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风与服装的民族风格

芳嘉园过客
创建于2023-07-25
阅读 303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应该帮助青年培养对于民族的文化艺术的热爱,并鼓励在生活中爱美、爱创造,而不是爱时髦。    ——郁风

摄于2006年10月。

    现在很难想象,四十年前,全国城乡满大街都在“撞衫”。如今,就算在千万人口级的大城市,大街上除了情侣衫或者工装一类的,一般“撞衫”的机会都很难得了。现在的服装设计师就遇到了更大的挑战。

    但是很多年以前,有这样一位奇人,她只是偶然客串一下服装设计,作品屈指可数,却被当做新中国服装界成就卓著的设计家推崇。

    2008年12月,《中国舞蹈服饰设计师》一书出版。在最终定稿前,编著者请权威人士审定,中国服装设计界的领军人物夏亚一、李克瑜都提出,这本书少了不可或缺的人,这个人后来被排在这本书第一位!

她就是郁风。

    “票友”式“服装设计家”

    郁风是画家,这是美术界公认的。

    郁风还是作家,文字作品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时常见诸报刊图书。

    郁风是美术评论家,更是得到广泛肯定的,她是美术领域报刊的重点催稿的对象 。

郁风自己认为:她是“挂画家”——自1950年10月起,就与展览结下不解之缘(除了“文革”那十年斩断了她和展览的联系)。“挂画家”如今有了高大上的称号,叫策展人,郁风为新中国策展三百余个。

《柔密欧与幽丽叶》舞台剧照。曹禺翻译,张骏祥导演,金山、白杨主演,郁风服装设计及监制。1943年在成都首演。

郁风作为服装设计家,虽然得到很多人的肯定,但是,她的作品数量,怎么看都不足以撑起这个“家”。抗战中,曾为金山、白杨主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设计过舞台服装;1953年为戴爱莲编舞的《荷花舞》做过服装设计;再后来就是为1981年上映的《子夜》做过服装顾问。就这么几个成果,基本没有几个人知道。据说,她还为出国人员(包括外交人员和演出团体)设计过服装,但没有留下图稿,也没见到实物。她最出名的服装设计,恐怕就为新凤霞设计的婚礼上穿的旗袍,是因为有人把它变成了文字,认为很美,可究竟是什么样子,后人无法看到。

    按今天评职称的标准,就这么几样断断续续的创作,怕连报名参加评选的资格都没有,就别提什么“设计家”了。仅以收入《中国舞蹈服饰设计师》这本书的人为例,无论是数量还是形式每个人都比郁风做的多。

郁风为《子夜》画的设计草图。

    可偏偏就是成就卓著的专业人士,把她当做服装设计大家!

    “荷花舞”服装设计

    “荷花舞”服饰是郁风的创作。

    “荷花舞”最初是为1952年亚太和平大会而创作,1953年经戴爱莲重新编舞的“荷花舞”获得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银奖,1994年在“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获金像奖,而代表中国专业舞蹈最高成就的“荷花奖”的命名也是源于“荷花舞”。

“二流堂”里三条龙——郁风、戴爱莲、丁聪,都生于1916年。戴爱莲拿着黄苗子的题字“中国芭蕾之母”。

    戴爱莲——中国芭蕾舞之母,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在伦敦学习芭蕾舞和现代舞。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她在伦敦积极参与支援中国抗战的各种活动,1940年到香港投入抗战中(从此时起,就与郁风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友谊)。香港沦陷,她辗转撤到了广西。从这时起,她开始研究发掘中国各民族的舞蹈。1946年3月,在她的主导下,在重庆举办了“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将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搬上了舞台。

    “荷花舞”源于陇东民间舞蹈“莲花灯”,是民间艺人刘志仁根据当地传统歌舞《云朵子》改编的。

   《云朵子》最初是从表演者腰部系住一个纸糊的“云盘”,下垂绕脚,刘志仁把“云盘” 改为圆形“莲花盘”,盘上前可方两侧有两朵莲花。起初表演者右手持一个莲叶,后又改作手提一个用纸扎的莲花灯,拿荞面捏成灯碗,里面放上清油,用葫杆或拿棉花搓成灯芯。

                 (陈光《追思“荷花舞”》 原载《舞蹈》1996年第3期)

    “荷花舞”的舞蹈和服装设计,都大量借鉴了民间素材。同时,也从中国古代传统造型艺术与服饰获得灵感。

“荷花舞”剧照。

    “荷花舞”的舞蹈和服装设计,都大量借鉴了民间素材。同时,也从中国古代传统造型艺术与服饰获得灵感。

    据说,“荷花舞”荷叶裙的渐变效果,当年的工艺是印染不出来的,画家郁风就想出了用手工渲染的办法。“荷花盘”、“莲叶衣”被吸收进来,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带、长裙被借鉴过来,《八十七神仙眷》玉女衣裙与荷花的关系被利用起来,大自然中荷花莲叶的微妙关系也被融合进来……

    七十年过去了,“荷花舞”无论是舞蹈还是服饰设计,依然好评如潮,网上1953年视频的弹幕上就可以看到今天年轻人的赞叹。

1954年7月,《新观察》封面用“荷花舞”剧照。

不过,一次从网上搜到的地方荷花舞,据说还是非遗,其服装既不民间,也不古典,陇东原有的鲜明的民族风格弄得面目全非呢,这是要保护非遗还是毁灭非遗?

