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第七届历史教育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7月15-18日在山东曲阜举办,研讨会除开闭幕式以外还有主题学术报告、示范课、专题学术沙龙、专题学术分论坛等活动,专家、学者,宾朋满座、群英荟萃,全国四百多名历史教育工作者云集。
图为初中历史示范课分会场
执教: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杨阳老师
教学内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百家争鸣》
教材
课件
本课杨老师设计了三个环节:一追“易” 、二问“道” 、三求“思”
课前杨老师以视频《祭孔大典》创设情境营造历史氛围,用微课介绍春秋时期鲁国“三桓干政”“阳虎兵变”的历史,将课堂拉回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生活的鲁国,以此导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时期。
一、追“易”(易,改变)
通过视频、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社会大变革的具体表现: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水利工程的修建;军事—征伐不断。
由此过渡到思想—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经济关系出现了新变化,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变法运动促使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促进了士阶层的崛起。礼崩乐坏的同时也成就了百家争鸣的时代。鉴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各家学派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二、问“道” (群贤论政)
现场19名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加入道家、法家、墨家、儒家四大学派,展开论政为振兴鲁国出谋划策。
各小组准备了5分钟之后,依次阐释各自代表的学派创始人、思想主张。
第一组 道家代表 老子、庄子
生:道家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顺应民心
师:“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人民之所以陷于饥饿是因为统治者吞吃的赋税太多。人民所以难于统治,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因此难以统治。
师:道家除了治国良策,还有修身之策,处世之道。
生:诵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师:如果说道家教会我们以柔克刚,以刚克刚的当数法家。
第二组 法家代表 韩非
生: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君主统治,为统治者服务,以统治者为中心,树立君主权威。
师:法家强调法、术、士相结合
韩非子有云: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执行法度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反之奉法者弱,则国弱。
有关《韩非子》里边的成语故事。根据提示猜成语
生:滥竽充数、自相矛盾、讳疾忌医、守株待兔
师:如果说法家的思想更多的是体现统治者的意志,相比之下墨家的思想要更亲民一些。
第三组 墨家代表 墨子
生: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俭,还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师:出身底层的墨家从平民角度提出了理想的治国之策。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天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易攻国,则弗之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反应了墨家的什么思想?
生:兼爱 非攻
师:反对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尚贤以及节俭,还有科学记载,毫无疑问,墨家朴素的思想里面蕴含着无与伦比的智慧,一度曾经比肩儒家。
第四组 儒家代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生:儒家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春秋后期的孔子。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主张反对苛政主张德政。思想的主张是仁,主张仁者爱人。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有利于儒家思想的推广,对后来儒家思想的兴盛有推进作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师:儒家核心主张仁。什么是仁?仁字甲骨文的演变过程。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怎么实现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什么是礼?不学礼而无以立。荀子在此基础上提出礼治。孟子主张:仁政。
生:诵读经典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师:谈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教育方面的思想
生1、2
师:四个小组就如何去振兴鲁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其实当时三桓干政时期,法家和墨家尚未出现,所以今天我们这个求贤问政是假设的,但是当时鲁国的国君确实采纳了儒家思想,重用孔子,不久之后孔子被驱逐,孔子在外游历五十多年后再回鲁国潜心教育整理典籍,公元前255年鲁国为楚所灭。
虽然今天的求贤问政是一个假设,但是在战国时期更多学派确实在不断的辩论、抨击,在相互的影响,取长补短,我们把这一思想文化局面称之为百家争鸣。
三、求“思”(回到现实)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我们后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活水。鲁国灭亡了,但是儒家却在此扎根,并不断的发展、融合、传播,最终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底色,而曲阜在这个旧址上汲取着优秀文化的营养而发展起来。今天我们在曲阜的城市治理中随处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和渗透,比如:曲阜的济宁干部政治教育学院、石门山森林公园、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饭店里的光盘行动标语。
师: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这些例子都提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哪些思想精神?
生1、2、3、4
师:总结,升华
今天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得到了发展。时时处处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它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课后拓展作业
专家评课环节,优缺点、指正、建议,不断激发与会者对这段历史产生新的思考,对这节课的设计产生新的思路,现场自由点评环节,老师们言辞激烈,可谓现实版的“百家争鸣”。专家评课记录不全,理解偏差见谅。
1.主题清晰,紧扣学情,用好地方资源,情景创设。
2.法家讲守株待兔寓言故事是讲什么?为变法造势!各家学派可以选两三个故事,通过故事折射的道理理解其主张。
3.什么叫百家争鸣?189家学派争相鸣放,相互辩论、攻击,核心目的就是希望选用自己的主张。老子、孔子与百家争鸣什么关系?春秋末期没到争相鸣放的阶段。
4.复习课的四个标准:(1)目标明确(2)设计巧妙(3)方法到位(4)状态饱满(5)评价多元 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活动,我的目的是什么?这节课是上学期的,学生学过,不能按照新课来设计,复习课要有高阶设计。目标设定越明确越好,不是笼统的到大致地方,而是具体到去哪里?怎么去?去了找到谁?干什么事?关于问有设问和追问,设问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追问,例如百家争鸣,哪一百家?为什么课本只有几家?结果怎么样?不能设定标准答案,仅供参考。关于道,知道、明道、论道。知道基本的历史常识,没有必要把每一句课本上的观点都验证。明道常识内容基本理解。证道史料挖掘,接近真相。
5.初中历史特点详而细,高中纲而要。初中重情境、体验,高中重探究、思辨。
6.该在学案上的在学案上,该在板书上的在板书上,该在PPT上的在PPT上,该在文本上的在文本上。
7.创设历史情境,处理好当地历史资源,对所使用的资源要吃透,吃尽。
8.课标要求不是掌握多少知识而是重在你是如何知道?选择什么方式知道?
9.真问题才能产生真学习。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均没有的鲁国,她的历史是怎样的?假如各家学派在当时都是有价值的,能否阻止鲁国的灭亡?孔子生活在咋样的时代?他与三桓专政是什么关系?(孔子与三桓矛盾非常复杂)百家争鸣怎样产生的?影响怎样?
个人观点,仅仅为了记录个人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本课内容详实,在设计上颇下了一番功夫,主题鲜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立意高远,贯彻二十大精神,学习、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助力中国文化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本课开头的公祭孔子大典引出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到微课设计创设情境、大胆假设将场景带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处境堪忧的鲁国,问道四家(道、法、墨、儒),从而展现各家主张,从学习过程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和营养,最后回到鲁国故址的现实曲阜,从曲阜的城市治理中反观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设计者可谓用心极为良苦。从我观课理解课堂的角度上,本课是成功的,看得出杨老师为展现此课付出的艰辛努力!在此非常感谢张老师和她的教学团队,站在鲁国故都孔子故乡为大家创设出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历史,为大家提供这样一节完整的课例供大家品评。
如果没有站在本课设计者的立意初衷出发,我想每个人对《百家争鸣》这节课都有自己高明的设计和见解。
就站在设计者设计这节课的大框架下,对于主体活动—“为振兴鲁国出谋划策,问政论政”这个部分我认为应该突出各家的政治主张?聚焦到解决问题的核心上来,而不是展开来讲各家主张的方方面面,虽然有政治方面,但是已经不突出。
其二,本课虽然创设了一个虚构的解决鲁国危机的论政情境,但是仅仅局限于各家思想主张的全面阐释,在学习层面上看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知道,知识层面的认知),并没有打通为什么?怎么样?以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够宏大但不够深入。
回观本课,兹为浅见。借用与会专家借用的《论语》“子绝四:勿意,勿必,勿故,勿我”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