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峰峦叠嶂,绵延八百里,纵贯于京晋冀豫交界处,东临华北平原,西倚黄土高原,是我国一条南北走向的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也是历代兵家用武之地。在古代,从东西交通来讲,太行山脉无疑是一大险阻;但从军事攻守来说,太行山脉绝对是一道天然屏障。在太行山脉中断的地方,形成一些东西向的横谷,即所谓“太行八陉”,均为重要的军事关口。“八陉”之外,仍有很多山间小路、可供东西往来,明朝为防止蒙古人利用这些小路入侵中原,便在咽喉要道、垭口等处修建了许多关隘,马岭关就是其中重要的关口之一。
关门两侧的城墙像一只展翅的大鸟,两翼一直延伸至南北两侧的山峰。红圈内为北侧烽火台。
到这里游访的人很少,荒草齐腰,绿得可人;野花争放,艳得撩心。
据《邢台县志》载:马岭关“旧设有东、西二门,敌楼、吊桥、官厅、营房、防守军兵,今废。”这个距东关门十几米远的建筑,大概就是县志中提到的“官厅”吧,其功能有点类似现在单位门口的传达室、警卫室。此建筑曾坍塌近半,从侧面看,新旧修复的痕迹非常明显。(所谓“据《邢台县志》载”云云,均为网上查得资料,本人未与原始史籍核实,仅供读者参考。下同,不再一一注明。若它日得原著对比无误,再当实锤。——ping注)
关里。
阴雲漫漫,山雨将至。
北侧半山坡上有个墩台,台阶尚存。据说是炮台,对西面关门外的鬼谷及山路实行火力控制。
远看北侧敌楼。
北侧敌楼,两侧均为峭壁。没有登楼台阶,当年应是用软梯上下的。楼后有个铁梯子(红圈内)可以攀上东面的陡崖。
顺铁梯上了陡崖,可以看到敌楼上有铺房的残基。铺房很小,顶多能睡两个人。也正是因为有此铺房,此建筑才可称之为敌楼,否则只能算是个墩台了。
这是西城墙和关口,券门早已坍塌无存,如今只剩下一个大豁口。有小路贯通东西关门。
出了西关口,就是山西昔阳县,陈永贵的老家。当年大寨的名声如雷贯耳,是毛为全国农业树的标杆。今天的年轻人恐怕连陈永贵是谁都不知道了,一个时代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翻页了,好像未曾发生过......
整块巨石上凿出的台阶。
清代官修地方志《畿辅通志》卷四十一载:"马岭口,在顺德府西北一百六十里,居民千家,山势顺险,下有涧沟二十余丈,名曰鬼
34谷,相传为王诩藏修处,其南六十里为清风岭口,山势高耸,盛夏无暑气,二口皆有关墙,为明时戍守处,与黄榆关相犄角。王诩即大名鼎鼎的鬼谷子,又名王禅,
相传旷世奇人曾隐居在此,修道授徒。鬼谷子,名王禅,名王诩,战国时人,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著有《鬼谷子》十四篇传世。叱咤风云扬名天下的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徐福等人,都是在这里向鬼谷子拜师学艺。
过了桥约七、八米路边有一民国时期石碑。碑文:马岭大路重修 昔邢人民要求 为使交通永久 行人必须爱护。
落款: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五日立(1948年12月)
林县 石匠王仁玉
原路返回。
附录:
《四镇三关志》载顺德府马陵口下属二十四隘口如下:
1、清风岭口,正城一道,正德十年建,缓;
2、锦绣堂口,正城一道,缓;
3、鹤度岭口,正城一道,缓;
4、黄榆岭口,正城一道,冲;
5、庄儿角口,正城一道,缓;
上五口俱嘉靖二十年建。
6、马陵口,堡城一座,缓;
7、龙讲沟口,正城一道,缓;
8、青纱岩口,正城一道,缓;
9、邢家峪口,正城一道,缓;
10、七里会口,正城一道,缓;
11、爱子岩口,正城一道,缓;
12、明鸡沟口,正城一道,缓;
13、风门岭口,正城一道,缓;
14、际道儿口,正城一道,缓;
