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宿林芝。因海拔较低,气温、湿度也相对适宜,睡了个好觉。
下榻的酒店就在尼洋河畔,穿过马路就是河边。第二天(6月21日夏至),一早起来想碰碰运气,但天空依然是浓云漫天,雾锁尼洋,碰上个好天真不容易。
林芝,藏语意为“太阳宝座”,指太阳升起的地方,平均海拔3000米。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似两条巨龙横空出世,由西向东平行伸展,在东部与横断山脉对接,形成群山环绕之势,林芝就静卧在这三大山脉的怀抱之中。
“早起的鸟儿有食吃”,这俩口子也一早就出来了,但他们看到的和我看到的应该是一样的。
林芝是西藏海拔最低的地方。
尼洋河静静地流淌,波澜不惊,青山绿水间云卷云舒。除了三月林芝桃花节,以林芝为中心的深度游最少需费时1个星期,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盔甲山、宋东巴热神山、索松村、卡定沟、南伊沟、尼洋阁等真正的“净土”看一看,备不住哪天能一睹南迦巴瓦峰的真颜,只是路过一两次估计会和我们一样,什么也看不到。
路过林芝尼洋河大桥(手机片),天空像个新手画家随意涂抹的一样,河水清澈见底。
行程安排今天要走“林拉高速”,约400公里到拉萨,然后以拉萨为中心,走青藏公路用两天时间游览藏北的纳木措和羊卓雍措,这两个湖都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还有一个叫“玛旁雍措”,位于阿里地区的普兰县境内,被誉为“世界江河之母”,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其为“西天瑶池”,也在我们一行4人的行程安排中。
顺带说一下,大部队(18人团)D13天(6月24日)拜谒完布达拉宫后散团,小组将继续西下赴阿里,看看传说中的藏羚羊、珠穆朗玛峰和神山冈仁波齐。其实,今天已有一位团友从林芝提前直接打道回府了。
林拉高速沿念青唐古拉山脉下的尼洋河、拉萨河一路向西,交通确实便利了,但除了服务区全线没有停车的地方,自然也谈不上欣赏周边的美景。如果是自驾,一定会选择走原G318,那就绝不会错过“遗落凡尘的绿松石"般的巴松措,还有建于东土大唐末年的“措宗贡巴寺”,在那儿可以看到西藏知名“红教”的---生殖崇拜,木雕分别摆放在寺庙石阶的两侧,男左女右。
这些照片都是在车辆行驶途中拍的,看个大概吧。越过米拉山口了,这个山口不但是林芝与拉萨的分界线,也是尼洋河与拉萨河两个水系的分水岭,两侧风光与地貌截然不同。过了米拉山口不久即抵达平均海拔3650米的圣城拉萨,在市区内道路行驶有时可以看到药王山旁边、藏地至高无上的宫殿布达拉宫。市内的大、小昭寺、八廓街、罗布林卡、西藏博物馆已静候多时,但我们第二天、第三天要先去纳木措、羊卓雍措(简称“羊湖”,肯定是汉人导游给简化的,比如布达拉宫简称“布宫”)。
拉萨到纳木措在当雄下高速,11:00就到了预定的饭店,11:30时在这儿午餐,然后走县乡道路到纳木措。早餐是酒店的自助,有北方人习惯的面食、包子、馒头、稀饭什么的,吃得很舒服也很饱,但人家说,纳木措海拔很高,必须得保证身体热量。此前也有人说,应对高反的方法之一是不要吃得太饱,以免胃部负担过重增加负担。都是他们说的,理由都很充分,信不信由你。
下高速以后,去纳木措途中拍的,也不知道叫什么山、什么河、什么草原。注意一下此地的山形地貌,很有特色,不知为什么,以前网上没有注意过。
这张遗憾的是“拍糊”了,自以为构图还不错就没舍得删,等以后PS水平高了可以修得再清晰一些。
白塔、经幡无处不在。人的灵魂确实需要有个安放的地方,精神也须有所寄托。
景区观光车行驶了1个小时左右,终于看到了纳木措。纳木措,藏语意为“天湖”,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咸水湖。海拔4736米,面积约1920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处超过120米,蓄水量768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
圣湖纳木措,在念青唐古拉山脉的怀抱中静静地沉睡了几千、几万年;天湖纳木措,东南部是直插云霄,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北侧倚偎着和缓连绵的高原丘陵,广阔的草原绕湖四周,湖面象一面巨大宝镜,镶嵌在藏北的草原上。蓝天白云下的湖水蓝中透绿,犹如大块蓝宝石、祖母绿在阳光下波光粼粼;蔚蓝色的天空、碧蓝(绿)色的湖水、雪山、绿草、牦牛、海鸥、朝拜者、游人和小贩组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快乐的游客
快乐的一家
牠们快乐吗?
