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景新吟情意重 清歌雅对匠心扬 ------熊才广先生诗集《晚景新吟》浅赏

创建于2023-07-15
阅读 223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几年前,因为对诗词歌赋的共同爱好,我才得识了熊才广先生。先生生于湖南汉寿,1961年毕业于湖南冶金学院中专部,在四处工作中他仍然坚持学习,兼修文字功力,在单位也算是喜爱玩文字的人。1995年他从麻阳铜矿退休下来,就把家安在了县城,享受天年。在大雅堂他又有机会相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于是他就成了麻阳老年诗词书画楹联协会和长河诗联的重要成员。多年来,先生满怀豪情,笔耕不辍,匠心独具,吟捻文字,取法音韵,承传国粹,以表达对时代的赞美,并传输独自的审美个性,创作了许多文质兼美的诗篇。去年他的诗词专集《晚景新吟》业已付梓。

       诗集多收录先生退休以来的作品,谓之晚;诗集以独到的眼光看待世物世事世情,谓之新。全集入选了294首诗词,19比对联。诗集分12个栏目---1.时代咏唱(16首):咏党政大事、历代英烈;2.诗歌寄韵(48首):为诗朋韵友的唱酬之作;3.家园写照(26首)抒写故园情思;4.山水情逸(25首):顾名思义,歌祖国山水风光之美,抒苗地风俗之趣;5.岁月如歌(41首):主要描绘家庭融融之乐;6.漫笔随吟(52首):重在对身边事物人情的感怀;7.词录十首(其实是13首):这是先生对词这一领域的尝试,也是近两年才出现的,先生一直很谦逊地说“对词学我一窍不通”,可是他偶作一阕,则臻于绝响,在这13首词里,涉及个人的往事、夫妻情义、同学朋友友谊、山水风光等;8.联海拾贝(19比):为名山、婚庆、协会、升学等题写的楹联;9.游记抒怀(49首):晚年与家人在旅游过程中的感受;10.方家赠玉(12人16首诗歌):这是先生收录12位诗友对本诗集出版的贺诗;11.雅情墨趣(先生9副,诗友12副):收录先生和诗友的墨迹;12.文化生活(24首):主要记载老年诗词书画楹联协会和长河诗联的文化活动。

                 

               

                 情至不能已  氤氲化作诗

        这是随园老人的至理名言,强调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因素,是诗歌创作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因为真情感人是诗的主要审美功能;诗歌创作必须做到有个性,即所谓“作诗,不可以无我”,“我”即诗人特有的秉性、气质和审美能力,强调“我”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诗人创作必须具备特殊才能,亦即要有“诗才”。细读《晚景新吟》漫卷诗篇荡漾着真情,激扬着个性,氤氲着诗才。下面我将仅就真情方面谈谈我个人的感受。

       怀化市前文联副主席傅元鑫先生多次与我说:熊老是快枪手,激情高,诗作快。傅先生的评价十分准确到位,熊先生就是这样的人激情高,燃点低,目睹景物便诗兴大发,倚马成草,文不加点。“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钟嵘语),先生没有放弃以表达个中激荡、真挚情感的机会,所以我们所有的文化活动先生往往率先高歌一曲。漫卷诗篇以一个“情”字贯穿始末。

        -----澎湃爱国情     诗篇开张便是“时代歌咏”,这是诗卷的序曲,风格雄浑,格调高阔。

      《咏国庆六十五周年》:母亲华诞六五春,苗寨河山披彩云。雾散天开多霁景,莺歌燕舞释丹心。神州大地千重秀,华夏丰年万象新。阔步同圆中国梦,繁华盛世寄豪吟。唯有如许的雄浑与高阔才为全卷诗篇定下了基调,有如《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一样,唯有“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样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才能容纳关张曹刘这样的一群绝代英豪,任由他们运筹帷幕,刀光剑影,如果只是“小桥流水”那么关张曹刘的生活空间将会感到逼仄,也将会受到压抑。