15、猪道闯口,正城一道,缓;
16、支锅石口,正城一道,缓;
17、路罗岭口,正城一道,缓;
18、青阳沟口,正城一道,缓;
19、王三铺口,正城一道,缓;
20、鹿路岭口,正城一道,缓;
21、夫子岩口,正城一道,缓;
22、货郞神口,正城一道,缓;
23、黄背岩口,正城一道,缓;
24、数道岩口,正城一道,缓;
上十九口俱嘉靖二十一年建。
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山西的许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干河等等,于是形成几条穿越太行山的峡谷。
东晋末年郭缘生在《述征记》中载: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理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太行陉,阔三步,长四十里。
马岭关长城位于邢台县宋家庄乡明水掌村西偏北1.5公里处的马岭上,北距鹤度岭长城8.5公里。西面位于山西省昔阳皋落乡圪瘩店村东南2.5公里处。
1.邢台长城不是连绵不断的一道整体长墙。而是利用山险,以悬崖峭壁代墙,在每段之间隔很长的距离。
邢台长城处于晋冀分水岭上,晋冀分水岭在邢台段大断裂特征异常清晰,华北平原在这里断然下沉,形成刀切一样的断面。
一个断面下去后有一个斜坡,一段斜坡后,又是一个刀切断面,如此反复几次。绝大多数地方是三次,斜坡远观像一个栈道,所以被称为三栈。从山脚下的村庄到山顶,直线海拔提升700米以上。这样的地形在古代就是天然阻断,只要找到中间出现的小狭窄通道,在这里修筑长城和关口,就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局势,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邢台长城正是建在这样的地段。
所以,邢台长城外观上没有那么雄伟壮观,但在阻隔作用上毫不逊色,它巧借天力,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
2.邢台长城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用毛石粗砌,关城墙体用灰沙勾缝。这样长城造下来省时省力省物,作用并不减弱。比起秦始皇修长城引出“孟姜女哭倒长城”传说、秦末农民大起义造成秦朝亡灭,邢台长城建造上的朴素务实,不追求形式、不好大喜功的风格,体现了高超的政治谋略。
【看点】岁月沧桑,现如今仅邢台就有邢左(邢台至左权)、邢和(邢台至和顺)、邢昔(邢台至昔阳)三条省道连接晋冀,尤其邢汾高速(邢台至汾阳)更成为 “东连齐鲁,西接秦晋”的快速大通道。马岭关这个曾经极其险要的交通要道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只有盘卧在荒草中残败的古城墙和矗立与冷风中那棵大柳树残干向人们诉说着马岭关曾经的显赫。
前言:太行山巍峨险峻,横亘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战国至抗日战争时期,两千年烽火不息。古代多在山间通道筑起关口长城,屯军驻兵,抵御侵略,保护商贾往来。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诗中写道:"太行之路能摧车。"明王世贞《适晋记行》中说:"车行太行道,如浮沧海、帆长江,身居危险之境。"
1251年(蒙哥汗元年),郭守敬治理达活泉河道,从淤泥里挖出被埋多年的小石桥,当时的大诗人元好问专程来邢,写了《邢州新石桥记》一文,并登临马岭关,惊叹于太行山的峻美和马岭关的雄奇,曾赋诗数首。
西岭秋高大陆前,马岭寒影踏遍天。
群峰不断浮云色,绝排长流落日悬。
