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3日下午,何斌老师给培训教师们带来了主题为《突破思维的墙——设计思维的理解与体验》的精彩讲座。
何斌,深圳市光明区教科院科室主任,小学科学教研员。
首先,何教授向老师们详细介绍了设计性思维的概念。接着,通过“在额头画Q给老师看”的小活动让老师们深刻体会到了“同理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随后,他又引导学员分别从面馆老板和顾客角度发起头脑风暴——面馆老板应该做一碗什么样的牛肉面。在此项活动中,何教授给予了充裕的时间,鼓励老师们各抒己见,并多次提醒“每个人的观点都值得被尊重”。
接着,不少小组在展示环节中畅所欲言,分享了本组的奇思妙想。从发言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许多老师都能做到换位思考,“同理心”正在老师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待完成了构思、讨论、展示等环节后,不少老师都感觉到了头脑风暴带来的好处,亦对“思考问题时的角度选择”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在此契机下,何教授深入浅出地为老师们介绍了“设计思维”的概念。此外,何教授还向老师们详细介绍了设计思维6步论,即需求理解、问题定义、思维发散、原型设计、模型迭代、成果发布。
为了能让老师们更扎实地掌握新知,何教授引导老师们通过“校园景观水池改造活动”深刻理解和体会了设计思维的魅力。展示环节中,有不少金点子让人眼前一亮。以下为各组构思图:
各个小组有序地展示了本组的设计后,老师们产生了许多反思。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第七组的白洪县老师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了小结。
平阳县昆阳镇第二中学 白洪县老师
培训心得
突破思维的墙——设计思维的理解和体会,何斌老师通过工作坊的方式让我们学员学习在体验和理解中真实发生,1.设计初体验:在你的额头上画Q——让我们体会移情(同理心)的重要性,2.小区牛肉馆的设计活动:分别从面馆老板和顾客进行第一次的头脑风暴,让设计思维在不经意之间发生,同时也让移情有了一次输出。3.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出设计思维的历史:设计思维概念提出(1959)设计思维课程(1969)I D E O(1991)、后英国的双站模型、美国斯坦福设计思维5步法、现在设计思维6步论(需求理解、问题定义、思维发散、原型设计、模型迭代、成果发布),并且分享了海盗船的核磁共振仪和体恤衫的协会同创新设计两个案例,A E I O U客户需求、用户移情图、635法、结构化反馈模型(P D Q)等工具支持学校景观水池改造项目设计思维各个环节的顺利流畅进行。寻找痛点、确立目标,痛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让设计思维成为强操作性、提升创造力、创新力以及指向实际问题解决的方法论。让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成为思考问题的核心点,突破思维的墙,让我们教育人生路通达不可阻挡!(昆阳二中 白洪县)
何老师带领我们在课堂上沉浸式体验了项目化学习,受益匪浅。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昆阳二中 陈英武)
何斌老师的讲座《突破思维的墙》提供了很多的实际操作项目,可以让我们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得出一个又一个的金点子。同时,这次讲座活动让我了解了什么是设计思维,今后面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设计思维,进而解决问题。(鳌江四中 应新汤)
在教育内卷的今天,老师和学生都精疲力尽,我们常常在想怎么才能突破困境?而要跳出这个困境,突破口在于能不能找到有别于其他人的成长路线。
听完深圳市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何斌教授讲座《突破思维的墙》之后,我们收获满满。何教授首先介绍什么是设计性思维,指出创新思维要可复制,并非天才的直觉和顿悟。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创造性思维呢?何教授创设了不同的情境游戏,深入浅出地引导我们在态度上要带着同理心去感受别人的想法;在行动上要大胆运用不同的方案尝试解决问题,并以此引导我们在教育理念上要学会挖掘孩子的潜力。如果孩子们在生活中也被鼓励去尝试各种大胆的想法,那么可能就会收获远超预期的惊喜,也让他们的成长变得更加多维。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我们更应该带着同理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让学生主动寻找到达知识彼岸的途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发展。(鳌江四中 徐碧月)
开头,何老师说:如何突破固定思维?这个问题纠缠我很久,很期待该课程。沉重的话题,以轻快的小游戏“给我看在你额头上画Q”,要考虑不同角度,联想到前几节课中“同理心”,有所悟要考虑不同思维角度。在一个愉快有趣设计一碗牛肉面的游戏,切换不同身身份,无论什么身份要合理地解决问题,都要站在不同角度。实践操作解决现实的问题,体验到“设计思维”是项目化学习必备思维。学习到“设计思维”是有迹可,了解设计思维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用方法、基本步骤。后续还有各种实操性游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进行游戏,知道整个活动如何开展。以始为终的教学,揭开我对设计思维的迷雾。(鳌江四中 林碧)
设计思维是一种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方法,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以人为本是设计思维的重要原则。这种思维的具备能使普通人也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它要求我们在定义问题的时候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利用同理心和工具进行需求理解,考虑他们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做,所思所感。(鳌江四中 金思思)
何斌老师在课堂中呈现的几项活动均源自于真实的生活,因此能在短时间内引起组员们的热烈探讨。在讨论过程中,我再此感受到了“同理心”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此外,何老师介绍的“AEIOU观察记录表格”以及“635法”都令我印象深刻,因为借助这些工具,可以使天马行空的想法有效落地,拥有实现的可能性。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也将尝试带领学生使用PDQ三要素对一些活动进行评价,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争取与学生共同进步。(郑楼中心学校 邱董格)
供稿来自第七学习小组:邱董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