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讲解员——走进良渚博物院

柴舒涵
创建于2023-07-15
阅读 194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余杭区瓶窑镇第一小学五(3)中队

红领巾讲解员——柴舒涵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它是历史文化意涵浓厚的“圣地”。考古学研究证实,早在距今5300—4300年期间,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区域性早期国家——良渚文明。

        良渚遗址作为家门口的文化,今天我再一次走进良渚遗址,为大家讲一讲良渚文化的来龙去脉。

02:29

  良渚所处的环太湖流域,在七千多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五个相连的文化发展时期。

       这个通柜展示的是环太湖流域7000多年以来,交替出现的几个史前文化。早在良渚文化之前,已有两批远古先民生活在这里, 创造了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

      马家浜文化是太湖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7000-6000年。当时已开始种植水稻、饲养家畜,但采集和渔猎也占了很大比重。陶釜是马家浜先民使用的主要陶器,他们也能制作比较简单的玉器。

      之后崧泽文化取代马家浜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崧泽时期,人口增多,居住面积扩大,出现了由人工堆筑而成的祭坛和象征权力的玉钺。

      与马家浜时期相比,崧泽先民使用的陶器种类更加丰富,有的专门用于祭祀和随葬。除了佩戴装饰之外,玉器还作为礼器使用,雕琢工艺更加精细。

      到了良渚时期,环太湖流域的遗址数量达到了顶峰,说明当时人口大幅度增长,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聚落,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形成了一整套礼制用玉。良渚文化的陶器以鼎、豆、壶为核心,还有罐、尊、盘、鬶、缸等多种器类。这些陶器制作精良、形态规整,体现出很高的规范化程度。其中,刻画精美纹饰的黑陶器更是环太湖流域史前陶器发展的高峰。

      距今4300-4100年左右,进入钱山漾文化时期,农业发展衰弱,渔猎经济增加,遗址数量减少,文化的面貌发生了巨变,环太湖地区进入了史前文明的衰退期。

       距今4100-3800年左右的环太湖地区,广富林文化取代了钱山漾文化,外来文化的因素进一步增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与钱山漾时期相仿。

以玉明礼 饭稻羹鱼。

我们的先民在中华大地上

曾创造出灿烂的文化,

良渚便是其中一颗光耀古今的明星,

这颗星蕴含了上古先民的无限智慧,

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璀璨文明,

是上古先民留给我们最好的遗产和礼物。

阅读 194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