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埃及行,大漠长河近:尼罗河游轮篇

艾丽
创建于2023-07-23
阅读 27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尼罗河的源头在东非高原,如果把上游的一些支流也算上,差不多有7000公里,妥妥的世界第一长河。不过真正流过埃及的只有1350公里,占总长度的1/5,不像咱们的黄河长江,从头到尾都在自家土地上流。尼罗河的中游在邻国苏丹,从苏丹首都喀土穆开始,尼罗河走下高原台阶,沿着瀑布飞流直下,经过纳赛尔湖,再由阿斯旺大坝进入下游,贯穿整个埃及。

尼罗河下游都是在撒哈拉沙漠中行进,期间没有任何支流汇入,汛期一过,河水一路蒸发没有补充。人们称这种河叫“客河”,是“失水区”。千百年过后,尼罗河渐渐失去了以往的磅礴气势,今天,它似乎更像是埃及水利工程的“主干渠”。阿斯旺的两座大型水坝,使下游河道变窄,后来又增建的许多拦河水闸,截流引水,通过支渠构成庞大的灌溉网,差不多可以覆盖整个埃及的可耕种土地。

因为我们去的时候是3月,应该是枯水期,明显感觉沙在进,水在退。尼罗河从六月开始进入汛期,九月达到高峰。

根据沙丘之间的流沙可以判断,大水来时这里会被淹没。

这种双层的小游轮,特别方便乘船游览。由于尼罗河是南北向的河流,不受地球自转引力的影响,所以河面平静,流速和缓,游客们在船顶兴奋的载歌载舞。

阿斯旺附近,景色怡人,没有奇峰怪石,只有被流沙打磨得溜光的石块,却也让河水看起来更加丝滑柔顺。

这里干旱少雨,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毫米(阿斯旺和卢克索),绿色生命只能靠尼罗河来浇灌和哺育。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游历埃及之后写道:埃及得福于尼罗河的泛滥,洪水給河岸铺上一层肥沃的泥沙,农民只需要撒下种子,然后赶着猪群去踩踏,把种子踩入泥里,接着就坐等秋天粮食丰收,“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埃及的年平均温度是17-29度,除了4-5月有些大风以外,常年风和日丽,飞沙走石的天气很少见,所以人们并不介意黄沙遍地。埃及的农业不完全靠天吃饭,水利灌溉是关键,由于气候适宜,古代的埃及农民被形容是在暖棚里种庄稼,靠尼罗河自动浇水和上肥。

以前总拿尼罗河洪水和黄河发大水相比,现在看来,也许正是尼罗河的温和泛滥,才使古埃及文明那么早就发展起来。古埃及人最早定居的尼罗河第一瀑布,天时地利人和,才有了原始文明的初创。这让我想起了西游记故事:孙悟空出生花果山,定居水帘洞...

清晨,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出发,从阿斯旺坐大型游轮去埃及中部城市卢克索。天空有点迷茫,让太阳光不那么刺眼,不过那不是晨雾,而是弥漫的沙漠尘埃。

这种被埃及人称为五星级豪华的游轮,一般有四到五层,顶层甲板带着泳池,可以休闲晒太阳。游轮四四方方像个木盒子,在尼罗河上行舟,既不用考虑吃水深度,也无需担心受风面积,一路自会风平浪静,心若止水悠游自如...

游轮像这样慢慢开,从阿斯旺到卢克索,要走两天,但我们会在游轮上呆三天,因为这里的服务特别周到。

逐步往中部走,明显感觉到岸上的植物带慢慢变宽。不过,椰枣树到哪里都是埃及风景的标配。

新阿斯旺大桥,河面宽阔却不见船影。

偶尔一只小船路过,划船的是两个努比亚男孩,真是轻叶扁舟,随风荡漾。

这样的绿洲,让我忘记了沙漠就在左右。

艄公小伙

农家小妞

河上掠过飞鸟

这里的绿洲,已是成片的庄稼地。

伊斯纳水闸,像这样的拦河水闸,在尼罗河上有好多座。水闸的目的是为了调节水位,引流入支渠,保证灌溉用水。

不过,水闸也给航运增加了障碍,怪不得一路行来,没见几艘来往的运输船。

而且过闸的速度很慢,七八条船排队花了两个多小时。

卖旅游品的小贩,趁机驾着小船靠上来兜售,这样的场景,去埃及旅游的都见过。

埃及的棉花很出名,棉织品又便宜穿着又舒服,让你忍不住掏钱包。

小贩讨价还价的表情

成交时,小贩把货品卷好放进一个小包扔上船,游客再把钱放入小包扔下来。大家钱货两清,童叟无欺。

游轮过闸的时候才发现,船和闸之间,两边的空隙只留了十几厘米,真是用足了建造金字塔的脑筋。

阿拉伯服饰的绿衣女孩,遮不住的娴雅淑静,

南亚风格的尼罗河少女,眼神里透着一丝忧郁。

阅读 27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