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你同行不辍,让经验更有价值 ——记“千人万课”西湖峰会自主反思学习(二)

菊潭学校 王红先
创建于2023-07-18
阅读 280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盛夏时节,生机盎然。夏之美,在于炽热与勃发;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聆听着名师的讲座,7天来我们不断记录着,讨论着,思考着,采撷着……

(五)

 行而不辍  

追光不止

                                    王红先

       一袭长发随意地倾泻,圆圆的娃娃脸上,总是绽放浅浅的、极富感染力的笑,透着儿童的天真与好奇,接应了郭老师说的那句话她是从童话里飞出来的长辫子老师。长辫子老师的课堂十分有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幽默诙谐的语言及她本身的亲和力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近一个小时的课上下来,老师听的轻松愉悦,收获满满,她就像一位魔术师把课堂变成一堂魔法课,把教室变成一个动物园,把孩子变各种各样的动物,再让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把所有不可做到的变成可能。长辫子老师的课我明白了,创意作文可以从低年级开始,指导孩子们看绘本,学习写一句话,画一张图。再走出教室,观察身边的事物,在观察中激发学习兴趣。

        张学青老师语言清雅,声音悦耳,如潺潺清泉浸润学生心田。通过创设巧妙设计了四大学习任务群:寓言擂台大闯关、寓言成果大展示、寓言道理大课堂、寓言故事大联读,从“猜、讲、演、画”等不同维度,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表达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我也明白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将所学的寓言故事阅读策略进行迁移运用,继续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阅读寓言,爱上“整本书阅读”。  

        雪野老师说:“每个儿童都是诗人”。他的教学环节丝丝入扣、情感的波澜一波又一波,只有几张或一张幻灯片,或是不用幻灯片;没有音乐的渲染;没有预先准备的一大段一大段煽情的话语……但是,置身课堂:你一定会静静地走进去,不需要经受大起大落的精神荡涤;你一定会惊叹,孩子的思维与想象正在向四面八方扩张与蔓延;你一定会感慨,写诗亦可以教亦。雪野老师的课堂上,你会发现,他那么简单,看似轻描淡写地就解决了孩子们长期养成的习惯。当孩子们口述出一个想法时,他会对孩子们说:"你再说一遍,慢慢地说,注意停顿。"有时,他会示范着说,那感觉极有诗的韵致。此时,你会和听课的孩子一样,突然发现:咦,这句话就是诗嘛。雪野老师还会再添上一笔:"一首诗诞生了,诗需要慢慢地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你再说一遍,再来一遍,诗意渐浓矣。"就这样,让孩子们复现自己说的话使之出之于口,传之于耳,感之于心,反复咀嚼,反复体味,诗就开始在孩子的感觉中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这就是诗,原来写诗这般简单。

       高尔基说:"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儿童诗的内涵和感情要通过高度的想象来表现。在雪野老师的课堂上,你会发现孩子们固有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开始改变。"想别人所想不到的""想别人所不敢想的"是雪野经常提醒孩子们的话。置身其中,雪野老师教学中的一切技巧又近乎无技巧。教师的指导都基于每个都儿童都是诗人。换言之,一切的技巧都来源于教师对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来自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自于教师对生活中美的感知和积淀,才能信手拈来,恣意挥洒,此亦可称为无技巧,即技近乎道也。

(六)

搬他人石

攻自己玉

             封苗

       时光荏苒,草木安然,盛夏的风吹过耳畔。有幸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千课万人西湖峰会专题报告会。五天的学习下来,收获满满,获益良多,某种程度上讲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升华!其中,吴勇老师的《习作教学重构》让我感触颇深,使人如沐春风。

       我以前上的作文课就是先拟定题目,再确定大框架,由学生自由发挥完成写作任务,最后改改,讲讲就结束了。通过这次学习,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写作教学的这种模式。吴老师给作文设定了三个环节:备课常识,指导常识,讲评常识。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搜集素材,再让学生围绕着中心主题选取典型的事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不断围绕着主题填充材料,使文章越来越丰满。紧接着就是随堂评价,及时评价,写了评,评了再写,这种模式可以打造好的文章。报告中,吴勇老师对作文课人物描写的整合方面列举了三年级上册,一单元,题目《猜猜他是谁》,要求:用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体会写作乐趣,激发写作兴趣;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题目《我的“自画像”》,要求:从外貌,性格,特长和爱好等方面写出自己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题目《“漫画”老师》,要求:用独特的画风和夸张的情节,结合具体事例,将老师的某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写下来;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题目《有你,真好》,要求通过具体事情写出“有你,真好”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以往在讲《猜猜他是谁》的时候,我都是讲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关注小学整册书的习作课,吴勇老师将整册书做了深入了研究以后,看到的是整体的习作教学,有整体的认识,可以分层次的进行习作训练,这种方法值得学习。