地险关门衔急峡,山奇削壁挂龙泉。
何人更遇青泥饭,有客空歌白石篇。
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其一
李攀龙〔明代〕
太行山色倚巑岏,绝顶清秋万里看。
地坼黄河趋碣石,天回紫塞抱长安。
悲风大壑飞流折,白日千厓落木寒。
向夕振衣来朔雨,关门萧瑟罢凭栏。
马岭关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一个理想的军事要塞。据有关资料记载,据《邢台县志》记载:“韩信寨,城西北一百六十里马岭山脊大峰也。悬崖陡壁,高出云表,为西北诸山之祖。上有台,名曰放箭台。”
唐代节度使李克用曾与黄巢起义军朱温在这一带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战争。
关隘设在两山之间的谷口处,只有东门和西门。东门外是数百米高的陡崖峭壁,唯盘绕于崖间的一条小路可以上下;西门外有一条二十米宽的鬼谷沟,在谷的最窄处有一吊桥,桥对岸是数百米高的悬崖,有一小径从悬崖处盘绕而上。山的顶端,又有坚厚的石墙维护,颇有关外之关之感。东、西门里是一小盆地,约有五千平方米。原有官厅营房等,可供一营兵驻扎。还可清楚地看到原来的宏伟规模和残垣断壁。整个关呈长方形,布局别致壮观,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
马岭关为太行五大古关之一,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临深涧,中为小型盆地,平坦处可容三、五百人,筑东、西二道城墙,各开一关门,南北峰巅各有烽火台,西坡有敌台,涧上有桥。
马岭关位于邢台县宋家庄镇明水村西北,西接山西昔阳县,自古就是邢台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更是著名的重要军事要隘,历史上在此多次发生大战。即使到抗战时期,马岭关的险要也对日军形成极大威慑,为抵御日寇扫荡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岭关长城 位于邢台县宋家庄乡明水掌村西偏北1.5公里处的马岭上,北距鹤度岭长城8.5公里。西面位于山西省昔阳皋落乡圪瘩店村东南2.5公里处。
马岭关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临深涧,中为小型盆地,平坦处可容三、五百人,筑东、西二道城墙,各开一关门即东门和西门,南北峰巅各有烽火台,西坡有敌台,涧上有桥。《邢台县志》载:马岭关“旧设有东、西二门,敌楼、吊桥、官厅、营房、防守军兵,今废。”东西墙砌有券门,今仍存,城墙及垛口大部较好,西城墙长于东城墙。
东城墙顺山之陡坡边缘而筑,两端与数百米高的陡崖峭壁相接,唯盘绕于崖间的一条小路可以上下。东城墙略呈“S”形,长约800米,毛石砌边,白灰色缝,内填黄土、碎石。墙体底宽3米,残高一般不足1米,保存较好处高达2.5米,外墙亦可见垛口残迹。
西关门早年倾圮,现为一大豁口,原貌不辨,只剩下两边的城墙。西城墙有一条二十米宽的鬼谷沟,在谷的最窄处有一吊桥,桥对岸是数百米高的悬崖,有一小径从悬崖处盘绕而上。西城墙与东城墙的结构及保护情况相同。出西城门有条小河沟,跨过一小桥,在逶迤向西,便是山西的疙瘩店和铺上村。
东关门位于长城中段最低处,用规整的青色条石砌筑,现存高度为3.2米,宽4.5米,拱形券门洞高2.13米,平面为“凸”字形,外侧宽3米,内侧宽3.6米,进深3.2米,门洞内两拐角处有圆形凹槽,直径13厘米,当为门轴基槽,原关门已废失,现存关门为当代安装,券上刻有“八四年七月三日”字样。东门西侧15米有营堡一处,条石垒彻,坐北向南,面宽两间,8米,进深6米,墙厚0.7米。坡式顶,前檐稍高,后檐置瓦,以流雨水,屋内为券顶,高2.8米,东间为明间,西门向南开有窗口,高0.75米,宽0.67米。