      《反腐倡廉》:厉行法治国平安,整顿党风把好关。勤政倡廉除腐败,弘扬正气惩贪官。清规戒律常遵守,言论行为须谨严。两袖清风尘不染,情操道德树人间。这是一位退休老人的呼吁和告诫,先生身虽已离岗但是那颗炽热的心还在关注国家大事、党风廉政,先生希望我们的人民公仆要“两袖清风”让“情操道德树人间”,我在赞美先生铿锵韵美的诗句之余,尤体味先生博大的情怀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曾记得清代一个名号苦瓜和尚的人说过: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先生借用前人的“笔墨”已经把触角伸到我们的时代敏感点,从而先生一个平民身份、高格风味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这样的老人能不让我们崇敬吗?

      《参观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硝烟烽火压神州,外患内忧寒士愁。民族存亡当己任,忠诚报国岂蒙羞。这是先生当年参观黄埔军校旧址时的感慨,我们都知道一部中国的革命史就某些方面来说其实就是黄埔同学活动史,在敌友忠奸公私家国恩仇诸方面都演绎出一篇篇感天动地的悲歌,但是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他们挺身而出告别父母抛别妻子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在硝烟弥漫中展示了中华儿男的血性气派,“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过去的一幕幕像“蒙太奇”一般在诗人的眼帘慢慢推出,而面对曾经燥热的校园,经过时间的洗礼归于如此的寂静,能不让本来多情的诗人发出深深的感叹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想当年大诗人杜甫拜武侯祠时不也是如此吗?诗人看到那照映阶除的碧草,仍自呈现怡性的春色,听到那身藏密叶的黄鹂,徒然啭弄着悦耳的佳音。院落如此荒凉,门庭如此阗寂。一种“感物怀人之意,即在言外”,碧草盈阶,黄莺隔叶,本来是极可赏心娱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周旋,抒情状态,便幡然改异。这里正是杜甫“一字为工”极“变化开阖”之致之处。比起诗人另篇《春望》中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尤为耐人吟味。当然,决定诗人所以如此使用“自”“空”二字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诗人当时的思想,我们仿佛看见一位当日失路诗人对于异代无时宰相的一种深沉的精神默契。先生此作不也是如此吗?

        -----温馨故乡情     一个饱含深情的诗人总是深深地眷恋着自己的故乡,把温馨多情、风光旖旎的故乡之美、故乡之情传输给读者是历代诗人的喜好和担当。怪不得艾青深情地感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因为先生怀揣着对故乡深沉的爱,在诗集里不乏吟咏故乡的诗篇。

       在一首《苗家傲》中很能彰显先生对苗家风味的角度摄取并体现先生的审美情趣:近看锦江,碧波闪光。远观翠岭,橘绿橙黄。傍山楼榭,鸟语花香。沃畴千顷,稻菽麦粱。丰年好景,五谷盈仓。人缔友善,意久绵长。书乡画地,誉享四方。敬贤尊寿,美德颂扬。民族振兴,同济沧桑。千家万户,天伦福康。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上法“诗经”,直逼魏晋,通偷宋唐。此诗角度广博,声色缤纷,内容丰富,音韵和谐。先生由近到远,从不同的角度摄取苗家最美的风物和人文,着以声色,立体地描绘了苗家的自然风貌和民族习俗,融经济文化美俗风光于一体。

