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里的一丝丝暖》
村里的大路旁,有一位外乡人开了一家修车店,很好找。
店面并不起眼,门口脏兮兮的。屋内的货架上摆着各式配件。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总能看见修车师傅在低头忙活,有时候,也会有乡亲们来到这里串门聊天,但更多的时候,来修车的顾客都是安静地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等候。
记得那天,我的小电动车也不知何时轮胎坏了,心里干着急,却也很无奈。没办法,只好把车推过去找他修理。看到师傅正在忙活,我把车停在一边,他抬起头说:“老弟先坐那歇歇!车咋啦?哪里不得劲了?我把这点活儿忙完喽给你看看啊。”他一边干活一边问。我告诉他车胎没气了,好像扎钉子了。看他没吭声,我默默地搬了个小马扎坐在路边,看着来往的车辆与匆匆的行人,安静地等着。偶尔也会和熟悉的人打个招呼。
轮到我的时候,我起身把车推了过去。出于好奇,我和他闲聊起来。问他干这行几年了?他说:“十六年喽,我这个人呀,没文化、没啥本事,就想着学个一技之长养活自己。”我说:“村民都说你手艺好,价钱公道又热情。”他听了我的话,憨憨的笑着说:“都是乡亲们的关照,我能在这里干这么多年,主要还是你们村里的人不欺生。我才能站住脚,才能为大家服务。”
有句话说的很好:施及他人、惠泽自身。他又讲:“一开始觉得修车简单,但真正上手才发现干什么都不容易。刚开始遇到复杂的,修一辆车需要半天时间才能修好,后来的是边修边琢磨,修得快了,成为一份养家糊口的营生。”他还说:“儿子在省城买房的时候我一次拿出数十万元。现在啊,我知足的很呐!”此刻,看着他眉眼间溢出的幸福与自豪,我会心一笑。数十年里省吃俭用,只有这一天,他们惊人的大方。也许这就是中国爹娘吧!
正和师傅说话的时候,又过来一位顾客说他的刹车不灵了。他扭头和我说:“您先稍等,他这个调一下就行。”我说:“无妨,您先帮他看看吧。”他拿起工具,将刹车调紧,顺便把其他部件检查了一下。顾客询问价钱,他摆摆手说:“举手之劳不要钱。”顾客笑着道声谢走了。
很快我的车修好了,技术不错,价钱合适,确实如村民所说。修车师傅的一言一行让我们心里暖暖的,感谢咱们村的角落还有为数不多的手艺人在坚守。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不浮不躁、稳稳当当的生活。
儿时的记忆里,在村里总是穿梭着那些身怀绝技的手艺人。有修鞋匠、咕噜锅的、吹糖人儿、配钥匙修锁的、起刀磨剪子戗菜刀的……大家都喜欢亲切地叫他们“师傅”。他们时常在午后或者傍晚用他们独特的音调把活计一声声喊出来。他们铿锵有力地声音拖着长长的尾巴,穿过大街小巷,走近家家户户的门窗,飞进你的耳朵。此时,有的人家推开门,拿着要修的家什儿,叫住手艺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实实在在地落在生活里,大家在精打细算中过好每天的日子。
如今,高楼林立、商铺聚集,这些行当或被时光的车轮碾碎、或隐没在城市、农村的角落。不过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他们依稀可见的身影,他们默默地坚持着、坚守着,只为了给大家带来一些方便。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老手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正在悄悄地远去,不过这些传统的手艺人,也有其自己的价值,特别是他们的那种热爱生活的态度,以及勤奋努力、坚持传统手艺,依旧影响着我们。
这些传统的手艺不仅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也是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
向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老手艺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