络社交平台变成了我的“创作室”。我开始希望能拥有自己的文学导师。
11岁那年,我得到了此生唯一一段校园时光,得以进入民主路小学作为插班生就读。时间为短暂的18个月。今天在座的郭小瑜、曾小琴老师,曾经是我的班主任老师,梁丽萍老师曾经是我的音乐老师,现在也是我最忠实的读者之一。几位老师对我的教诲和关怀让我终生难忘。“我未曾想到三年后自己会成为郭老师的学生,并且一直被她视为骄傲,还能回到六班,出现在那张毕业合影里,还能回到这所学校,带着他的名字,走向更远的地方。”(《生命之河》第51页)是的,我未曾想过自己能回归母校的怀抱,更未想到自己能带着“民主人”的名字走向更远、更美的路。我为自己有幸成为民主人而自豪!感谢母校和启蒙老师对我的辛勤培养!
16岁的夏天,母亲通过朱俊阿姨找到了著名作家何培嵩老师,以及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彭匈老师,请两位老师为我的作品进行专业的点评。虽然那一次,我的文学梦想没有得以实现,但是我得到了两位老师“润物细无声”的谆谆教诲,让我受益终生。多年之后,我再次从布满灰尘的书架上取出两位老师当年赠予我的作品时,分明感觉到亲切如初;而当我和妈妈协助着潘老师校对《蓦然回首星烂漫》时,看到两位老师的名字位列其中,不禁感叹缘分的奇妙,感恩时光的赠予,让我们再次在不同的场景下相遇,且师从同一位师父。我为此感到不胜荣幸!
我一直默默铸筑着自己的文学之梦,靠自学完成了中学、大学课程。去年春天,我开始创作《生命之河》,夏天完成初稿。母亲惊奇地发现我的文笔进步很大,便希望有一个专业的文学导师给我指引创作的方向。于是再次通过朱俊阿姨的引荐,找到了著名作家何培嵩老师,何培嵩老师把这“文学之火炬”传递给德高望重的潘荣才老师,潘老师亲自来家中给我讲授文学创作课;我在此期间完成了《我的“爱人”》及《我生命中的引路人》等作品,我的创作激情喷涌而出,写作水平突飞猛进,迈上了新的起点。3月27日,潘老师又将这火炬传递给作家、出版人周树宁老师,周老师热心地为我的处女作出版事宜奔忙着,《生命之河》终于在6月付印,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潘老师已经把我收录在《蓦然回首星烂漫》一书中,我也因此圆了渴盼多年苦苦追寻并为之付出汗水的作家梦。感谢所有在座的、以及未曾到场的文学前辈们对我的扶植与栽培,我必须加倍努力,创作出更多鼓舞人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作品,来回报亲人以及社会人士对我的期望和厚爱!相信这承载着爱和责任的火炬将燃点得愈发灿烂,直至成为生命的光亮!我爱这斑斓的文学事业!我可以骄傲地呐喊:“竹子终于熬过‘三厘米,最终破土而出!”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我生命中的引路人》末尾一段作为今天发言的结束:“我会用特殊的笔杆,书写更多鼓舞人心的篇章。这正是文学的初衷,也正是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想我义不容辞!”
2016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