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日,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于北京开幕,习近平主席在对其的贺信中指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表达了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
那么何谓文明?文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可以被理解为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的文化现象。文明的形成和会展涉及到人类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价值观、法律等等。物质方面的进步称为物质文明,精神方面的进步称为精神文明,制度方面的进步称为制度文明,生态方面的进步称为生态文明。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之则形成了落后文化;而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何为互鉴?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不同文化交流借鉴,美美与共。文化交流互鉴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国家间经济上互利共赢,政治上增加共识。文明交流互鉴亦是如此!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是多彩的,是平等的,也是包容的,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于自身不同的历史、国情、习俗等影响因素,孕育着不同的文化、文明,这些文明有着各自独特魅力。所以各国应当尊重彼此的文明和发展道路,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发展百花齐放,而不是一支独放;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文明之园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的繁荣、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着,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回望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华文明有着“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等传入,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这些无一不说明秉承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开放包容的精神、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等打破文化交往、文明交往的壁垒并且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可以推动着自身文明的发展。
文明长河共同汇聚,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当所有代表团的雪花造型引导牌共同组合成一朵大雪花,“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主题跃然眼前,“一起向未来”的共同情感油然而生。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北京冬奥盛会用行动把“你”“我”汇聚成了“我们”,为世界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舞台,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所以应当坚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各种文明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正如“独木不成林”这句话,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应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绘就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