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故里-山东平阴洪范池镇之大齐公主孟姜女侠义传奇(1)

品农山东:品农鲁贡~舜德山东
创建于2023-07-14
阅读 24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据明万历年间《兖州府志》、康熙年间《东阿县志》载:“孟姜女坟,在城东南(今平阴县东阿镇,明清老东阿县县城)十二里孟册川中,相传为杞梁妻,其南有姜女池。”笔者多次到实地考察,确有姜女坟遗址,位于今洪范池镇纸坊村西500米,西临浪溪河(古称若水、狼水),东距明朝于阁老林250米,遗址南北长70米,东西宽35米,为椎积状圆台地,文化层深达8米,属大汶口文化,相传为孟姜女之墓,在姜女坟南洪范池公园内有孟姜女祠,为明代万历年间东阁大学士、三代帝王师、今平阴县东阿镇人于慎行(1545—1607年)修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嘉庆十五年(1810年)先后予以重修。在姜女阁,现有被毁残碑一块,上有明朝时山西、陕西、河北、安徽、河南、江苏等省捐资捐物的人员的家乡和名单,其中不少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前墙上的108块石料上面镌刻着捐献石料者的家乡,如:滑县、长治、汤阴、东阿、平阴、徽州等。姜女阁的建筑构件上有一方石刻,上书“朝城县康世强、李润江、张召娥、谢玉英”等人的名字。另有一块镌有:“滑县一慕、何戊清、王友实、齐枝、齐元汤、刘凤彩、何朝俊、何永高、何展、齐英、万丁、郎霞、文远、王天赐、丁桂”等人的名字。另有一块石料,单独镌刻“刘田”(于阁老外祖父)一人。这足以说明,孟姜女故里是平阴县洪范池人,得到了晚明时期全社会的认同。庙前有姜女池,相传为孟姜女洗浴处,孟姜女坟东南有大滥山,山上有姜女洞,传为孟姜女避难习武之地,山下有扈峪万家庄,从商周至今都有万氏居住,传为孟姜女丈夫万喜粮祖居,孟姜女坟南1公里有周河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相传为齐国西境谷城邑遗址,城西北6公里为城小谷邑遗址,为齐国相父管仲食邑封地。


      说孟姜女,最早起源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齐侯(庄公)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明日,先遇莒子蒲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优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意思是齐庄公四年,公元前550年秋,齐庄公姜光伐卫、晋,一度夺取了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公元前549年,齐庄公从朝歌回师,没有返回齐都临淄,便突袭莒国(今山东莒县)。在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华周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后来齐、莒两国讲和罢战,齐人载杞梁尸首回临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将士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据《山东通志》载:“杞梁墓在临淄县东三里,齐庄公袭莒杞梁死焉,其妻迎柩而哭,事见《檀弓》”。1921年《临淄县志》载:“杞梁墓,在县东三里郎家庄东,高仅数尺”。现杞梁墓,在临淄区齐都镇郎家村东约600米处,其封土于1967年因整地夷平,现遗址尚存,因在村东,村民都叫“东冢子”。应该说,这段故事明文记载在《左传》中,是真人实事。虽无后来“哭夫”、“城崩”、“投水”等情节,主要是表现杞梁妻大义凛然的刚烈性格,但其反对战争、热爱丈夫、热爱和平的主体框架已隐隐显现。“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里曾子的话。曾子说 “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哭”。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与杞梁并肩作战重伤后死)、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后来的《韩诗外传》也引淳于髡的话说:“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这样,就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善哭”,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突出了其哭的凄怨感人。从《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中我们可以看出,杞梁妻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了哭的典型。“崩城”情节的增加,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篇》:“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阨。”这里说杞梁妻哭得城都为之“崩”、“阨”了。在《列女传》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节:“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到西汉时,杞梁妻的故事初具规模,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记的范围,演变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如果说从春秋到西晋,杞梁妻的故事还是在史记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的话,那么,到了唐代,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已完全摆脱了原型。唐朝人把故事发生的时间推后了三百多年,又用移花接木的手法,由齐国临淄城移植到了秦始皇时代的秦长城;由杞梁、勇士、战死演化成了杞良、役夫、打死;杞梁妻也变成了有姓有名的孟仲姿。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类书《琱玉集》引《同贤记》材料所记,大意为:“杞良,在秦始皇时筑长城,逃走,入孟超后园。超女仲姿浴于池中,见杞良惊而唤之,答说:“我叫杞良,燕国人,服役筑长城,因不堪其苦而逃此。”仲姿说:“女人之体,不可视,君视我体,即为君妻。”告其父母,遂结为夫妻。杞良后而被追埔、打死,筑入城墙。仲姿寻夫,哭倒长城而认夫尸。”唐末诗僧贯休所作乐府,仍以杞梁妻为题名,诗中写道:“秦之无道分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而在唐写本《文选集注》残卷中,故事虽与《同贤记》所载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女主人公则成了孟姿,更靠近了“孟姜女”。更有甚者,如唐李白诗《东海有勇妇篇》写道:“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金石忽暂开,都由激深情。”这里通过诗人的想象,杞梁的梁成了梁山,说杞妻不但哭倒了城,而且哭崩了山,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了。孟姜的名字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最早是唐末宋初敦煌石室卷子的《捣练子》一词中。“孟姜女”一词的产生,据民俗专家钟敬文先生推断,可能是由于当时作词的民俗诗人,因为迁就词调的三字句(孟姜女—杞梁妻,音韵相近),而把‘女’字硬加在‘孟姜’名下的结果;而杞梁、杞良、范喜良、万喜良的名字,也以同样的缘由演变而来。到了明代,明政府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明中叶以后,从南方到齐长城而山海关,都修建了孟姜女祠(现在秦皇岛的孟姜女祠,香火依然很盛)。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东周列国志》中对以前的传说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进一步的艺术加工,在六十四回“曲沃城栾盈灭族,且于门杞梁死战”中,对杞梁、华周死于莒;杞梁之妻哭夫的故事描写的更加细致具体,并说“后世传秦人范杞梁差筑长城而死,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城下,闻夫死痛哭,城为之崩。盖即齐将杞梁之事,而误传之耳。””清代“盛京名士”缪公恩诗作《过齐长城》云:“绵亘山川一带长,萧条断垒锁残阳。已经作俑开秦祸,空使千秋罪始皇。”说明了一切。

      

阅读 24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