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科技之光(十四)

药苑老农
创建于2023-07-22
阅读 113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中国近当代科技领军人物七律诗题(十四)




李斯达  试作




相关资料、图片均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





物理学家邢定钰


倾心研究聚凝态,扩散迁移互难停。

电阻巨磁依角度,非磁无序有模型。

人工带隙真材妙,固体超微效应灵。

拼搏精神迎逆境,攀登计划领航星。


注:

邢定钰,1945年2月出生于上海,九三学生社员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常委,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历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微结构国家试验室(筹)主任。长期从事凝聚态理论研究,在电子输运理论、低维受限的量子系统和超导理论等方面做出一系列有创新意义的工作。发展了非平衡统计算子理论,正确处理半导体热电子的输运问题,修正了国际上长期沿用理论方案的缺陷;发展了具有多谷能带结构半导体的热电子输运理论;在掺杂锰钙钛矿氧化物的庞磁电阻机理研究中合作提出双交换机制和非磁无序相结合的理论模型,运用单参数标度理论计算扩散态和局域态迁移率边,解释实验结果;发展了磁多层结构和磁颗粒系统的解析输运理论,正确计算了巨磁电阻的角度依赖性和随颗粒尺度的变化。邢定钰主持和参加了多项中国国家级科研项目,担任“攀登计划”纳米结构和纳米材料"(1998-2000)和"973"项目"人工带隙材料的物理机制、制备及其应用"专家组成员,以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理论物理专款学术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固体微结构的量子效应、调控及其应用"首席科学家。先后获得江苏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由于其在自旋输运和巨磁电阻理论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主持项目《自旋输运和巨磁电阻理论》,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小行星国际编号 456695。

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


导弹探空提案连,卫星运载领头研。

东方红号绕环宇,华夏之声响九天。

但有功夫争口气,返回技术列三前。

太空铺路期颐愿,展望航天网互联。


注:

王希季,1921年7月26日出生于云南昆明。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曾任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王希季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1985年、1992年各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任新民


各程火箭电机研,导弹飞行实验连。

液体性能关键控,相容材料隔区坚。

长征美国卫星送,变幻风云气象鲜。

霜重叶红犹骥枥,用心谋划敢超前。


注: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祖籍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盛康镇任家湾,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200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日之际,任新民与钱学森等五位专家获得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颁发的“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被评为2017年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

材料科学家吴自良


寻找合金代用研,破除垄断立前沿。

分离甲种膜材缺,攻克核心情志坚。

超导高温微结构,折消应变钛能延。

英才培育国兴继,甘作链条承续篇。


注:

吴自良,(1917年12月25日-2008年5月24日),浙江浦江人。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研究钢中过渡族元素Mn、Cr、Mo、V、Ti和氮的s-i交互内耗峰,澄清了过去文献中许多争论和谬误,发现膜的增氧速度,端赖于垂直c-轴单晶的位错管道所提供的快速氧输运过程。先后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科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

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


弹指轻挥数十年,乾坤日夜闹连天。

探求真理客观凭,改造自然情意坚。

动地惊天多事干,埋名隐姓少人传。

浪花沧海聊堪慰,领域交叉敢越先。


注:

陈能宽,1923年4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顾问、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研究工作。在多种金属单晶体形变、再结晶及该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行为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我国技术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交叉学科的工程物理研究方面,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从事爆轰物理、炸药工艺与炸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得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同邓稼先一起作为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领奖代表登上主席台,接受国家的最高奖励。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进步奖,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物理学家彭恒武


离巢采酿爱丁堡,归国系情华夏天。

量子跃迁几率探,空间能谱弱强研。

倾心助力核潜艇,回首对攻星弹篇。

雅好诗词今古汇,利名淡泊若云烟。


注: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 2007年2月28日),汉族。物理学家。出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湖北省麻城县王岗乡(今麻城市铁门岗乡王岗社区)蔡家田垸。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 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小行星国际编号 48798。

首联自彭桓武诗;今又星稀月正圆,往年交契结诗缘。离巢采酿爱丁堡,归国系情华夏天。桑梓炊烟萦梦里,楚云凡物展花前。请君致意家乡忆,九十衰翁眷念拳。

冶金学专家姚桐斌


出身乡野欲修学,远渡重洋深造求。

回国航天争著力,一穷二白越从头。

合成材料困难大,组分特殊比例优。

席卷中华酷寒日,上苍泣血未能留。


注:

姚桐斌,(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江苏省无锡市人,冶金学、航天材料专家、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姚桐斌早年主要进行冶金铸造方面研究;回国后开始从事导弹与航天工业的工艺、材料技术工作。历任一分院第七研究室工程师、室主任、第六研究所所长;1965年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后,他仍任材料与工艺研究所所长。1968年被无端毒打,不幸逝世,年仅46岁 ;1983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钱骥


万难排除立志超,航天事业路途遥。

高空风动无行迹,金属丝飞有坐标。

试制预研寻协作,跟踪测控觅谐调。

丰功至伟人同仰,早逝英魂遨九霄。


注:

钱骥,(1917年12月27日-1983年8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中国地球物理学科的主要创业者。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主任,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中国科学院"651"人造卫星设计院技术负责人,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作为我国空间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遥测、电源、环境模拟等卫星关键技术研究,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报告;参与制订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我国空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同时为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并力促返回式卫星资料为国民经济服务,经过他的辛勤努力,使中国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等型号研制工作加快了步伐。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空气动力学家庄逢甘


动力学科空气专,航天火箭亦关联。

湍流耗散课题探,绕射激波数值研。

流动分离常指顾,旋涡控制早流连。

新生培养人才掘,开拓创新争领先。


注:

庄逢甘,(1925年2月11日-2010年11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中国科学院院士。空气动力学家,长期从事导弹、火箭及再入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研究试验和计算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他组织领导了我国主要的空气动力学实验基地建设,建成了从低速到高超音速的成套设备,并组建了一支空气动力研究的骨干队伍。他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流体力学的湍流基本特性研究中得出了湍流耗散定律。在激波绕射、高超音速再入体热防护理论等研究和旋涡形成的机理与控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长期进行导弹、火箭、再入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在大型风洞设计与建造、冲压发动机试车台的设计与建设、运载工具的气动研究试验、非定常旋涡主导的空气动力学、计算流体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生物化学家王应睐


诸酶蛋白维他命,开拓奠基描彩虹。

电位荧光微量测,功能性质外因攻。

牛胰岛素人工造,生化合成华夏雄。

世界领先名利略,行星闪耀傲苍穹。


注:

王应睐,(1907年11月23日-2001年5月5日),福建金门人,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现代生物化学主要奠基人和分子生物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酶化学与营养代谢研究。他于1958年创建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并担任首任所长。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1965年,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中国科学家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两项重大基础性工作,使中国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的水平保持世界领先,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王应睐成就卓越,其学术风范和高尚品格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在上述两项重大基础性工作中有着巨大贡献,但围绕这两项工作发表的所有论文都没有他的署名;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的名字也从未在获奖名单中出现。小行星国际编号 355704。


待续



作者简介


李斯达 网名 药苑老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深圳市、厦门市、香港诗词学会会员。现任中华诗词学会科创诗词工委《科技诗词》编辑,中华诗词论坛[深圳诗词]版主、深圳诗词学会理事、学会文艺工作室副主任。


阅读 113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