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宁城县第四中学14名教师赴山东烟台培训学习。本次研学主题为“全国中小学新课标下单元设计、作业设计与教学评价一体化教学策略研讨会”。
7月20日上午,原南京市教科所所长、原南京市教研室书记刘永和做了题为《学评教一致性理念下的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主题报告。
刘永和,南京市“永和工作室”主持,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中国教科院国内访问学者。
刘老师用生动的言语介绍了他的教育生涯,通过自身的经历告诉大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路边风景无限好”、“留心处处皆学问”、“研究才是真学问”等一系列生活真理。
刘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几种思考方式:深入性思考、缜密性思考、怀疑性思考以及迁移性思考,启发大家在“学”与“思”的过程中做研究。最后刘老师重点就课题研究的八大阶段和八大素养以及课题研究的九个操作步骤,详尽地进行了专业的指导,让大家对于如何做教科研从“看得见的风景”变成了“走得到的景点”。讲座中,刘老师妙语连珠、风趣幽默,肢体语言丰富,博得了全场教师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7月20日下午,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省教有创新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崔成志做主题报告:《基于实践指向素养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设计》。
崔成志老师认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文化创生”可以同步推进,重视学校教育价值,关注课外教学。课堂的状态应该有五个“度”,即“双基授业有深度、能力培养有深度、情感体验有强度、精神提升有高度、全面育人有广度”。在课堂改造的路径和方向上应该“用问题点亮课堂、用过程贯穿课堂、用综合提升课堂、用自主评鉴课堂、用合作解放课堂、用探究深化课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崔老师常常采纳家长的意见,结合自身教学的方法。他曾到访二十多个地方指导课程改革,方法着实有效,让人很容易就理解了其中的方法。
同样令人震撼的还有崔老师的学生观:作为教师要有“坚信我们的孩子都能学习”这一教育信念。崔老师提倡要用问题点亮课堂,要学生体验解决过程,领略问题解决方法,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用过程贯穿课堂,关注课程整合,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性评鉴课堂,用合作解放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迸发思维的火花,形成绚烂的烟火。
7月21日上午,杭师附小教育集团理事长、杭州市凤凰小学校长、原上城区教育学院学生发展中心主任缪华良做主题报告:《“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管理》。
缪校长强调,“双减”首先是把作业量减下来。在课堂上达到教学目标,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不要把落实教学目标的行为延伸到家庭作业,更不要把查漏补缺的希望寄托在家庭作业上。
如果课堂低效,作业就是学业负担;如果课堂高效,作业是锦上添花。作业减负,关键在于课堂提效。作业设计是作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管理不能简单地停留于时间管理。很多教育智慧都来自一线教师,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是做好作业管理的重要路径。
7月21日下午,王松光老师做主题报告:《新课标、新考试、新策略一新课标与大单元的教学设计》。
王松光,教育硕士,山东省基础教有培训专家库成员,第四批烟台市名师,烟台市教学能手,烟台市历史学科带头人,鲁东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指导老师。
王老师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课堂经验丰富,教学设计有深度。王老师带领我们以真实课例为基础,高屋建瓴,选取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实例,分析课堂得失,以联想式,引导式的方法为依托,不断促使课堂的有效学习。尤其是王老师基于自身的历史学科背景,将情境式教学有机融合于历史教学和理论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提升了历史学科教学的高度,值得我们去思考,借鉴。
王老师先从概念的角度阐释了单元和单元教学,结构和结构化思维的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简单举例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了这些概念的内容。接下来又分析了历史大单元结构化的教学价值。一、以单元结构化教学设计因应历史素养培养落地的问题。二、以课时结构化教学设计有效解决历史学习浅表化问题。三、以问题结构化教学有效解决学科思维培养的问题。
有想法就要有行动,接下来王老师就分享了大单元教学结构化设计的行动研究。提供了崔允漷、郭华等教授的大单元设计模板,同时王老师也提出大单元设计的模板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从自身角度创新设计,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王老师还分享了烟台开发区实验中学的一些大单元设计的案例,真正的将大单元理念融入到了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成绩显著。
7月22日上午,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徐洁做《教学评一体化的本真课堂》主题报告。
徐老师提出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学习设计框架分为五步:第一步是提炼大概念,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等明确提出大概念本身是什么;第二步是表征大概念,在学习目标中清晰、简洁地表征出大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是什么;第三步是转化大概念,把学习目标中的大概念转化成核心问题(可以学生提出),供学生思考解决;第四步是落实大概念,为解决核心问题,以表现性任务落实大概念,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理解大概念;第五步是评价大概念,用嵌入式评价方式,使用评价工具评估学生习得大概念、发展核心素养的效果。
我们强调教学评一体化,不是在最后、临下课的几分钟进行,而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这个“评”现在又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国家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的中考和高考都要发生一些变革,这也促使了课堂评价的改变。我们试图通过“评价”这个环节来获知学生的学习效果。
7月22日下午,学员之间交流讨论。
赵丽佳老师分享:何其有幸,能与十几位同事一起赴烟台参加“全国中小学新课标下单元学习设计、作业设计与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研讨会”。此次烟台之行有几点感想与大家分享:
一、用珍惜来感谢。非常感谢宁城第四中学的领导前瞻性的教育眼界,为我们提供了这次研修的平台,让我们得到了思想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上的更新,也为我们的前行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四天的学习里,我时时刻刻牢记临行前领导们的嘱托和此行的目的,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坚持虚心学、潜心思、诚心践,力求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二、用收获来提升。此次我们聆听了五位专家的讲座,既有诸如“大概念、大单元”之类的宏观的理论,又有微观的教学案例设计,他们讲援的知识如纵横交织的大网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启迪了我们的思维,消除了我们的困惑,让我们有茅塞顿开之感;在交流研讨环节,倾听老师们的讨论心得,教会了我学会跳出教学看教学,学会用大视角看问题,用理念的革新带动教学行为的创新。
三、用行动来回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下一歩我将在学用结合的基础上,用坚定的自信投身到教学工作的火热实践中,在教中学,在学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发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学习是最赋能量的前行。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我将以此学习为契机,在以后的工作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做到“用思想搭台,用思路唱戏,用方法创新,用业绩说话”,在四中领导的带领下,我会力争以更优异的成绩,乘时代东风,做优秀教师!
