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在华南师范大学进行2023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广州会场)的第四天培训。
第一场讲座中,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高考综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友芳教授给我们带来了激情澎湃的讲座《核心素养下科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操作性转化问题》,陈友芳教授从科学课程核心素养测评的操作性转化和科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操作性转化两个主题展开,在第一个主题中结合实例指出了三大操作性素养,同时还分享了在高阶与低阶多维细目表的基础上如何构建试题编码系统。在第二个主题中从概念、功能、如何刻画外显等方面展开与学业质量标准相关的解读。例子鲜明,层层剖析,为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指明了方向标。

《核心素养下科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操作性转化问题》--陈友芳教授
第二场讲座是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院的詹泽慧教授题为《粤港澳大湾区C-STEAM跨学科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讲座。根据STEAM内涵解释,其团队提出符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的C—STEAM的模式,并对粵港澳大湾区C-STEAM教育协同实践展开具体介绍。就在具体操作下如何在新课标导向下如何做跨学科主题学习,结合学习进阶和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核心思想,构建了以概念群→问题链→目标层→任务簇→证据集为核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C-POTE”模型(也称“金字塔”模型),讲座上詹泽慧教授把定义解释和案例有机结合,化抽象为具象,为今后科学老师们开展活动提供技巧性和方向性的指引。

《粤港澳大湾区C-STEAM跨学科教育研究与实践》--詹泽慧教授
今天下午的第一场报告,我们很荣幸地聆听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材料与新能源学院的汤皎宁院长名为《跨学科理念下科学教育本科师范生的培养路径与实践探索》的报告。
汤院长的报告从三个模块内容向我们介绍了华师科学教育(师范)专业的发展、华师科学教育本科师范生的培养路径和华师科学教育专业以跨学科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从中我们了解了华师对科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着意远大立足长久的培养目标和具有“科学思维和科学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特色,以及以学科布局+书院模式的实践探索。
立德树人、追求卓越、自主发展是华师对科学教育本科师范生的培养追求,也是所有从事科学教育的老师需要具备的品质。先博后约突出专长、具有育人使命感的科学教师是培养的方向也是未来科学教育对科学教师的要求。汤院长的讲座让我们看到了华师为培养科学教育人才力量的执着努力,我们相信华师能不断为我们严重短缺师资的科学教育队伍输入需要的强大的科学教师力量,我们也充分相信华师的科学教育专业会成为越来越多优秀中学毕业生的报考首选。

《跨学科理念下科学教育本科师范生的培养路径与实践探索》--汤皎宁教授
下午的第二场讲座,曹广忠教授进行了《跨学科理念下科学教育实践途径探索多学科知识融合与创新——以磁悬浮控制系统为例》的讲座。主要内容包括跨学科理念下科学教育实践途径探索的迫切需求及实践途径探索。曹教授从国家时代背景出发,讲解了工业1.0到5.0时代的演变。在实际问题日益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属性”的情况下,进行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创新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曹教授以具体、实际的磁悬浮案例出发,展示了怎样从不同角度进行基于问题的科学教学。曹教授强调,集多学科知识融合与创新的磁悬浮控制系统是面向科学教育示范的有效载体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教育意义。

《跨学科理念下科学教育实践途径探索 多学科知识融合与创新——以磁悬浮控制系统为例》--曹广忠教授
短暂的茶歇后,三位分别来自海南、广西、广东的骨干教师给全体学员带来了三场精彩的展示课。
来自海南省的劳笃茂老师上课的课题为《海中的万千“花伞”》。通过生动活泼的视频导入,带领学生了解水母结构与功能的特点。劳老师向学生介绍了人们从水母的形态、结构特点中获得的启发,并形成的相应产品。学生根据水母的外形特点,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创意产品。

《海中的万千“花伞”》--劳笃茂老师
来自广西的乐凤萍老师上课的课题为《海马是鱼吗》。课题即问题,乐老师通过让学生绘制海马图形,认真观察海马特点,比较鱼类的特征结构。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寻找问题的答案。

《海马是鱼吗》--乐凤萍老师
来自广东的张爱民老师上课的课题为《抢救中华鲎行动》。张老师通过“中华鲎”这一物种的特点、功能介绍,向学生展示了我国中华鲎的利用与保护现状。张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我国生物保护事业和公共卫生事业的态度责任,让学生在制作”中华鲎保护宣传材料”的过程中感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

《抢救中华鲎行动》--张爱民老师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黄志红研究员和特级、正高级教师,国培计划专家吴向东老师分别对三位教师的授课进行了点评。黄志红研究员表示,新课改需要教师更注重对大概念的把握,从教知识转向教能力,并感谢三位教师今天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研讨案例。