        一首《鹧鸪天》道出了先生少年时节的精神家园:曾是乡村放牛郎,年少稚气带疏狂。求学十载寒窗苦,欲得前程赋锦章。堪回首,意彷徨,何时放眼赏春光。人生如水东流去,剩有诗书伴夕阳。“疏狂”少年骑在牛背上长大,朝迎旭日,晚送落霞,栉风沐雨,也许因为双亲的善导让这位少年对未来充满期待,于是不忘发愤学习,不畏寒窗苦,但求门第扬,一个胸有大志为报春晖的少年跃然纸上。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总有各自的一番向往,并在此向往中独自建筑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我看来任何一个人就某种意义上说故乡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纯自然的故乡,那就是生我养我的家乡,那里的山水风情储存了自己童年的美好记忆。二是少儿时或是青年时对自己未来的美好勾勒,这个简单的勾勒往往影响自己的一生,弥足珍贵。三是对家的依恋,对双亲的感激之心永存胸间,这也是一道故乡情,家是人生的第一学校,双亲是自己的启蒙老师。今年的母亲节刚过,父亲节又即将来临,当我们在享受生命快乐的时下,感恩双亲是我们身为人子的义务和良知。

     《游子吟》中这样唱道:辗转麻阳三十春,离愁日夜寄归心。孩时惯饮沅江水,无改乡音怜旧亲。从时间上来推算这首诗作于上世纪90年代,在他的退休前后,来麻阳工作已经三十个年头了,在麻阳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妻贤子孝,儿孙满堂,可是还是依旧怀恋曾经的老家,我总认为人越老越是眷念曾经的过往,恋旧也许是国人的通例,因为先生说已经习惯了沅江的生活习惯,在那里有我的童年朋友,有我的亲友,你看看我还是依旧乡音不改呀,理由简单,但画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悠远,绵长,久久不绝。丝丝缕缕的故乡情缠绕在作者的脑海不能抹去。读这首诗的时候很容易让人想到贺知章回家的心境。

        -----美丽山水情     年老退休之后与家人时常外游,饱览祖国的山水风光,下广州,上长城,走天涯,泛长江,热情洋溢,佳山美水,尽在笔端。

      《游白帝城怀古》这样写道:江水滔滔入海流,惊涛拍岸记春秋。三军对垒争雄事,成败兴亡史迹留。揽胜怀古是中国诗人旧有的习惯,先生也不例外。一二句极力壮写滔滔长江,滚滚东流,万川皆入海,这是自然法则,也是历史的发展趋势,江流依在,而曾经在这江流间活动的风流人物随流水已经一去不可返回,唯有这江水还能告所我们曾经的故事,是什么故事呢?三四句就回答了人们的发问,也回应了诗歌的主题,当年三国争雄是何等的波澜壮阔,惊心动魄,谁成谁败对于我们后人来说“都付笑谈中”。先生以史家的眼光刻画了三国英雄群体,似一座浮雕跃入读者的眼帘。让我们不能不感慨江山多娇英雄为之折腰的悲壮。

       与家人畅游三亚,在海滨浴场留影,善感的先生是这样的感慨:琼海天涯椰果青,初来此地看潮生。清波摇影迷人眼,乐在心头满是情。海风椰韵是海南的独有风味,先生善于捕捉当地最有代表性的风味入笔,如果说季节,在祖国的最南端是没有什么明显特点,一二句说的是地点与原因,生在大山里的人没有看过大海的巨浪,我第一次来就是专为此来的。三四句是转合很到位,平静的描绘富有诗意的海潮,然后是升华为情感,海潮的进退缓急都是蕴含人间所有的情愫,那所有的情愫到底是是什么,诗人不明说,也不必说,从第三句的描绘中便可窥见一斑。先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语),那方天地好似为他而存在。

       -----忠信朋友情     与朋友唱和是本诗卷的重要内容,在这些唱和中平添了朋友的忠信,有朋便是乐,孔老先生就把朋友的到来看成是人生的一大乐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人说要想了解一个人首先了解他与什么人交往,看他所交的朋友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先生所交往的朋友都多是“志同道合”的雅士。

      

      《贺滕明瑞同志七十八寿》:情寄五湖四海,诗书中外流芳。德高永葆晚节,艺厚频添寿康。先生热情赞扬了明瑞老先生情操、诗书、品德,又表达了对七十八岁老人的祝愿,更蕴含了作者对寿星的崇敬之心,文字简朴,感情笃真。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可是一首六言诗呀,六言诗我们接触很少,可是先生就是敢做大胆尝试,毛主席一生中唯一的一首六言诗,那是在1935年10月21日,毛主席得知彭大将军在战斗中歼敌一个团,击溃三个团,俘敌700人,缴获优良战马近千匹,顿时,欣喜若狂,提起手中的笔写完送给他的。“山高路远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是不是因为欣喜若狂,五言不达意,七言又多余?

