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名扬世界 嵩阳文脉千古流芳

桃李成森
创建于2023-07-25
阅读 312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3年7月24日,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第十次集中研修第十天,在王彦教授的带领下,我们乘车奔赴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嵩山,走进“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和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感受嵩山的历史文化和神秘传奇。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即公元495年。当时孝文帝建都洛阳,为安置印度高僧跋拓,下令在少室山下丛林之间修建了这样一座寺院,故名少林。到了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佛教界里程碑式的杰出高僧、印度人达摩从南方来到少林寺,先在寺院后面的山洞中面壁坐禅九年,然后在这里开创了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禅宗。

           少林景区是嵩山最著名的景区,也是世界闻名的佛教禅宗祖庭和武术圣地。少林寺山门建于清康熙年间,门额上少林寺三个大字出自康熙皇帝御笔,里面供奉的是弥勒佛。

      《少林寺》一经上映,便掀起一股疯狂的“少林旋风”。城市里,人们像着了魔一样拥进影院,售票处掌握着电影票的售票员成了最被羡慕的人;在农村一块空地就是很好的露天电影放映场,场场爆满,银幕的正面和背面都是人,几乎都是站着观影的。饭可以不吃,但电影却不能不看。《少林寺》对许多懵懂少年来说,一时间成了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在那个电影票价仅有一毛钱的年代里,国内观影人数就超过了5亿人次,创造了全球票房总额超过一亿元的奇迹,打破了在此之前李小龙、成龙创造的票房纪录。

        少林武术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武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少林武术和“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一样,成为中国武术文化最杰出的代表,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称。作为功夫圣地,少林寺一直沿袭尚武的传统,禅武文化绵延千余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林功夫演变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体育运动项目。演练少林功夫不仅可以锻炼筋骨、祛病延年,还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修身寡欲、防身抗暴。修习少林功夫是参禅悟道的一条殊胜法门。同时,少林功夫中龙腾虎跃、优美动人的动作,演练起来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在1500多年的历史中,少林寺不断汲取各个武术流派的优秀成分,逐渐成为中国武术最大的聚集地,也成为中国武术的圣地。

       少林的古建筑,一砖一瓦精美雕琢,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有些经过岁月的侵蚀,字迹和精美的浮雕都难以辨认,这恰好体现了少林文化的历史悠久。

       “混元三教九流图”:大略看是一个人,仔细看却能看到三个人,代表了佛道儒三教紧密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建和谐社会的意思。其实在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中,佛道儒三教为各自的发展和利益,相互争斗的十分激烈:中国的名山,或者被道教占据,或者成为佛教的祥地,很少有共存与一山的现象。但嵩山这里,道教的中岳庙、佛教的少林寺、儒家的嵩阳书院却和睦相处达千年之久,这也成为嵩山的一大特色。

       公元1750年秋,乾隆来到少林,住在了方丈室内。当晚天降大雨,缓解了当地严重的旱灾。乾隆十分高兴,以为天地有灵,遂半夜起身写下了这首诗: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

       周恩来总理早期求学日本,临行前曾以此为勉,写下了“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诗句,借用达摩面壁修禅的典故,表明自己刻苦钻研欲达到的境界和追求,展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人生追求;在2000年4月底,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获赠《少林寺武功医宗秘芨》,书中记载了少林寺千余年来秘而不传的一些武功绝技诸如《洗髓经》、《易筋经》等。金庸先生得到此书,如获至宝,提笔写下了这八个大字:少林秘芨,国之瑰宝。 

            塔林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群,是研究我国建筑史、艺术史和宗教史的珍贵宝藏。    少林寺塔林有砖、石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各类墓塔,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跨越朝代最多、价值最高的一个古塔群。        塔的层级不同,一般为1至7级,高度约在l5米以下。造型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有柱体、椎体,有直线形、抛物线形,有瓶体、喇叭形。少林寺塔林保存了自唐贞元七年(791)至清嘉庆八年(1803)之间的    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古塔228座,现代塔3座。

       听金牌讲解了解“    禅宗祖庭    ,功夫圣地”少林寺,感受少林寺的历史文化和神秘传奇。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以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和理学发源地而闻名于世。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圣地。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起初叫嵩阳寺,是佛教寺院。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6年)改名为嵩阳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五代后唐清泰年间,进士庞式及舒元等曾在嵩阳观聚众讲学,后周时改为太乙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心。

      宋初更名为太室书院,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北宋鼎盛时期,儒学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曾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金代时改名为承天宫。明朝侯泰重修书院时复名嵩阳书院,并建二程祠,清代叶封与耿介又重新修缮,使书院再次复兴。自清朝乾隆后期,嵩阳书院日趋衰落。20世纪80年代以后,嵩阳书院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胜地。

        嵩阳书院的建筑布局,与嵩阳书院的职责是密切相关的。嵩阳书院的职责有三项:讲学,供祀,藏书。嵩阳书院刚开办时的目的:一是避免战乱的影响,二是学者追求隐居生活。随着官府的重视,官员的加入,影响的扩大,使得书院的教学与科举联系渐趋紧密。因此,书院建筑的讲堂与考场等在建筑布局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讲堂是书院的主要建筑,正房三间,是理学大师程颢、程颐讲学的地方。内部陈列的有教学用具、二程(程颢、程颐)讲学图等。这里也是著名的“程门立雪”故事的发生地。

       道统是指儒家传道的地方,道统祠内陈列有帝尧、大禹和周公的半身塑像,像后悬挂“帝尧巡狩嵩山”“大禹嵩山治水”“周公阳城测景(影)”三幅大型彩色图画。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是嵩山地区最大的石碑,系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刻立,主要记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唐著名书法家徐浩八分隶书,其字态端正,一笔不苟,刚柔适度,笔法遒雅,是书法之珍品。石碑由三部分组成,碑下部为精雕长方形石座,四面刻有十个石龛:前后各三,两侧各二,龛内十座浮雕武士像。中部碑身上刻碑文。碑首分三层,上层为素面的束腰带座宝珠,宝珠两边,两只卷尾石狮,后脚盘蹬在宝珠的基座上,前爪把持宝珠,狮嘴吞吻在宝珠上面,栩栩如生,十分壮观;中层较大,上面浮雕连续的大朵云气图案;下层的四边稍大于碑身,前面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浮雕双龙、麒麟。该碑雕工精细,练达圆熟,是唐代石刻艺术之珍品,也是研究嵩阳书院历史沿革的不可缺少的史料。

        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三将军柏毁于明末。经林学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有450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

        少林寺,武术和禅宗,刚柔相济,文武双全。作为个人,文明自己的精神,野蛮自己的体魄,陶冶情操、强健体魄的同时,也为理想、也为家庭、也为社会。文武之道,一张一驰,是一种和谐;千年嵩阳书院,继往圣开来学,始终传递着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始终传递着不囿成说的创新精神,始终传递着立德为先的人文精神,时间愈长,传之愈广。


制作:疾风劲草组

组长:马  劲    

组员:戴启猛  林宇萍 陆铭中  陈韵湖 谭远森  黄海娟  陈捷  罗光宁  何大荣

口号:春风得意马蹄疾

阅读 312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