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深探研·品胡同文化丨拓视野·思时代未来

Download
创建于2023-07-20
阅读 147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50人、5小时、300分钟、18000秒探寻胡同建筑、人文、自然......

视频、海报、PPT、论文总结所思、所感、所悟.....

5小时演讲分享观点、厚攒知识、创设问题、碰撞思维......

项目制学习的实践和反思

一、深探研·品胡同文化

第一组

身溺市井中,目尽世间情。老北京胡同之光,让艺术之美雕刻在胡同屋脊上,“五脊六兽”从艺术角度彰显建筑之美;让生活之美沉淀在北京老冰棍的味道里,乡愁,是一缕炊烟。炊烟,是挂在童年记忆的亲情,藏在时光轴线的印记。亲情,是一种味道。味道,是印在夏天味蕾的清凉,刻在岁月胡同的铬印;让思想之美浓缩在砖墙木门上,“思想的种子”像“自然的种子”一样,沐浴思想之光,在生活中自由的生长。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读懂北京,须将目光投向城市深处——氤氲着烟火气的背街小巷,铺陈着老北京乡愁的万千胡同。

第二组

北京鼓楼与钟楼位于南北中轴线的最北端,是中轴线上最高的一组古代建筑,曾为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它规范着人们的生活作息,昭示法度,安定民心,要切身感受中国人的时间文化,没有比参观钟鼓楼更好的方式了。鼓楼一层现代影像带来的光影效果令人震撼,四九城的钟声、老北京各行各业的吆喝声则把人们带回了往昔。沿着台阶置上三楼,人们可以站在北京中轴线上俯瞰老北京城,还可远眺景山、北海拾壹公园的白塔等标志建筑。

 如今厚重的铜钟还在,那段暮鼓晨钟的历史却早已离我们远去,时间虽流逝,但这成了我们最深的记忆,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影响着我们。暮鼓晨钟,北京钟鼓楼把握着整座城市的脉搏,用声音书写历史,承载着这座城市数百年以来的时光回响。古人已逝,但生活仍在这里继续。古有酒旗招摇,今有彩绸翻飞,人们不再徒劳奔命,疲于裹腹,而是享受生活,传承创新。

第三组

老北京的街区里,既承载着许许多多老北京的记忆与文化,也呈现出了众多新时代的文化元素。穿梭在南锣鼓巷的胡同间,在传统表达与现代表达的交织中,我们窥见的是老北京与新北京的文化融合。

作为不同学科的教师,我们从文字、从设计、从音乐、从体育看到了不同的景象与答案。其实,无论是从怎样的视角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织,其背后都指向中华文化的守正与创新,如何在新时代,既保留其原始的生命力,又赋予其来自新时代的气息,如何在教学中,既保留和涵养学生的文化基因,又培养其创新发展的精神,是我们在这次项目制学习之后,仍然会思考和回味的问题。

第四组

早上的阳光刚刚好,我们小组如约在北新桥汇合。车辆、行人在光影下穿梭,诉说着各自的故事;雕花房檐、镂空艺术镶嵌一排排现代建筑中,彰显着属于老北京的特色。这条胡同的现代印迹更浓,道路宽敞整洁,社区服务中心、便利超市、学校、快递运送一一俱全,我们边走边看,边思边想,纵然繁华便利的商业中心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这里有更舒适的生活,更便捷的交通,更美味的食物……但这些更离不开深厚文化的土壤,离不开传统的气息,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有其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代又一代不停地追寻!