周志英老师分享:学习中成长,实践中进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此次培训让我的思想经历了一次洗礼。它具有很强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创造性;三天的培训使我在教学理论水平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另外,也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一、更新教育观念,真正落实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成为能够运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人。
二、以“结构化”的大单元为根基,从备课入手,吃透教材,针对学情,真正做到备课“提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调动。以鼓励、肯定、分析、讨论,给孩子以充分的展示空间,锻炼提高孩子们的交流能力;注重学习能力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学习及运用知识的思维,且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真正做到上课“增效”。在作业设计方面,针对标准,解读学情,分类布置,分层设计,丰富作业的类型和形式,以提高作业的“质”来控制作业的“量”,真正做到“减负”。
三、教育应该有热度,教育应该有温度,教育应该有厚度!面对新课标的实施,要想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地做到“提质”、“增效”、“减负”,不仅要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扎实、专业的的文化底蕴;更需要有因材施教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看一看自己记录的笔记,翻一翻自己随手记下的的感受,孔子教我明学思之理,外在的知识要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能力,就理性的思维,挑战的眼光去审视、吸收、创新。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学以致用。
邱志明老师分享: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刘永和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从三个方面做研究:1.改造课堂,把一节课设计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通过教学有效积累打造属于自己的课堂。2.做课题,按所给公式进行,做完一个课题不要丢,课题需要发展。3.研究考试,考前周(引考复习)考试周(考试方法指导,正常考试或并且超水平发挥),考后周(质量分析,分析自己优势在哪里,缺点在哪里,就能找到改进的方向)。
故事,以西方人为例:你想幸福一天吗?家人野炊你想幸福一个月吗?结婚你想幸福一年吗?继承遗产(366天税务局会通知你交遗产税)你想幸福一生吗?爱你的职业。所以,人总得有一个目标去追寻,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
学习:抓住我们所拥有的每一刻每一周每一天每一月,用我们的职业敏感性留心身边事物,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教育来说非常重要,课堂上好好运用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因为记住是教学三重境界(听懂,记住,会用)的核心。
做研究:研究才是真学习,学生需要研究性学习,教师尤其需要研究性学习。
思考:关于“教与学”,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活学活用。关于教学手段,赏识教育老少皆宜。关于新课程改革,课程会被淘汰,教师不会。作为教师要仰望理想星空,走实脚下每一步,对素质教育有自己的理想。
刘淑明老师分享:“学思结合”研究学习体会
你想幸福一天吗?请带家人去野炊。
你想幸福一月吗?请结婚吧。
你想幸福一年吗?那就继承遗产吧。
你想幸福一生吗?那就爱自己的职业吧。
的确,热情是幸福的源头,作为教师,我们要想体验人生幸福感,就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而参加和开展教育科研,则是做一个专业发展的幸福教师的必由之路。
刘老师登山的心路历程,告诉我们“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只能在路上”。终点固然重要,路边风景同样无限美好。后又以爱迪生考验助手的神题:“实验室门前有一棵什么树”为例,让我们明白留心并观察周边事物的重要性,或许某一个灵感,会在刹那而至,而所谓灵感,无外乎日常的积淀。随后,分别从研究才是真学习,学习组织有文化等方面为我们展开论述。
刘老师以教学方法的辩证思考,教育手段的改革,新课程改革,核心素养的发展等问题出发,进行探讨。新奇大胆的观点在讲座过程中碰撞,一遍一遍刷新我的认识。正如一开始刘老师抛出的苹果故事,真理是需要坚持的,大家都说存在的东西,就一定会存在吗?不过一次次探索思考。那么何为思考,在刘老师看来,思考便是研究。思考可以是深入,可以是怀疑,可以是迁移,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思考放置在教学中。
这次培训是一次对自己“教育潜意识结构"的深层改造,今后我会学以致用,我会把这次在培训中学到的新知识尽快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培训活动虽然是短暂的,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做好后续研修,在实践、学习中不断进步。
刘彦生主任分享:研前有准备,研中有碰撞,研后有思考。一缕海风能拂起一池潋滟波澜,一场教研能激起一腔智慧情怀。此次教研活动为教师们相互学习、提升自我搭建了一个有力的平台,正是在这种学习与反思中、探索与交流中,智慧的心灵才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有效地帮助教师们理解新课标的内涵,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变得灵动有趣,彰显其育人价值。
7月23日,颁发结业证书,会议结束。
他山之石助力前行,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课标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教研是场诗意的修行,我们师者,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浸润式”培训,在忙碌且收获颇丰的假期中接近尾声。学习在路上,教育在路上,培训虽已结束,但我们的教研之路依旧在延续。教与研携手,学与思并肩,将教研之路走得更坚实,让宁城县第四中学这片教育沃土更芬芳。
图 文:王艳芳
编 辑:王艳芳
审 稿:刘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