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领域
生物与环境,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让科学教师亲身体验青海省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感受我省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从而在教学中传递其丰富的内涵,做好小学科学生态教育。城西区科学工作坊于7月14日由主持人冯树丰老师组织坊员参观山水生态城市展厅,感受青海生态文明的发展,同时由陈志刚老师进行了《小学科学实验分级策略研究》的主题分享。此次活动特邀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育研究硕士生汪成凤参加。
青海生物多样性城市会客厅是我省实践生态文明途径的探索,开展生态教育的基地之一。基地展厅由森林、湿地、草原、荒漠和人工生态系统多样性板块,野生动物、植物、菌物多样性板块及遗传多样性板块组成。反映了青海在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保护和人工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的成效,涵盖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在青海·生物多样性城市会客厅,讲解员向老师们细致的讲解了青海省野生植物、野生动物、野生菌的多样性;森林生态、湿地生态、草地生态、荒漠生态、人工生态系统以及青海省多年来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共研究
在参观过程中,老师们不时驻足学习并询问讲解员,通过一件件身边常见植物、动物、菌类的实物标本,一个个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老师们充分感受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青海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山、水、林、草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在青海·生物多样性城市会客厅得到了集中展现,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及学生生态主题研学中会积极融入展厅资源。
参观结束后,在会议室观看了专题讲座《走进雅丹地貌,走进丹霞地貌》,并进行了研讨交流活动,工作坊老师们深入思考了怎样将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与教材有机的结合,如何通过了解生物物种对环境的指向性,从而感受到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和科学探究中感受到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善总结
最后,由陈志刚老师进行了《小学科学实验分级策略研究》的主题分享,老师们结合发言主题各抒己见,探讨了工作坊研究工作开展的阶段性目标、步骤、预期阶段性成果。城西区教研室刘睿老师从学科实验教学整体提升的角度给工作坊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间,科学工作坊坊主冯树丰老师指导大家利用假期梳理工作坊个人工作三年规划,向坊员传达了工作坊年度计划及下学期具体工作安排,人员分工及各项制度。
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整个集体的研讨、分享。而研讨的过程是集体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是一次思维与思维的碰撞,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工作坊引领下,老师们定能不断反思和探索,一路同行,一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