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着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的目的,绣湖中学开展了“梦·享”职业体验实践活动。为了不让职业体验流于形式,也为了让孩子们深刻感受职业教育的风采与魅力,714班向阳小分队围绕主题开展了多次小队实践活动,走出校门,亲身实践,体验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精彩的职业体验之旅吧!
当前,我国有42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成为目前世界上拥有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历代非遗传承人不为人知的付出与努力。此次实践活动,向阳小队的同学们决定来一次非遗传承人的工作体验,也希望体验与交流的同时也能给传统文化带去一些年轻人的新潮流、新科技。
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集了相关资料,才发现仅仅是金华地区范围内非遗文化就有不少,于是大家在非遗传承人的选择上有了分歧。为了统一意见,向阳小队的成员们还没放暑假就已经利用周末时间开启前期调研活动,先后走访了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金华婺州窑博物馆。
在义乌非遗文化馆,大家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走进非遗,现代科技的力量让大家从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的了解义乌非遗文化。
跟着婺州窑的童心老师,同学们从婺州窑的历史开始,一步步学会欣赏非遗文化的美,也意识到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了解到童心老师的师傅陈新华大师工作室就在馆内,同学们一致决定一起走近这位千年婺州窑的守护者,来一场非遗传承人的职业体验。
陈新华,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岁接触陶瓷后,这条路他一走就是45年。为了恢复最早烧制于商周时期、鼎盛于唐宋的婺州窑,他凭借着一颗赤诚的匠人之心,最终恢复了婺州窑技艺。并且在传承传统婺州窑制瓷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改“跳刀”工艺为饰,化“堆塑”工艺为简,并在“釉下点褐彩”工艺中融入现代绘画手法,开创出纹饰丰富、手法多变、淳朴雅致的婺州窑瓷器新风格。
在来之前,大家都觉得婺州窑就是玩泥巴,和陈大师交流以后,才发现玩泥巴也是要花很多心思的。最开始有关婺州窑的文字记载不多,陈新华老师不停地跑古窑址,对收藏的古婺州窑瓷器的造型、釉料配方和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又先后拜了四名师傅,学习了雕塑、绘画、书法等技艺。2007年,陈大师的研究成果“传统婺州窑烧造技术”通过国家级专家认证,将沉寂了几百年的窑火重新点燃。目前陈新华非遗工作室整个团队已经有将近200人了。
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开始在各自的工位上体验比较简单的一道工序——制胚。别看老师们操作的很简单,一下子一个杯子就出来了,这些泥块在同学们手里就和泥鳅一样,一下子就溜着变形了。一个杯子还没弄好,已经坐的有些腰酸背痛。想着这些工匠们在工位上一坐就是一整天,大家才明白“玩泥巴”也是辛苦的。
装饰、素烧、上釉、烧成……接下去的每一个步骤都不简单,有点艺术品仅仅在上面刻图案就要一个月。最关键的步骤是烧制,需要放在窑里烧将近两天两夜,期间火是不间断的,需要一直有人看着。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胚放进去都能成功烧制,失败率还挺高的。
同学们制作的底胚完成等着晾干的过程中,大家又去参观了陈大师的个人工作室,里面有整合一面墙的婺州窑精品,还有很多的书法作品,都由陈大师出品。惊叹婺州窑的精美之后,大家对自己的成品就更为期待了。可惜成品需要等一窑满了再一起烧制,大家只能带着小小的遗憾先行离开。
期待了很久的成品终于出窑了,幸运的是没有什么大的瑕疵出现,烧制都算成功。同学们拿着自己的成品,觉得之前的辛苦还是小有成就感的。大家也相信作为非遗传承人看到非遗传统在不断的创新传承后,职业成就感是非常大的。
体验职业之魅,感受劳动之美,孩子们通过体验职业角色,认知社会,了解社会分工,体会工作的快乐,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综合素质,并在体验中培养自己的兴趣,规划人生理想。同时,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各项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