东、西门里是一山顶小盆地,约有五千平方米。原有官厅营房等,可供一营兵驻扎。现在还可清楚地看到原来的宏伟规模和残垣断壁。
马岭关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现在的遗址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有关门、城墙、烽火台、栈道和大片营房遗址。主体城墙长约800米,呈S状横亘于牛群垴、白虎山两座山峰之间。墙体底部宽约三米,残高1到3米,在陡峭的山崖边,筑有高耸的峰火台。
东城墙顺山之陡坡边缘而筑,两端与悬崖相接,略呈"S"形,长约800米,毛石砌边,白灰色缝,内填黄土、碎石。墙体底宽3米,残高一般不足1米,保存较好处高达2.5米,外墙亦可见垛口残迹。西城墙与东城墙的结构及保护情况相同。西关门早年倾圮,现为一大豁口,原貌不辨。东关门与西关门相对,位于长城中段最低处,用规整的青色条石砌筑,现存高度为3.2米,宽4.5米,拱形券门洞高2.13米,平面为"凸"字形,外侧宽3米,内侧宽3.6米,进深3.2米,门洞内两拐角处有圆形凹槽,直径13厘米,当为门轴基槽,原关门已废失,现存关门为当代安装。东门西侧15米有营堡一处,条石垒彻,坐北向南,面宽两间,8米,进深6米,墙厚0.7米。坡式顶,前檐稍高,后檐置瓦,以流雨水,屋内为券顶,高2.8米,东间为明间,西门向南开有窗口,高0.75米,宽0.67米。
◎马岭关:位于河北邢台县宋家庄乡明水掌村西1.5公里处的马岭上,在鹤度关南8.5公里(直线距离)处,是山西通往冀南平原的一个重要关口,距邢台市58公里,是太行五大雄关之一。马岭关下辖鹤度岭等十几座关口。马岭关骡马古道,在商周时期已经形成,在公路没有修通之前,马岭关是邢台县通往山西昔阳的唯一道路,走出马岭关,就是昔阳县地界,骡马古道穿马岭关关城而过。马岭关修建于明嘉靖年间,关城有东门和西门。
马岭关长城建于明嘉靖年间,设在两山之间的谷口处,形成一个独立的关城,两侧是纵贯在谷口的石砌城墙和墩台,古驿道从关城中通过,东门和西门也就成了关城唯一的两个出口。整个关隘呈长方形,布局别致壮观。高大而壮丽的青石门楼,和雄伟庄严的带有垛口的青石围墙,象一条凶猛飞舞的青龙,沿着气势磅礴的崇山峻岭,向门的两翼翻腾而去,这条雄壮的建筑全长约五华里,形成了自西北至东南一道严密防线。站在高处,环顾周围,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东西墙砌有券门,今仍存,城墙及垛口大部较好,西城墙长于东城墙。
古代守备
《四镇三关志》中保存了一份皇帝任命大名兵备道的敕令即《敕大名兵备河南按察司副史姜继曾》,其中明确有言:"顺德府所属关隘北起马岭口锦绣堂等口南至黄背岩数道岩等口止,并顺广二府各九县,大名府所属十一州县,顺德守御百户所,俱听管理。每岁六月中旬暂驻顺德,侦探虏警缓急,悉心调度,会行各该将官相机战守,掣兵之日方许回原处驻扎"。姜继曾是在万历三年任大名兵备河南副史的。敕令表明,顺德府所属关隘皆在大名兵备副史管理范围之内,并且大名兵备每年还需在顺德府驻扎一段时间。
白虎山
马岭关的主峰是白虎山(又名不老青山),海拔1822米,为太行山最高峰之一。从马岭关到白虎山顶约有六、七华里,山下有一清泉,曰"明水"。立在山顶向下俯视,象一条白花蛇,时明时灭闪烁在丛林山间,给多娇的江山增加了一份神秘而绚丽的色彩。多少年来,一直用它的甘液滋润着这一带的山区。再放开视线,立即产生"一览众山小"之感,向东能鸟瞰龙门川、稻畦川和内邱大部。向西能远眺山西昔阳、和顺两县通往马岭关诸道。
一在西城墙北端正东40米的山坡上,实心高台式,坍塌严重,南北长6米,东西宽3米,残高仅2米,用不规则条石砌筑,白灰抹缝,内填黄土、碎石,夯实;由第一座敌台上坡东行40米即为第二座敌台,平面呈正方形,边长6.2米,残高1.5米,墩台的结构和建筑材料与第一座敌台一致,在墩台周围散落大量灰布瓦残片,据此可知,墩台上原有灰布瓦顶的建筑物,用于士兵遮风避雨。