    《发扬服装的民族风格》

1956年郁风设计的妇女服装被做成绢人。正是在她的支持下,北京绢人得以蓬勃发展。

    1956年1月,《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姑娘们,穿起花衣服来吧》的文章。不久,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团中央和全国妇联联合举办了北京服装展览会。中国美协郁风与中央美院丘堤担任总设计。

    1956年4月号《美术》杂志上,在中心页展示了陈若菊、郁风、丘堤、夏亚一、顾群、常沙娜、吴熟生、陈碧茵的服装设计效果图。这些设计图,当时都是新式服装,却又充满浓浓的中国风格。如果变成成衣,当下也会受到不少人的喜爱。

1956年4月号《美术》杂志中心彩页。

    这期《美术》还刊登了郁风的《发扬服装的民族风格》。

    文中郁风特别强调:中国传统服装的样式、风格和各种图案装饰体現着我們民族的文化。发扬民族服装传统中的合乎现代生活需要的部分,同时也可吸取外国服装的某些优点,而且也可同时容许西式服装并存。

郁风在文字说明中说:“郁风服装设计2适合一般青年及中年妇女。;利用条子拼出变化,胸部接缝下面的竖条料,从左右四寸处裁成向下弯的弧线,这样就可合身。”

    针对北京服装展上各地送展的样式以“布拉吉”(即连衣裙)占据了绝大多数,郁风认为:“我以为穿西式连衣裙是可以的,而那种不喜欢甚至拒绝穿中国式的衣服的现象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应该帮助青年培养对于民族的文化艺术的热爱,并鼓励在生活中爱美、爱创造,而不是爱时髦。”

左侧为郁风穿着自己做的旗袍,是不是与右图有着某种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郁风还特别强调,在我們广大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丰富的民间艺术中还保存着各式各样的服装装饰的优良传统:“广大农村劳动妇女中,在各式各样的头巾、围裙、花鞋上面,曾经表现了她们无限的智慧和天才,如今听說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区域的姑娘們已经有人不再会绣花了,这不能不是一个损失。自然今天姑娘们更应该参加生产和学习,但生产和学习並不妨碍她们爱美、爱生活。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应该要继承下来。”

郁风的文字说明:“郁风服装设计1衬衫用红色或其他颜色条子布,裙子用蓝土布,左右打褶的样式是采用江南农村做裙的方法。适合于青年妇女穿。”

    今天看,这篇文章不会引起什么争鸣,但在当时可是要冒风险的。比如,郁风认为:“人民的服装却仍然持续着单调的蓝灰制服的局面,这与我們的时代是不调和的。”在同一期杂志上还刊登了不同的观点:“不能忘记解放以前的工人他们从小市地摊上拼凑起来的那些色彩斑驳然而十分破旧的衣服;如果说,现在服装的单调有些可笑,那么,过去服装的复杂登不可悲?”之后,郁风果然为此受到了批评,为“鼓励在生活中爱美、爱创造”而大干一场的理想被暂停了。

    “大实话”,说的容易做着难

    发扬民族服装传统,合乎现代生活需要,吸取外国服装优点,容许中西式样并存,现在看不过都是些“大实话”。然而,但真正现代的充满美感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做起来非常不容易。

比如,改革开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服装市场上“扒样子”成风,“扒”的都是欧美杂志上的服装样式,而且还粗制滥造。比如,曾经有过时装展上的新潮设计,几乎看不到中国味道,即便是用了些刺绣、镶了传统花边。

北京服装展前夕,萧淑芳(左)、郁风(中)、丘堤(右)一起看服装设计图。

    一二十年蓝灰色调把我们的对美的需求压抑得太久了,当“西风”再次强劲地吹进来时,尤其是它背后还有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后盾,这种需求爆发出来,到了盲目追捧的地步。直到近十来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对非遗的保护,才扭转了赶“洋时髦”的趋势。

郁风和她那一代艺术家朋友们,与七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代人有很大不同,他们有着坚定不移的民族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精品,来自民间积累的艺术结晶,也来自于各国艺术中的精华。于是,郁风就自然而然地将“外国服装的某些优点”与本民族的传统结合起来。

郁风在泰国。

    上世纪80年代,郁风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出国,一位陌生的外国人赞赏她的服装之后,问:“你是来自台湾还是香港?”郁风大方地笑答:“我来自北京!”并告诉她,这件衣服是自己设计的,令对方吃惊之余,竖起了大拇指。这就是郁风浓浓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绝不会被认为是日本或韩国人。

