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学常长,常思常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近期,利用暑假时间,我又一次重温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自己所担任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有了更明晰的认识,收获颇丰。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以“文本”为载体,以“育人”为导向,立足于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直观。语文的教学不是照本宣科,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懂得将语文核心素养传递给学生们,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为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清楚地意识到,语文课堂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应该是给学生们传递方法、激活思维、调动情感,引导学生们向上、向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宙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小学语文教材文本中存在大量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在具体进行语文学习时,需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合理优化文学形象,同时还要强化自身语言表达,确保可以对其相关文化进行有效弘扬,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强化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绪。
《坐井观天》是一篇十分趣味的寓言。文章经过生动趣味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当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因此我们要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其身心与认知都是逐步、反复提升的过程,以螺旋发展为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立足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不断挖掘《课标》中的精髓,与时俱进,付诸于教学实践当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文化人,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供稿:杨蓉蓉
供图:杨蓉蓉
审核:郑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