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工作室主题研修 北京市教育学会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王秋荣
创建于2023-07-22
阅读 21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质量,加强工作室科研工作的指导力度,整体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教育科研能力,2023年7月21日上午,工作室特邀专家陈瑞颖校长、门头沟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北京市道德与法治工作室主持人艾艳敏老师、房山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蔡春梅老师、孙爱雄老师与全体工作室成员齐聚北京小学长阳分校,对工作室的课题进行充分研讨。本次活动由工作室主持人沙晓燕老师主持。

        一、汇报课题 提出困惑 

        首先,由课题主持人沙晓燕老师汇报课题开展工作。从课题前期的问卷调研的完成情况、结合新课标理念对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与内容的确定、实践性作业类型的梳理等工作已经完成,但是目前课题研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随后,工作室成员在认真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问题。

        王秋荣、李颂老师针对所梳理的实践性作业类型提出:作业类型相对比较混乱,没有主线,只是基于自己的经验进行简单罗列,与核心概念的界定没有关联。对于实践性作业的内涵要素和结构,需要进一步探讨。

        陈颖老师对问卷调查进行梳理、反思:问卷调查的内容、范围、提出问题的方式,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方向。所以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卷,是十分重要的。

        张碧君、李傲、李晴三位老师从中期报告需要撰写的内容、作业的类型包括哪些提出自己的困惑。

        孙新蕊老师从如何进行实践性作业的评价、达成度如何考量、怎样制定作业评价的标准,提出自己的困惑。

        二、专家引领 智慧提升

        基于课题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专家门集聚智慧,献计献策。

        教研员孙爱雄老师从课题核心概念出发,提出:实践性作业更应突出其定义,要突出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内容要有适切性,要创造性地寻找素材,同时注意分层设计,关注单元整体与每一课时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累加。作业设计要预先有评价,评价形式可多样化。

        教研员蔡春梅老师从课题本身出发,以“我学了什么、我做了什么、我的思考”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肯定工作室课题研究扎实的工作作风,其次针对围绕作业设计中如何体现“教学评一致性”提供可借鉴的资源,最后,从核心概念的界定怎样更精准、实践性作业如何分类、研究内容的特征及原则是什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陈瑞颖校长对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问题,从教研角度逐一进行细化指导。指导老师们如何规范表述,并给老师们提出了作业范式:单元视角—目标导向—逆向思考—交流改进。尤其是针对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内涵要素、结构给出具体指导,同时还针对作业设计的实施流程、作业类型的划分、作业评价的实施进行详细阐述。

        艾艳敏老师肯定了“双新”背景下工作室所研究课题的必要性、重要性。这个课题的研究能够真正让素养落地。并提出建议:作业设计要评价前置、逆向设计;实践性作业要基于实践,重体验;实践性作业不排斥文本类;实践性作业要有输出成果;评价主体要多形式、多选择。同时还建议作业设计要明确单元目标,通过实践体验来引领学生生活。真正做到基于生活、源于生活、引领生活;关注实践活动实施的关键性要素——家校社协同育人、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等。

        三、明确目标 夯实成果

        通过此次研讨活动,针对课题组成员问题的提出,专家们既有对问题、困惑的指导,更有对盲区的提点,同时还有操作性的指导。每位老师都受益匪浅,对课题研究有了更精准的认知。下一阶段,工作室成员会在专家的引领下,不断提升理论知识,结合新课标做到——学、通、悟、践,不断夯实课题研究成果。


(工作室成员 贾红燕老师执笔)

阅读 21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