       在我们协会里亦师亦友虚心好学的情怀是一种常态。先生曾与丘道信老师同游文名山醉月亭:先生雅质领诗坛,彼此真心结旧缘。感谢师兄多赐教,高吟晚景共天年。首先称赞丘老师的儒雅气质,凭着一片真心虚心请教,并期望携手高吟晚年的美好时光,以共享天年。先生的豁达与真诚,先生的质朴与期盼,这都表现了对朋友的真挚与信任。

       交友以品为先,人品决定诗品,所以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曾说“诗品出于人品”,又说“论词莫先于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过先生个性的言辞和风格完全可以体味他在诗词中所表达出的那种品格和风貌。在我们协会的活动中先生的诸多贺词,在私人的交往中先生诸多的唱酬,无不在宣称一种时代的精神和人与人间的深情厚谊。“萍水深情不意中,今朝幸会酒香浓。粗茶谈饭君莫笑,寄望明春再重逢。”这是《为广州客人肖书记马女士饯行》时即席之作。在人海茫茫中他们算是萍水相逢,可是就是一种缘分才得以相识,君家来麻阳做客,只能以农家风味的家宴招待,家宴胜过国宴,这种情感主客是知道的,主客并不在乎家宴上的美味而在乎宴席上的情感交流,在乎彼此的默契和牵挂,诗作结尾处给人以莫大的安慰,意在多多来往,这不像古时的离别诗的缠绵与感伤。

       -----和睦家庭情     家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注解,在我看来,家是一束温暖的阳光,可以融化心上的冰雪寒霜;家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夜行人晚归的路程;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可以遮挡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风风雨雨;家是一潭清澈的溪水,能够洗涤繁杂的世事,回归安静的心灵;家是一阵清风,可以拂去烦恼和忧伤;家更是那一缕情丝,穿透着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家是宁静的,家是温暖的,家是甜蜜的,家也是安定的。人在家庭中总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不同角色中总是释放着不同的情怀。先生在家既是丈夫对妻子相敬如宾,又是父亲对子女舐犊情深,还是爷爷外公对孙辈含饴弄孙。全卷诗篇弥漫着浓浓的家的情味。

        2010年游三亚,在鹿回头公园“海枯不烂石”留影并题照:海枯石不烂,椰岛续佳缘。今世圆一梦,相濡共百年。无论在天涯海角,还是在“海枯不石烂”的证物面前,也都坚信由爱情到亲情的那种内心的嬗变,并由此升华出的那份感激和欣慰。先生相信冥冥之中的那份缘,千年修得同船渡,万年修得共枕眠,今生今世能与自己的另一半共筑爱巢,那是前生的修为。先生不惜文辞,浓笔重彩,表达对妻子的感激和爱恋,在《夫妻道情》(其一)写道:人生几十复秋春,倍感真情惜寸阴。夫唱妇随同苦乐,举案齐眉不分心。先生沿用东汉梁孟的故事诠释了自己的爱情观和家庭观,甘苦与共,举案齐眉,忠贞不渝,才是大丈夫好丈夫。在两人的世界里相处,往往在不觉中有所变化,所以人们会很自觉回忆初恋时的美好,究其原因大凡在婚前彼此都还有一段距离,距离产生美,说话做事很讲究分寸,彼此的美好其实就在这距离和分寸上;婚后两人呆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彼此的言辞不在讲究,彼此的修养也就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减少,则会出现审美疲劳。而先生则选取梁孟的故事旨在告诉人们,举案齐眉不仅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在人群中举止言辞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一种修养的体现,竭斯底里的直白会使很多人人不能接受。