她追求的这种风格和气派,影响了一批新中国的服装设计家,于是,郁风也就成了作品屈指可数的服装设计“家”。                                (方天)

附:发扬服装的民族风格

郁风

   画家门为什么都喜欢画少数民族人民的形象呢?除了由于他們对于兄弟民族的热爱,因而要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目的之外,也由于少数民族的服装特別美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吧!当然,表現少数民族人民的形象不应该只在服装上用功夫,但也不能否认服装是表現人物形象的因素之一。

   我们从古代绘画和雕塑藝術中可以看到我國古代人民在很早以前就创造了各种优美的服装,历代以来不断地变化着、发展着,它的样式、风格和各种图案装饰体現着我們民族的文化。虽然我们经历了封建制度下的贫困,经历了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战争的军阀混战,经历了長期革命战争的简朴生活,但是在人民作了国家的主人的六年以后,人民的创造才能在自由地发挥,国家的一切都在飞跃地发展着的今天,而人民的服装却仍然持续着单调的蓝灰制服的局面,这与我們的时代是不调和的。

   改进服装已经成为舆论的一致要求,不过到底怎样的服装才能与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中国相称呢?这是需要经过群众的创造,经过广泛的长期的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不是少数美术工作者设计所能完成的——虽然美术工作者的设计也是必要的。不过我們可以肯定的说今天的服装既不应完全复古,也不应完全硬搬"西式",而是应该以我国现存的一些简单的习惯的样式为主,逐渐发扬民族服装传统中的合乎现代生活需要的部分,同时也可吸取外国服装的某些优点,而且也可同时容许西式服装并存。但是从最近北京的服装展览会所收到的各地征集的服装与各地特别是上海市面上出售的服装成品來看,所谓布拉吉(即连衣裙)占据了绝大多数。在一些青年女孩子中也有许多人只愿穿西式连衣裙而不愿穿旗袍——不论是改善了不便走路的缺点的新式样还是老式样。我以为穿西式连衣裙是可以的,而那种不喜欢甚至拒绝穿中国式的衣服的现象就值得我们注意了。这种情况只是开始发现,还並不是很普遍很严重的,但是如果我們在设计和生产上不注意,将来发展起来,在我們祖国的生活领域中,便到处只看見西式服装了。

   这种现象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解放前大城市中服装式样的流行是按照少数资产阶级的胃口而发展的,时装店里的样本不是纽约出版就是巴黎出版。这对于一般人的审美观念造成了不良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今天并沒有消除,同时,今天的女青年们对于过去普遍流行的紧裹在身上的旗抱沒有好印象,而且对于今天不实用,而对于新的设计,还不熟悉不习惯,甚至连图样还沒有看到。

   虽然长久以来在城市里,民族服装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但在我們广大的农村和丰富的民间艺术中还保存着各式各样的服装装饰的优良传统,都有待于我們去发掘、运用和介绍出来。有关的领导方面对于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应该帮助青年培养对于民族的文化艺术的热爱,并鼓励在生活中爱美、爱创造,而不是爱时髦。

   在广大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应该鼓励保持和发扬原有的民间服装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广大农村劳动妇女中,在各式各样的头巾、围裙、花鞋上面,曾经表现了她们无限的智慧和天才,如今听說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区域的姑娘們已经有人不再会绣花了,这不能不是一个损失。自然今天姑娘们更应该参加生产和学习,但生产和学习並不妨碍她们爱美、爱生活。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应该要继承下来。

   此外,最重要的关键是在设计和生产方面。除多多设计和生产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的花布之外,还可以有很多办法,在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刷下供应具有民族风格的成品,如各地农村妇女都会织花带,可以作为副业发展生产,挑花和刺绣也可以多设计一些花边、袖口、翻领、襟头花,可以用在中国式服装上也可用在西式的连衣裙上。还有,我们过去曾经有过整件衣料的设计办法,如整枝花的漳绒、锦缎、缂丝,以及刺绣衣料,我們可以用同样的办法印染整件的花布衣料,既经济又美观,而且便于消费者自己剪裁縫制,只要研究一下一般的尺寸,分为大中小几种规格即可。如图一是一件短袄,上面花纹装饰的经营位置是按照我們傳統的方式布置的;图二是衣料的剪裁安排,花纹按照它的位置织好在衣料上,这也是我们原有的很科学的剪裁方法,后來一般新式旗袍为了省料改为中間沒有接縫,接袖子挖大襟接底襟的办法,这在縫制上不如原來的方法科学、完整;图三是根据原來的方法加以改进,只要接底襟便可以节省一尺布。長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图四是根据我們傳統的百褶绣花裙的样式取消百褶保存花式的设计,可以省料省工还省得熨;图五是裙料的剪裁设计,把花纹照图中的安排印好在衣料上,然后裁成六块,把其中三块顛倒过來縫在一起就行了。希望我们的纺织、印染以及挑花刺绣的生产领导方面和从事这方面美术设计的同志考虑采用这一类的方法,为我們即將出現的美丽而多彩的民族服装提供更多的经济而实

阅读 303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