烽火台
两座烽火台分别位于北面、南面山峰上,相距约1.5公里,北烽火台三面临悬崖,规整条石砌成,残高4.2米,底部东西宽4.3米,南北长5.3米,南侧面有台阶拾级而上,台阶宽1.4米,长8米;南烽火台坍塌严重,残高已不足1米。两座烽火台位于马岭关海拔最高处,登台了望,关门内外尽收眼底,发现敌情,迅速点燃烽火,及时传递情报。
烽火台
马岭关长城建有敌台(楼)、两座烽火台。敌台,一在西城墙北端正东40米的山坡上,实心高台式,坍塌严重,南北长6米,东西宽3米,残高仅2米,用不规则条石砌筑,白灰抹缝,内填黄土、碎石,夯实;由第一座敌台上坡东行40米即为第二座敌台,平面呈正方形,边长6.2米,残高1.5米,墩台的结构和建筑材料与第一座敌台一致,在墩台周围散落大量灰布瓦残片,据此可知,墩台上原有灰布瓦顶的建筑物,用于士兵遮风避雨,因此这座敌台可称为敌楼。敌台正西山坡下,即为沟涧石桥,桥西即为通向山西境内的盘山道,两台居高临下,处于监视了望的最佳位置。
沟涧石桥
烽火台正西山坡下,即为沟涧石桥,桥西即为通向山西境内的盘山道。这座单孔石拱桥为清代修建,在一块清代修桥碑上写道:"东连齐鲁,西接秦晋,别无他路可行人通往。"由此可见,马岭关有重要的地理交通位置。明朝时为吊桥,遇有紧急敌情,则拉起吊桥,增强了军事防御力量,马岭关"旧设有东、西二门,敌楼、吊桥、官厅、营房、防守军兵,今废。"沟涧之上现存单孔石拱桥为清代修建,在一块清代修桥碑上写道:"东连邢台马岭关长城。
相关诗歌
马岭关(元)金好问
西岭秋高大陆前,马岭寒影踏遍天。
群峰不断浮云色,绝排长流落日悬。
地险关门衔急峡,山奇削壁挂龙泉。
何人更遇青泥饭,有客空歌白石篇。
这是金人元好问讴歌邢台马岭关的一首壮美诗篇。
马岭鬼谷
《畿辅通志》卷四十一载:"马岭口,在顺德府西北一百六十里,居民千家,山势顺险,下有涧沟二十余丈,名曰鬼谷,相传为王诩藏修处,其南六十里为清风岭口,山势高耸,盛夏无暑气,二口皆有关墙,为明时戍守处,与黄榆关相犄角。
相传旷世奇人鬼谷子曾隐居在此,修道授徒。鬼谷子,名王禅,又名王诩,战国时人,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著有《鬼谷子》十四篇传世。叱咤风云扬名天下的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徐福等人,都是在这里向鬼谷子拜师学艺。
邢台长城五大雄关,最南从摩天岭峻极关开始,顺晋冀分水岭断裂带崖线,一路直线向北,经支锅岭关、黄榆岭关、马岭关、最北到达鹤度岭关,距离近百公里。
邢台长城五大雄关
1.峻极关
峻极关位于武安市长寿村正北,邢台县南就水正西,海拔1565米。是邢台境内最南端的一个关口。峻极关西连山西省左权县,南接邯郸武安市,东出河北省邢台县。因武安市曾属于河南省管辖,所以峻极关素有“三省要隘”之称。
峻极关立于摩天岭右肩,南北城墙接峭壁,居高临下,易守难攻,险峻之极,故名峻极关。史料记载:峻极关最早建于公元844年(唐会昌4年),城墙建于战国时期,现存为明代重修。
峻极关北面和东面临陡崖,西边紧靠摩天岭南边的玉皇顶庙下的直崖壁。
最高的尖顶是最高峰摩天岭,海拔1747米,山脚下的路和通往山顶的路是近年所修。作为一名热爱太行山的爬山爱好者,我第一次探索之旅就从这里开始:那是2007年的冬天,我们在一位从小在南就水放羊长大的伙伴带领下,从峻极关正东面的邢台县南就水村出发,兴致勃勃的向峻极关和摩天岭进发,那时候这里没有任何路,到山脚下只能踩着陡坡乱石向上硬爬,其中一位伙伴爬得腿抽筋了,我们给他揉了半天才好。因为艰难,所以当年这里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印象深刻。
这是峻极关东面,悬崖下峰峦叠嶂。
