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故事

高原的格桑
创建于2023-07-16
阅读 36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大禹治水

    “规矩”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山川河道测绘中,准绳、规矩原本是指具体的测量和绘图工具。古时常将准绳、规矩二者对举或连用,之后这两个词都被演绎为抽象的规则、法度。据《史记》记载,夏禹奉舜命治理水患,釆用“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量测仪工具准绳和规矩,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远近并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九洲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大禹治水成功后,用九州进贡的金属,铸造了九鼎,分别铭刻了九州图像,称为“舆图”,是中国最早的原始地图。


    陶母退鱼

    东晋名将陶侃,建兴元年(公元313年)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军事。

    其少年丧父,家境清贫,和母亲相依为命。年轻时,担任一个县管理河道及渔梁的小吏,有一年,鱼汛到来,陶侃指挥渔民连夜捕捞,捕获了很多鱼,因为鱼量多,他就让下属把这些鱼腌制起来,以备不时之需,陶侃的一个部下,见他平时生活非常清苦,便拿来一坛腌鱼给他吃,陶侃一尝,觉得非常美味,马上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就请人带了一坛腌鱼,给母亲送去。陶母收到腌鱼,随口问,捎东西的人,这坛腌鱼要花多少钱;捎东西的人说,这坛腌鱼不用花钱买,去下面作坊里面拿就是了;陶母听罢,脸色马上就变了,连忙将腌鱼坛口重新封好,叫捎东西的人把鱼带回去,并给儿子写了一封信。陶侃收到信,见母亲在信中言辞严厉地批评自己,你身为一个官员,竟敢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你这样做并不是孝顺我,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陶侃读罢母亲的来信,如醍醐灌顶,惊起一身冷汗,为自己的行为羞愧不已,从此以后他便把母亲的这封信当作警钟,严守母训,实施严格要求自己,最终成了一名道德高尚,受民拥护的名将。

    贪得无厌都是从占各种小便宜开始的,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事人往往自己对这种变化难以发现,即便是像陶侃这样品行高尚的人,也会不知不觉范类似的错误,好在他有一位贤良的母亲,将儿子占小便宜的贪婪之念掐灭在萌芽状态,并及时给了儿子警醒,最终为国家培养了一位栋梁之才。

    陶侃惜谷

    有一次外出巡视,他发现有人手里拿着一大捆还没有成熟的稻穗,便很严肃地问,你要用这稻穗干什么?那个人满不在乎地说:“行道所见,聊取之耳。”陶侃听后大怒,训斥道,你不种田,却随意损坏别人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稻穗。说罢,陶侃叫人把他狠狠地惩罚了一顿。

    老百姓闻之,纷纷称赞,“陶侃惜谷”的故事便流传开来。王敦之乱平息后,荆州大饥,百姓有的被饿死,多亏陶侃在秋熟收获之时买了很多粮食储存起来,待百姓遇到饥荒时,又减价卖出,用以救济灾民,此举颇得民心。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陶侃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的年代,起于微末,却志存高远,通过不懈的努力,才有了“飘摇风雨满神州,日下江河乱未休。戡定荆州非易事,论功应独让陶侯。”的千古佳话。

阅读 36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