       在诗卷中涉及父亲为儿女祝寿的篇章,长辈为儿女祝寿在我们当地是少见的。《题次子五十初度》(其二):淡看钱财与奢华,温馨和睦暖全家。一双儿女添欢笑,四季长开幸福花。这既是祝寿,也是庭训。再看看写给女儿的诗篇,《温馨》:爱女心中一朵花,温文孝敬众人夸。苦心教子收甘果,和睦经营幸福家。在父亲的眼里女儿是最美的,有如美丽的花朵,但是女儿终究是要为人之妻的,离开娘家以后,老父亲只要求女儿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孝敬公婆,二是经营家庭,三是相夫教子,这也是天下所有的父亲对女儿忠告。掩卷而思,我们将看到先生对家教家风的重视,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含饴弄孙,是一个慈爱老人的情感,孙辈们每有进步先生将热情赞扬鞭策,同时也透露了孙辈们的调皮可爱,你看看《小绵羊爱孙熊一铭》是这样写的:幼小天真话语甜,知情懂事爱人前。用心学习功课好,唯有三餐有点烦。爱孙可爱:天真,嘴甜,懂事,功课好,就是有个毛病,喜欢挑食。文笔可爱,孩子可爱,老人可爱,感情可爱,散发出一颗童心,也蕴含着一种幸福。《大孙女晶晶赴美求学》(其二):幼小生来爱习文,人生路上谱青春。天生聪慧人人爱,锦绣前程岁岁新。把一个聪慧烂漫美丽的少女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因为家庭的教养,个人的禀赋,一路青春一路歌,作为爷爷只寄希望孙女鹏程万里扶摇直上,创造并享受美好的生活。

      

                     

                  

               云霞雕色妙  草木贲华奇

       我在这里是化用刘勰《文心雕龙》的句子,是想对先生的诗歌艺术作浅要的研读。原句是这样的,“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意在表明作诗作文法道自然,我所强调的是要想达到自然就得依托一定的艺术方法,才使得所咏之物、所观之景、所感之情雕饰成“自然”的风貌。在这里我略举几例:

       善作夸张  巧用比喻     夸张和比喻是诗家惯用的艺术手法。夸张是为了达到强调或滑稽效果,而有意识地使用言过其实的词语,夸张并不等于有失真实或不要事实,而是通过夸张把事物的本质更好地体现出来。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而二法在诗词创作中往往连为一体难解难分。李白就是夸张的高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之深,读者也可想而知了。诗人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喻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

       再看看先生的诗作《梵净山登金顶》:一峰独压数重山,昂首离天三尺三。峭壁如刀鸟飞绝,登临欲驾白云还。离天三尺三的高峰,如刀斧削成的峭壁,鸟儿无法飞越的山峰,耸入白云端的山颠,都言山峰之高,峭壁之险,在有限的文字里欲把山峰峭壁的高与险描绘出,采用比喻和夸张是最好的方法。

       另一篇《人生百味》是这样写的:自古遐龄岁月催,眼花犹喜看春晖。东风最解诗人意,摇落杨花作雪飞。可以说这是先生最出色的诗篇,最后两句让人玩味无穷。除去很明显的拟人外,就是深刻的比喻和超前的夸张。东风最了解诗人的意愿,此句平朴但是活脱有致,灵秀含情,最后一句典雅深邃,为什么要摇落杨花,为什么把春天的白杨花絮当成冬天的雪花飘舞,因为诗作者感悟是人生百味,春去冬来这是自然的法则,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违背时令把春留住,而杨花是春的美丽,但是雪花也是另一个时令的美丽,春兰秋菊,夏荷冬梅,不同时令有不同时令的美丽,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在无奈中隐含欣慰,在无情中隐含多情。这就是先生的豁达,这就是先生对生命的诠释。

