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旦公路段——小柴旦工区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棵树”感想(五)

创建于2023-07-18 阅读2718
追忆往昔    再树公路精神

  海西大柴旦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两大息息相关的共同塑造,昭示了怎样的公路人精神?铁锨洋镐毛驴车,肩挑筐抬;馍馍凉水沙土堆,风餐露宿……这些宝贵的精神密码在告诉每一个海西公路人,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而又将去向何方?

  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重要之年。在党的领导下,一代代海西公路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青春和汗水在海西大柴旦书写绘就了公路交通发展的壮美画卷。老一辈公路人是这段流金岁月的书写者、参与者、见证者,他们的经历独一无二、他们的回忆刻骨铭心、他们的故事感人肺腑,在万里戈壁开启了公路养护之路。

  忆往昔峥嵘岁月,青藏公路举世瞩目。1954年5月慕生忠将军带领一千多名工人和战士在昆仑山口打响了筑路青藏的第一枪。他们克服了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环境,仅仅历时七个月零四天,一镐一锹在“世界屋脊”上修筑出一条从格尔木到拉萨1200公里的现代公路,让天堑变通途。这条公路不但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运输生命线,更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两路”精神。无论是公路修筑艰难岁月,还是公路养护艰苦历程,修筑者和养护者都秉持“两路”精神,始终怀着坚定的意志和胜利的信念打赢了一场硬仗。

  薪火传承,前路有光。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人、一群人、几代人,养路为业,与路交融,绵延不绝。以“老道班”为起点,书写了一段平凡而又坚韧的故事。“道班”者,道通万里、荟萃精华,美美与共、家达四方。最早一批公路人养路为业,道班为家,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养路工的孩子,许多是在道班里长大,子承父业。一把铁锹、十字镐,一辆驴车、拖拉机……养护工一镐一锨、一步一步、从冬到秋……将泥沙路养护的平整通畅,老道班从道一代延续到了道三代,养路工也从路一代继承到了路三代。栉风沐雨,创业维艰。

      以路为业,以段为家,洁净的路面、畅行的交通、伫立的里程碑、笔直的示警柱、清晰的标志、可辨的标线……公路人仿佛一棵树,坚韧挺拔,伫立在公路上。他们早已与“一棵树”共承一脉,同根同源。路在脚下延伸,精神在路上传承,时间将前人定格于故事,将成果寄寓于新貌,公路人用曲线规划山河,用山河孕育精神。路,融进了他们的情,连着他们的心,牵着他们的魂……

       路是躺下的碑,碑是竖起的路。“一棵树”,不在于它的凌云之志,更在于它独特的生长方式。他们的顽强,拼搏、坚韧、扎根、奉献……彰显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品质,弘扬着不畏艰难、战天斗地的精神,呈现着公路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澎勃血脉。“一颗树”在荒漠中虽闪烁着微弱的光亮,但足以照亮后人前行的方向。

  前人无悔青春,今人继往开来。如今,我们需要,刻画精神交流的脉络,寻觅精神传承的基因,唱出新时代公路人生命的赞歌;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聚党建之引领,抓养护之主业,纾工作之难点,固安全之根基,牢牢把握公路“机遇”,继续担好公路“使命”,全面展现公路“魅力”。

撰文:庞梦媛

阅读 271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