被装饰、打扮的像个新娘,可看不出嫁人前的喜悦,大多时间都在眯着眼打瞌睡。
海鸥们追逐、戏耍,在雪山下的碧水蓝天间飞翔。
数不清的羊儿们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人间最和谐的画面。
长焦拉近,念青唐古拉山脉的雪山,连绵起伏,壮丽非凡。
拿起手机,人人都是摄影师,拍下自己眼中最美的画面。
这两张还有“光影”
人与自然
山梁的另一面,乘景区内观光车第二、三站就看到了。
贫瘠的山坡上也有羊群,要想吃饱我觉着很困难。
这幅画面像极了记忆中的一首歌谣“高高山上一头牛,两只羝角一个头----”。
手机拍的纳木措制高点,不知叫什么名字,海拔5206米,能登上去一定能拍到全景。
凡到过前藏的旅游者都参观过纳木措,几乎无一例外。
这块大石头的背面密密麻麻的刻满了字,汉藏两种文字。
经幡飘扬、翻转。藏人对天、地、山、石、水、森林等大自然的馈赠充满了崇拜和敬仰。
拉近仔细看看
景区内观光车第一站就是山梁跟前这两块平地而起的直立大山石,据说叫做“迎客石”,上面满是游人或信仰者敬献的哈达。
大石中间的这个石龛像是用来焚烧的设施,有些类似汉传佛教的香炉,龛口处被烟熏火撩的痕迹很重,也许为了“环保”已经废弃?
换一个角度
一柱擎天,直入云霄。
注意一下这位老者的衣着和神情,他正走向这座山梁,步履蹒跚。
这位挂着几条粗大的“珍珠项链”,正在招揽生意,我猜是位做“大买卖”的。
这位模样不像藏人或者汉人的也许是位外族人,但肯定也是来此地“淘宝”的。
人和人大不相同
第一位老者来此地显然是对某种信仰的践行,在心灵的呼唤下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其余几位也许是为了生活选择了对物质的追求。我本人对真正有信仰的人群充满了敬意和信赖,因为法律、规则和科学并不能解决人类道德标准日益低下问题,只有信仰才是导引人类向较高、更高的道德标准看齐的有效方法。然而,“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以上是母女二人。两人没有洗脸至少三个月以上了,联想到了早年看过的刘心武先生的著作(书名忘记了,后来也看不到了),看过此书的同龄人懂得。
乞求的目光和姿态。一旁是个两岁左右的孩子,粉嫩的脸蛋儿、清澈的眸子让人心碎。
正在数钱,一张十元的,一张一元的,孩子在一旁专心的玩弄着衣服上的带子。
扶贫也好,慈善也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是不要越走越远就好。
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不断提高的认知水平,永远是旅行者追求的目标。
也许是纳木措海拔太高,又在此地停留了太久(3-4小时)的缘故,坐上返回景区大门口的观光车以后,和同车的大多数人一样,眼睛上下眼皮直"打架",困得睁不开眼,这就是由于缺氧“高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