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需要的是,跨学科、复合型、有创造力的人。基于此,北大青年教师研修班紧跟时代的变化,一直把主题探究融合课程作为教师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融合课程主要围绕跨学科主题进行,打破学科界限,将探究向纵深发展,重视学生的体验、实践和展示。在短短一天的准备时间里,各位青年教师围绕自己学科特点进行了深入地探究。他们将探究的成果在本次汇报上进行了精彩的汇报展示。老师们用多元的表现形式、结合多学科的元素展示他们在探究中的成果。
接下来让我们一睹为快吧!
第十三组的四位老师以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为载体,从“看内容,看手法,有联想,有反思”四个角度融合了一堂机械、摄影和英语的课堂。
在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当电影遇上文化课和专业课,就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老师们结合学生实际,打破学科桎梏,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钻研教学并挖掘电影里的跨学科元素,探索英语教学的多种实践形式,以开展英语辩论赛的形式设计多样化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充分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第九组老师们的课堂“语通世界”融合了英语,日语,语文,物理课。四位老师从一本生活中的笔记本延伸到学科知识,通过不同的角度,为大家带来了一堂生动的课堂。其中,英语老师探究了文字翻译的历史,日语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日语当中的谐音外来词,语文老师研究了汉字与英文日文的区别,物理老师通过实验法带领大家学习了摩擦力的知识。
课堂内老师们和同学之间的互动非常强,吸引了大家的兴趣和注意力。
第十组的老师们以“毕昇的穿越之旅”设置梦回大宋的穿越情境,让学生进入到课堂中,接着设置让知府、官员、毕昇和毕昇的代言人的情境,来解决课堂上涉及到的语文、数学、英语和机械问题。
学生在情境的设置下,清晰的理清了制字、排版、印刷的过程,了解了“印刷术”的特点,并成功向西方国家推广,对情境化教学模式兴趣很高,促成了对学生情感的迁移,也感受到了现代科技创造、工匠精神的内涵。
这是一堂由物理老师,科学老师,数学老师和语文老师围绕噪声的定义,危害,防治为主线进行的融合课程。
首先第一位老师引出噪声的定义,探讨噪声的危害,以及我们面对噪声需要做些什么,带领大家进行探讨以上问题。第二位老师,为大家讲解声音采集是靠什么实现的,采集声音的原理,如何区分声音传感器和亮度传感器,告诉大家噪声污染检测器还应该具备什么功能。数学老师以传感器的形状为角度,讲解了相关图形的认识。最后语文老师也对孩子们提出了要求,希望学生能够使用恰当说明方法来说明噪声污染检测器,以及能够按照逻辑顺序写一篇介绍噪声污染检测的说明文。
这组老师们以电影《满江红》为载体,将课堂分成“电影配乐之节奏、电影画面之节奏、电影律动之节奏、电影语言之节奏”四个部分,为我们带来了一堂融语文、音乐、美术和体育的精彩课堂。
课上,老师用无配乐电影正片对比《十保官》配乐的电影正片,结合二八剁板的讲解,让孩子爱上音乐。色调中红色不需多,一点的红是希望,是未来,构图中高光不需要多,越小越有力量是美术的节奏艺术。观察、模仿、跑动,舞台上开心的跑动,动静对比中懂得了律动。节奏是朗诵的灵魂,结合按文意,合文气,顺文势的朗诵情绪表达技巧让同学们朗诵的《满江红》道出岳飞的愤怒、悔恨、慷慨和决心。
聚焦于节奏,语、音、体、美有机整合,注重体验,立体的带我们感受了《满江红》这部电影的节奏之美。
接着,专家老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传统评课。各位专家老师分别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既有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亮点的充分肯定,又有对不足提出的切合实际的改进意见。大家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发现问题、剖析原因、梳理经验、归纳总结、达成共识!
学科融合已是必然趋势!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不懈努力,打破学科界限感,寻找更多充满趣味性和创造性的课题,开展学科融合,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教研永不止步,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