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相拥,在期待中双向奔赴;
积蓄,重塑,在蜕变中见证成长。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抚过这个如画的校园,当田田的荷叶轻轻摇曳,送来成长书院新一天的问候时,各位小伙伴又开启了孜孜以求的学习模式。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left-top.7b931f1.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right-bottom.fbb2303.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right-top.ea6633f.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right-top.ea6633f.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left-top.7b931f1.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right-bottom.fbb2303.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right-top.ea6633f.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left-top.7b931f1.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right-bottom.fbb2303.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left-top.7b931f1.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right-bottom.fbb2303.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left-top.7b931f1.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right-bottom.fbb2303.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left-top.7b931f1.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right-bottom.fbb2303.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left-top.7b931f1.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right-bottom.fbb2303.png)
一路前行,一路成长
西高明德小学 韩敏英
昨天吴老师为“好课堂”画了五幅相,她告诉大家真正的好课堂应该是怎么样的,今天吴老师的现场课《分数的意义》再次诠释了“好课堂”的模样。
“接下来就让们欢迎敬爱的吴老师!”主持人话音刚落,吴老师就亲切地纠正说:“是欢迎吴老师和可爱的孩子们!”这就是始终把儿童放心上的吴老师数学教育的儿童观。吴老师的整节课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但却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孩子们乐于思考,喜于表达。相信通过这节课,每个孩子,每位老师心目中肯定烙下了何谓分数,分数到底表示什么。
吴老师强调在教学实践中要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即不仅要抓住核心概念,而且要将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建立起整体化、系统化、逻辑化的知识结构。《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正是如此,吴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循循善诱,启发孩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这个二分之一还表示什么?”“你们又找到了一个四分之一,还能找到四分之一吗”“推选一个最重要的,选谁?”“在变化中能找到不变的吗?”……就这样水到渠成地揭示分数的本质意义:不仅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倍数关系。
大家都说吴老师讲得真好,而吴老师却说,是孩子的精彩托起了老师的精彩。大先生的质朴感动感染着每一位老师,那就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以吴老师为榜样,以儿童为中心,上好一节节“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吧。
走进名师,不断成长
行知小学 陈萌
如果说昨天第一次走近吴老师,听她对于“数与运算的一致性”的解读,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那么今天,近距离观摩吴老师上课,再一次感受了她那温柔、清新的语言,感受了她非凡的教学魅力。
吴老师今天讲课的题目是《分数的意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分数了,那么这节课的目的是什么呢?和学生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这节课。分数首先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还表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倍数关系。当吴老师问到从“¼”这一系列分数中选出一个最重要的部分的时候,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便呈现出来了∶让学生认识到分数的计数单位。
40分钟的数学课,时间很短,但吴老师把这个短暂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虽然学生带着紧张与局促,但吴老师用自己的体态语言和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引导学生慢慢沉浸于数学的课堂,她用眼神,用手势,弯下腰去与学生交流。“好极了”、“你又知道啊”、“你的方法真的与众不同”,这些话语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鼓励与信任。
吴老师的课堂无处不体现着“儿童观”,“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表现得得淋漓尽致。当学生久久无法回答出“计数单位”时,吴老师以整数321为例,耐心引导学生从整数的计数单位联想到分数的计数单位,这不就是课标中所倡导的将未知转化成已知么。
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使我折服,让我亲身体会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这是她几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积淀的结果。走近名师,走进生命的课堂,我们的专业将源源不断的汲取力量,快速成长。
“贲”你而来
二实小 郭入梦
培训的第二天,近距离听到贲老师的展示课,一如既往的优秀。风趣幽默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因此我们的课堂总是充满了笑声,但是在笑声下我也感受到了贲老师思维的深度。
贲老师以聊天开始本次课堂,愉快的氛围让孩子们轻松了许多,与其他授课不同的是,贲老师先利用学习单让孩子们在交流合作中了解今天所学内容,再请同学来展示学习单,边说边讲,就把整节课串起来了。最后贲老师引导孩子们观察板书内容,会发现分母有几个0,就改写为几位小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进率是10——十进制。
回顾贲老师的课堂,我发现了他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真好!大点声说出你的想法!仔细看!赶紧给这位同学掌声鼓励!等等等等,孩子们都从刚开始的拘束到后面的思维活跃。可见贲老师引导能力超级强,最后贲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深度解读:小数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它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以及小数部分为什么是一个个读出来的?这些我备课时没有注意到的知识点在这节课都得到了解答。
贲老师说,生成——生于学生,成于教师,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生成,千万不要怕学生说错,利用这个生成更深化学生的学习。
听一堂好课,如听一首好曲,今天这两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深度了学习了数学知识,更了解到教师在课堂如何去引导学生学习。行路百里,“贲”你而来!
走进名师,促我成长
定鼎门小学 闫丛丽
今天是培训的第二天,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天。上午贲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一课,使我深刻的感受到什么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贲老师从课前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明白上课认真听讲,不但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讲,如果赞同就给以掌声,如有不同看法就举手发言,没听明白要请教。这实际上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贲老师课前让学生完成预习单,上课时先让同桌交流,然后抽号上台展示汇报,让学生通过对照,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在学生看着板书读的时候要求学生边读边看边想边比较,引导学生不但可以比分母,还可以比分子;不但可以横着比,还可以竖着比。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分数和小数的关系:一位小数表示十分十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四位小数表示万分之几……
贲老师说的好,课堂生成,生于学生,成于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多一些等待,要一个也不放过,一次也不放过。从贲老师的课堂中,我还明白了要多读书,要深挖教材,要认真研读课标,要深层次了解学生。
深耕下的魅力课堂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 孙瑜丹
今天上午,我们有幸近距离聚焦贲老师的课堂——《小数的意义》,贲老师幽默风趣,与学生亦师亦友,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充满魔力,真正体现了“学为中心”,使核心素养在课堂中悄悄落地生根。
贲老师善于抓住契机并质疑,把学生带到任务之中,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在他的课堂上很少有直接把知识“告诉”给学生的痕迹,他会给学生试误的机会,鼓励学生的个性想法,即使是学生说错了,也不会"权威”地进行评价,老师在课堂上能巧妙的提问,激起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能从学生精彩的回答中捕捉一些闪现的火花中,并且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及时调整策略和追问,引发深度思考,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因为错误的答案背后也隐藏着智慧,所以贲老师总会慢下来,用等待和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沉下心来对照,从混沌中苏醒,因此贲老师的课堂是流动的、充满生长力与思维碰撞的,这样的课堂形式,学生才能沉浸在一个真实的、细微的问题中,真实有效地交流,才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吸收转化能力,才是充满智慧又触及学生心灵的课堂。
关注学生是有效教学的根本,整节课印象很深的还有老师对学生的高度又全面的关注,这种高度的敏感和警觉需要学习。最后贲老师通过整数1巧妙地打通了小数与整数的联系,水到渠成地提炼出“十进制”的关系,引发了学生思考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特别符合新课标的数学教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教育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情怀,贲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细细品味,贲老师每个抛出的问题都有其背后的意义,每一句话、每个环节都充满了预设,这不仅源自他对教材地了解和对学情地把握,更是在教学一线深耕三十年的积淀,贲老师的专业的态度和专业视野让我由衷地钦佩,听课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带着导师给予的智慧和力量,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内化,努力做到知行合一,遇到更多精彩。
记得有位导师曾说过“成长是可以复制的”,让我们跟随一位位教育大咖,以“每天”为纸,“言行”作笔,“爱心”当墨,著就自己的“专业成长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