第五组

京华烟云藏胡同,“五四青年”觅南锣

 林语堂说过:“北平代表了和顺安逸的生活,而一切的美丽,安逸与和谐都浓缩在胡同中。“而北京这样历史历史悠久、朝代更迭的地方,又怎会只有美丽安逸呢?林语堂笔下的《京华烟云》也不净是一派和顺吧。带着对胡同文化复杂的思考,“五四青年”组四位同学用脚步丈量了南锣鼓巷至交道口南大街之间的八条胡同,用眼耳鼻舌身意感受了藏在胡同里的京华烟云。一首小诗概括五组同学的切身感受:

 南锣鼓巷午阴繁,

 胡同寻迹屡往还。

 雅兴不因暑气散,

 治学同道共陶然。

第六组

这百年间,北京的胡同在空间上发生了不少的变化,有现代设施的增加也有一些很遗憾的对于文物的破坏;在这个空间里生活的人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从达官显贵到普通百姓再到各类酒吧、纪念品商店的经营者。时代的变迁或多或少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命运,也影响着当今的我们看待这些人生故事的角度和观点。

我们从今天游览的三个地点出发,通过了解想象在这三个地点生活的人物群像,体会时代的变迁。我们也会将今天的经验和反思应用到教学中,影响更多的学生。

第七组

小小的胡同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层次,展现了普通人的具有传统意味的京味文化。它和老北京人一样透着朴实淳厚的气息。浓郁的市井凝聚着最真实的人,这才是这条条胡同文化之魂。

第八组

“二四得八”小组探寻的主题是《胡同里的小细节》。比如门簪,门钹,门环,门槛等的相关知识,一路美景与美食相伴,我们从胡同里的一些小细节去感知生活中的小美好。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在育人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以后的困难。做更好的自己!

第九组

胡同里的几代人蜗居在方寸之地,代代挣扎着想要摆脱胡同生活上的不便利,却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忍了下来,还真是让我想到了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里那句“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把胡同文化的精髓“忍”字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这群土著性子里除了忍,也很懂得与现实和解。他们住在上个世纪的建筑里,矛盾却又和谐地生活着,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一代代的走下去,和这古老的胡同一样,活成了北京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传播者。

第十组

曾经是北京城市重要象征的胡同、四合院,狭窄、拥挤,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落伍于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交通不便,街区各种生活设施落后,公用服务跟不上,成为胡同和四合院难以根治的顽症;而扩宽街道,危房拆迁改造,莫不涉及胡同和四合院。胡同之没落,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虽然许多人留恋胡同,留恋曾有的岁月,怀念邻里情谊、大家庭般的温暖,但是这些温情都阻挡不了胡同的没落。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创造新的文化,也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胡同文化的内涵,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扬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希望现状得到改变,但任何的改变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与现实的历练,有些事我们觉得已经离自己远去,但相反地,也许它早已扎根我们的心。

第十一组

这场经历,既像是一场于旧时光中的一次旅行,又像是认真聆听了一段历史,在每一步的穿梭中,我们仿佛都听见了历史长河中人们的回响。不论是鼓楼、胡同,还是德胜门、庆龄先生故居,它们都用悠久的历史,见证着千年古都的变迁,留存着古老的人文印记,与中国许多关键历史人物紧密相连。这些历史人物向我们走来,讲述着国家兴亡与个人命运休戚相关的往事。“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这短短一天的“北京前世今生”之行,远超过去所读史书带给我的触动,此时此刻,惟愿国之昌盛,民之安宁。

第十二组

在胡同里和古迹中寻找北京的前世今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传统印象中的北京和现在的北京有着极大的不同,早已听不见胡同里各行各业的吆喝声,到处都散发出新北京的味道。急需保护的多项技术危在旦夕,胡同里不同层次人群的生活品位和生活方式让人似懂非懂,走在四通八达的胡同道上,让慢下来的感觉油然而生,她始终保持着让人猜不透的神秘。

第十三组

胡同是北京的缩影,北京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我们的教育是未来的缩影。

名家讲座

二、拓视野·思时代未来

今天下午我们还有幸聆听到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广明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主题为《未来已来.迎接机器人时代》的讲座。谢教授从人类进入机器人时代,机器人无处不在,机器人无所不能,机器人的基本常识以及北大机器人的创业创新五方面为我们普及机器人知识,深植未来意识和创新理念。

京华烟云,文化沉淀。

历史交织,新旧碰撞;

回望来时路,取其精华。

抬眼观征途,一路繁花。

阅读 147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