       通过这次对习作课的学习,我决定今后的习作课要重学生习作前的引导和评价,加强学生对生活体验的敏感性,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注意故事的积累,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

(七)

赋能成长

笃行致远

                                        王妮

        通过五天的学习,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充分领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在这次培训活动中,各位专家都展现了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这对于在语文教学路上摸索的我来说,无疑是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借鉴作用。

       语文课堂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教法和理念也要与时俱进。2022年版新课标提出“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价值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标志着语文课程的转型。学习任务群引导了语文教学的改变,使语文学习成为真实情境中的深度学习。学习任务群对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两大目标:一是变革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是单篇语文要素知识点呈现,而是一个一个学习任务群。二是变革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由学生实践活动构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特别是肖绍国老师的《湘云醉卧》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精巧的设计,精妙的课堂语言,引导学生欣赏品味的同时,也体现着肖老师对文本独特的理解。案例设计中肖老师引用大量的诗句、典故,一层层地引导大家体会湘云醉卧。抓“青石”、“芍药”、扇子”、“蝴蝶”之文化意象,一次次引导我们体会湘云醉卧的醉心美态。通过充分的诵读,欣赏其中,德美兼收。肖老师不仅是教美文,更是教文化。用肖老师自己的话来说,他的课堂审美,是诗画语文的审美,让“诗”与 “画”交融,体会艺术之美。美在细节的欣赏,美在细节的感悟,美在细节的发现,美在细节的遇见。经典传承,诗性童年,这是需要一份“精致”的文化。让人不禁感叹:精致的文化,需要与课堂精致的遇见。

        “千课万人”是一场润泽的情感熏陶,是一次深邃的精神洗礼。名师的报告如同一粒种子,仅仅听和学是不够的,只有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探索,寻求改变,才能让这粒种子生根发芽。

(八)

求知若饥 

虚心若愚

               封潇

        千课万人语文学习心得一:  杭州之行,总觉得脑子里装得满满当当,却总理不出个条条框框,心里恍恍惚惚的,说体会,说收获,谈不上,只留下一些只字片语。下面就谈谈此次杭州听课之行的心得收获。

        每位老师在讲课时的侃侃而谈,我看见的是背后的“书山”。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听这些大家名人的课程,诗,是画,是享受,是视觉的盛宴,是听觉的盛宴,精彩极了!深厚的语言功底,那深情的演绎,深深的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也让我明白了惟有多读书才能带给孩子“一滴水。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获得的,培训时何老师通过单元统整和单篇教学案例,明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与真实生活相连;它包括像真实生活一样复杂的不明确问题;为了完成任务学生有机会将多学科领域联系起来;包含了在一段时间内学生追求的复杂目标。尤其是《自相矛盾》的案例呈现了学生有机会用不同资源、不同观点对问题进行界定。教学设计提供了课堂和现实生活中都必须要有的合作机会,为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在探究过程结束时允许出现不同的结果,包括过程和结果两方面评价,跳出文本教语文允许多元解释和结果。这种真实情景下的学习孩子的语文素养怎能不得到提升?

        听了名师们的报告,心中有了明灯,优秀教师的优秀之处在于他们的追求和坚持,探索和研究,方法和睿智!

  难忘一次次心得分享,难忘一回回心灵碰撞;铭记一句句智慧闪光,铭记一幕幕思维飞翔。纵观名师课堂,都着眼核心素养,聚焦任务学习,把握实践转向,走向教学创新。回首这七天的学习历程,再一次感受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转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理论支撑和课堂实操缺一不可,没有“躺赢”的可能,更没有“躺平”的捷径,而我们,也需要勇敢地去实践。梦,就此启航,而路,就在脚下,勇敢地出发吧!

阅读 280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