只有南面一条古道通向峻极关口,这条古道用红石砌成,因向上盘升,弯道很多,被称为“十八盘”,十八盘古道宽阔平坦,保存完好,是河北现存古道中保存最好的古道之一。
2.支锅岭关
支锅岭关位于邢台县浆水镇栗树坪村西北。建于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是邢台至太原最近的古驿道关口。关口门洞由青石拱券,券门上面的横石匾上阴刻“支锅形胜”四个楷体大字。
关门低矮狭窄,门洞深6米,顶部除了拱门上部外,其他部分已经坍塌。长城向东150米,底宽3米,顶宽2.5米,高3至5米,呈弧形延伸至悬崖。北面建13米,连接上悬崖绝壁后向南延伸而去。向南延伸的悬崖绝壁,视野之内看不到头。
当年守卫支锅岭长城的几所卫所房,如今顶部全部坍塌,基本轮廓尚在。从关口向下,一条古道盘旋而下,除这条古道外,其他地方都是悬崖峭壁。古道的下部峡谷雄奇秀丽,其中有三座高峰三足鼎立,好像要支起一口天锅一样,故岭上的长城关口被称为支锅岭关。
3.黄榆岭关
黄榆岭关位于邢台县冀家村乡营里村西南的黄榆岭上,始建于公元前317年的战国时期,属于赵国长城,比秦长城还早100年。黄榆岭关早在战国时期就是重兵把守的险关要隘。至明朝时又大规模重建。成为著名的雄险之关。黄榆林关地处两山中间的平缓地带,现在关门、营房、守关将士做饭用的石臼、烽火台、炮台等仍保存完好。向北经悬崖峭壁与马岭关相接。是过去河北邢台通往山西太原的咽喉要道。一条石头砌铺的古道从山下的营里村沿山谷蜿蜒而上,穿黄榆岭关口而过进入山西和顺县。
一奇峭壁飞泉,堪称世界之最,此泉为季节性瀑布。每到雨季,悬崖飞瀑,流水轰鸣,下跌百丈、流水轰鸣、气势恢宏,明代顺德府守备李攀龙来此巡司,看到此泉的滂薄气势,吟诗赞道
"群峰不断浮云色,绝壁长流落日悬,
地险关门御急峡,山奇峭壁挂飞泉"。
二奇建在悬崖上的姑子庙群,供奉的菩萨有求必应,十分灵验。惊险刺激的长空栈道,人称鬼见愁,十人见了九人怕。广阔无际的高原草地、松林使你恍如置身坝上草原。
三奇,广阳洞,此洞高有百丈。三面环山,雄伟关阔,可容200余户人家明。明代万年历间邢台县令朱诰亲笔为此洞提名。广阳洞前的珍珠瀑布更是一枝独秀,有清代李京题词为证:"百丈悬崖万岭围,半天瀑布雨霏霏,日光水影碧空落,疑是春山上下飞"。
四奇关口下方深入石中的张果老巨型脚印和驴蹄印旷世罕见,传说中黄鱼精的断身处大片的血迹还依稀可见。
李攀龙〔明代〕
黄榆高不极,临眺亦奇哉。河势中原坼,山形上党来。
白云横塞断,寒峡倚天开。摇落清秋色,多惭作赋才。
李攀龙〔明代〕
不尽寒云外,青峰落照多。秋阴生大卤,木叶下滹沱。
巨壑藏风雨,飞梁挂薜萝。重关三辅地,跃马意如何。
李攀龙〔明代〕
西岭秋高大陆前,马陵寒影踏遥天。群峰不断浮云色,绝嶂长留落日悬。
地险关门衔急峡,山奇削壁挂飞泉。何人更遇青泥饭,有客空歌白石篇。
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 其三
李攀龙〔明代〕
西来山色照邢襄,北走并州拥大荒。巨麓秋阴沙渺渺,石门寒气雨苍苍。
天边睥睨悬句注,树杪飞流挂浊漳。摇落故人堪极目,朔风千里白云翔。
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 其四
李攀龙〔明代〕
千峰郡閤望嵯峨,此日褰帷按塞过。落木悲风鸿雁下,白云秋色太行多。
山连大陆蟠三晋,水划中原散九河。回首蓟门高杀气,羽林诸将在横戈。
5.鹤度岭关
鹤度岭关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和山西省昔阳县交界处,是山西昔阳县通往河北邢台的要道。自古就是军事要地。鹤度岭关始建于北齐,现存遗址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为一座凹字形关城,保存比较完好。城长五十丈余,高两丈五尺。北、西、南三面城墙,东面向悬崖处无墙。