学员培训心得
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化是学业质量的一个突破口,而这个突破到具体落地的过程,恰恰是陈教授给我们细致分析的过程。从深度性教材分析,科学思维方法,再到我们整个课标与教材的深度结合。在深度分析教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素养测评的一个体现。总体来说,这是我们对科学课程标准,尤其核心素养测评及学业质量标准操作性转化的一个追求。
(广西南宁市五象新区第四实验小学 李群芳 1班1组)
陈友芳教授的讲课让我明白了操作性转化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和核心,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必须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事。”听了他的讲座我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得到了升华。陈教授的讲座让我对科学课的特点、理念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更深入的认识,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曾经在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解决。在下午的几位学员老师的授课中,也让我看到了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要取长补短,争取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
(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城北小学陆广明1班2组)
陈友芳教授明确指出:操作性转化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和核心,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必须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事。”听了他的讲座我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得到了升华。陈教授的讲座让我对科学课的特点、理念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更深入的认识,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曾经在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解决。我感受到对科学研究的理解是渐进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获得发展。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实验小学 何凤玲 1班2组)
刘安在《淮南子·说林训》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经过今天的学习,我更深刻理解其含义。科学课程不能只是停留在事实层面,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注重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推理,用思维引领采用去解决实际、真实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停留在知识表面,更要注重其背后深层的含义。
(陆川县文苑小学林官容 1班3组)
“一句话——靠人才”曹广忠教授告诉我们,国家富强靠人才,科技教育靠人才。曹教授用华为芯片、比亚迪电车等大量的科技前沿技术阐述了科技创新的需求,而这些需求靠的就是人才,那么这些科技人才如何进行培养的呢?基础还是小学科学教育。曹教授又传授了如何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的事例:磁悬浮、磁电灯等。曹教授的报告,让我明确科学教师的责任,科学教师的担当。在以后的科学课上,我们应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开发。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探究性实验,要在学生持续性学习上多多努力。
( 海南省五指山市 郭小明 1班3组)
今天上午聆听了陈友芳教授的《科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操作性转化问题》的讲座,陈教授反复强调应该在知识和核心素养之间搭桥,并讲解了三大操作性素养:第一、学科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第二、学科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贯通运用;第三、学科问题的探究与创新性解决。并介绍了华南师大在科学课程核心素养测评的操作性转化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成就,建立了双层多维细目表,并进一步在高阶与低阶多维细目表基础上构建了包含12个标签的试题编码系统。詹泽慧教授的《粤港澳大湾区C-STEAM跨学科教育研究与实践》则从核心素养由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出发,介绍了其团队提出的科学教育的中国方案:C-STEAM,并介绍了方案目标:培养有文化涵养的创新人才,发展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培养创新能力;方案形式:开展富含文化情境的跨学科学习项目。并提供大量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的案例(造纸、龙舟船桨、窗花等)供大家参考。并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STEAM教育协同创新发展USERS模式,以及介绍大概念的生成方法,问题链的生成逻辑等知识。下午跟随汤皎宁教授一起了解华南师大在科学教育专业构建上的努力和发展成果,体会到华南师大对科学教育专业的重视。接着曹广忠教授则介绍了集多学科知识融合与创新的磁悬浮控制系统,并指出其是面向科学教育示范的最有效载体之一,以及介绍华南师大在磁悬浮控制系统科学教育装置领域的研制进展,将率先在科学教育领域使用。最后,由海南省定安县龙河镇中心学校的劳笃茂老师进行了《海中的万千“花伞”》授课,广西省梧州市大塘小学的乐凤清老师进行了《基于科学的跨学科课》授课,广州市荔湾区詹天佑小学的张爱民老师进行了《抢救中华鲎行动》授课。并由吴向东老师和黄志红老师进行点评,提示我们要多设置开放性问题,并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架,让学生能够利用材料去有理有据的探索。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广州大学城小学,宋欢语 1班4组)
在今天的说课磨课活动中,我有幸听了三位优秀教师的课,感觉很受益。下面是我的心得感悟:一节优秀的科学课离不开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从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能跨学科融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的发展观。一节好课,首先赢在了课前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彩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知识的结构体系。我感觉高效课堂就是这样打造出来的。
(海南省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 苏孟霞一班 5 组)
培训进入第四天,首先是陈友芳教授带来了核心素养下科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性转化问题为主题的讲座,而后是詹泽慧教授针对粤港澳大湾区C—STEAM跨学科教育研究与实践作汇报讲座,两位教授用详细的理论介绍加案例分析,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如何进行跨学科教育教学。下午是汤皎宁教授介绍跨学科理念下科学教育师范生的培养路径与实践以及曹广忠教授以磁悬浮控制系统为例介绍多学科知识融合与创新,让我们进一步理解新课标的要义,更深刻认识跨学科理念下的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最后是由来自三省的学员老师进行授课和说课的展示,从三个真实教学场景,让如何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更加具体化。今天的学习,让大家都受益匪浅,回去之后将继续学习和探究,把学到的知识带入教学课堂中。
(广西河池市东兰深圳龙华小学 韦冬梅 一班6组)
科学1班第3组学员风采

越努力,越幸运!
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 陈慧钰

勇敢追求真理,激发学生探索的火花。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杨林川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第三小学 韦秋月

教师的加法是增加桥梁,教师的减法是减少荒凉。
梧州市蒙山县新圩中心小学 梁水娟

快乐、和谐、成长。
海南省五指山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郭小明

做更好的自己。
广西省玉林市陆川县文苑小学 林官容

生活需要阳光和空气,教育需要智慧和爱心。
海南省澄迈县实验小学 王诒玲

从语文教学到科学教育,因为热爱所以尽力,路多挫折初心不减,播种科学启蒙的种子,呵护科学创新的梦想。工作在校园,而学习始终在路上!
海南省屯昌县屯昌小学 付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