       粗线勾勒  点面结合     粗线条的描写给人一种朦胧的轮廓,也是一种美,往往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从而引发人的思考。《夜宿桃花溪客栈》:红桃含宿雨,花露带轻烟。喜乐知多少,莺啼客正眠。以红桃代春时,以宿雨代夜晚,花露轻烟代境况,在这红桃宿雨之夜,在这花露轻烟之时,含有几多喜怒哀乐,别管那么多,我还是好好睡一觉,作者雍然无欲、清心平静的心态跃然纸上。再看看《咏趣》:澄阳山外照,丝柳水边摇。浪急情无限,归来月已高。文字无奇而意无穷,抓住月亮升高这一个点,活画了一个老顽童的形象,以充分印证了题中的一个“趣”字,因为“趣”让先生玩得忘了时间,在诗中没有提及人,但读者一定不会忘记这个顽皮可爱的人,读此诗不能不想到苦吟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只在深山中,云深不知处”,白描无华,浓淡相宜,超凡绝俗,堪比松云。而先生也化无为有,以点带面,充分展现了先生高超的表达艺术。

       善化用典  动静相衬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恰当的用典也是先生常用的艺术方法。化用,也称作“借用”、“套用”,所谓“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化用,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写作者似信手拈来,却深思熟虑。这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现在这方面尤为有趣,《咏梅》(其一):千红万紫欲追寻,历雪经霜挺墨林。引领风骚餐冻雨,留得清气满乾坤。我们一眼看穿这里就有元代王冕的痕迹,“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可是先生的化用并不是僵硬的硬套而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更新。

       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诗词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隐、苏东坡为甚。有人说李商隐“好积故实”,如《喜雪诗》,一篇中用了18个典故。事实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诗而来的,诗与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国也不例外,就是反对用典的人,其诗作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用起典故来。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典故的凝缩委婉和诗歌的简练生动有关。在《夫妻道情》(其二)中写道:夫妇高年重晚情,夕阳开笑步兰亭。路途坎坷谈何易,以沫相濡结伴行。诗中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原指泉水干了,为了保住生命,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现常用于比拟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患难不弃,互相依赖、互相扶持,多用于形容中年一代与老年一代的亲情、老年一代夫妻之间的爱情,也可用于比喻绝对的坦诚相待,或是极单纯的互相依存。青壮年和青年用这个词语显得有些造作、虚辞、不实。如今这个成语已经被广泛地运用,而在叙述爱情时和一些非正式的新闻信息时多有滥用,相濡以沫在撇去庄子的个人观点之后,借喻到人的身上来比拟人的感情。需要在同处困境或者同处一个并不太好的境遇的背景之下使用,并且不可专用于赞扬爱情的忠贞与不可相弃,那样是就扭曲了原本的意思。在信息具有高度可伪性的时代,学会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先人的名言妙语,是对先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尊敬和传承。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先生的《春宵》则是典型的动静相衬的典范:横看群山峰自高,悠悠锦水息波涛。月下春宵宜入梦,谁家倩女弄笙箫。群峰无声,江水息波,夜阑人静,一曲笙箫打破了夜的寂静,就是这种声响起到了艺术效果。如王籍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碧野先生《天山景物记》所写“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面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这都是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

       熊才广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苦吟诗人,在思想情感上传播正能量,在创作艺术上竭力修为,日臻完美。论激情,“每逢高会酡颜上,随口敢夸诗一篇”(滕明瑞评语),论真情,“才广年高更胜惜,智多情笃慨而慷”(张志坤评语),论品性,“品高恰比枝头鹤,心静不输池上莲”(满一玮评语),论诗作,“灿烂珠玑知才广,清词堪醉云眸”(潘志荣评语),论艺术,“语蕴哲言明大义,笔描山水愧行家”(郑芳全评语)。还是用熊先生自己的语言作为结束语“书苑和声歌盛世,文坛笑语诵华章”,这就是一个真实的熊老,这就是一个艺术的熊老。

阅读 223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