鹤度岭关因山峰高耸入云、陡峭险峻、只有仙鹤才能飞越而得名,北侧崖石上刻有“鹤度仙踪”和“万年天险”八个大字,以表达此关的险要。一条盘山古道从鹤度岭关向下,弯弯曲曲的通向云雾下的内丘县小岭底村。这是古代此处唯一能通向山下的道路。
鹤度岭,明长城马岭关所辖关隘。据史料记载:"鹤度岭口,在顺德府内邱县西百七七里,山顶最高,唯鹤可度,故名。其北二十五里为锦绣堂口,又北十里云凹口,皆接山西乐平县(即今昔阳县)界"。
鹤度岭口隘又名仙人台,在县西一百七十里。相传,一举子赴京赶考,到此峻岭无法翻越,正自无奈痛哭之时,飞来一仙鹤,驮举子飞越岭峰,后举子高榜得中,从此将该峰改称鹤度岭。《太平寰宇记》载:"鹊山西有龙腾溪、鹤度岭。"《方舆纪要》记:"岭最高,唯鹤可度,故名。"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曾为之赋诗喟叹:
"仙人台高鹤飞渡,锦绣堂倾去我路。人言马岭差可行,此似黄榆犹坦步。
石门木落风飓飓,仆夫衣单往南州。皋落东南三百里,鬓毛衷飒两年秋。"
鹤度岭历代作为军事要塞,是通往山西的重要关口,古县志称:"山峰巉峻,唯鹤可度。"《故关志》记:"月牙石城,长五十丈,厚二丈,高二丈五尺。城有楼,楼门勒文曰,鹤度仙迹,盖溪径崛崎,岩山巉耸,上千翠霞,下笼丹壑。"
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沿太行峻岭,依山造势,修筑长城,其北起怀来县,南至沙河县,内丘境内总长12.5千米,分设隘口两处,一鹤度岭(蒿都岭)口,二锦绣堂口(鹤度岭北)。这是一次大兴土木之举,尤其对鹤度岭口进行了大幅修整,并立《内丘县蒿都岭城记》碑,碑文中交代了修整的因由。
今存遗址即当时所建,北侧崖石上刻有"鹤度仙踪"和"万年天险"八个大字,实为表达坚固之意。明万历间内丘知县郝学诗为其赋诗:
"宋庄两□梦崴巍,险绝接天无鸟飞,
素羽乘风从此过,千年鹤鸟□□关。"
虽为一首残诗,但却能清晰看出所表达出的险固境地。鹤度岭口充当防御山西之敌东出太行之险关,明崇祯间主修《内丘县志》的邑人乔中和对此亦有评论.:"一夫当关,万夫莫敌,……自古有治人无治法。"到了清代,鹤度岭口仍作为军事要塞设置,照样肩负着交通要充的重责,直至清末废弃。今存遗址。
长城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激烈冲突、攻击和防守碰撞的产物,在对决中,中华民族儒雅和阳刚并存、坚守和进取交融,形成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伟大民族精神。
如今,长城的军事功能完全消退,美学功能与日俱增:欣赏美丽如画的祖国大好河山,追忆历史的浩瀚云烟,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是邢台五大雄关历史古迹存在的现实意义。
夫子岩,位于邢台县西南边缘,山西省左权县、和顺县和河北省邢台县的边界分水岭,又名夫子岭。东距邢台市区66.5公里。
明成化年间的《顺德府志》记载:"夫子岩,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其岩可避风雨,俗传孔子周流至此,故名。" 清康熙《邢台县志》记载:"不详命名所自,志谓夫子周流所至。" 民国《邢台县志》记载:"夫子岩,城西南一百七十里,岩下有孔子像,以分水处为邢西界,自岩以北为和顺县,以南为辽州。" 山体呈南北走向岭状,有南北二主峰,最高海拔1394米。两峰之间为关口,原设夫子岭关,为邢台县西山十一关口之一,是邢台县路罗至山西和顺县的通道。南峰西坡松木葱郁,北峰顶上有古庙一座,称作西天圣母庙,座北朝南,正庙三间,院内柳树一棵,还立着清乾隆、道光、光绪年间的石碑四座,均为重修庙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