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改革看高考改革”——厦门市2023年高考命题专项培训纪实

orrisfun
创建于2023-07-14
阅读 27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开启新旅程:教育的旅途由一段又一段的旅程衔接而成,在每段旅程中,都能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夏阳正烈,蝉鸣不绝于耳,学生正式开始暑假后,中国教育学会与厦门市教育局便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以“高考命题”为主题的“领航计划”系列培训活动。7月14日,老师们认真聆听了由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教授讲授的“从课程改革看高考改革”讲座。
在讲座中,申继亮教授带领大家围绕“为什么改革教育评价?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为什么重要?如何通过教育评价改革培育核心素养?”四个关键问题,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申继亮教授的生动讲授让老师们进一步明晰了新一轮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实施的路径与方法。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抓关键,重落实,充分发挥核心素养的指挥棒作用,把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落实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学业评价等方面,做到道术兼修,知行合一,在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路上行稳致远。
申教授首先抛出一连串直指核心的问题:学生负担过重、应试倾向严重、唯分数论谁之过?

接着,申教授从:工作统筹、结构统筹、内容统筹三方面回答了高中新课程修订遵循的原则,这是关于顶层设计的问题。主要围绕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这四个原则展开。

一是德育为魂。要与十八大、十九大的精神全面对标,落实至课程中。突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革命传统,四是国家安全。德育为魂不是一句空话,我们一定要将这一基本原则贯彻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

二是能力为重。教育的根本功能之一是提供人力资源,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这里的能力,不仅仅是指的学习能力,还包括问题解决能力等等。如果课程、教学没有将重点放在培养能力上,仅仅聚焦在考试分数上,将来我们面临的问题会很多。

三是基础为先。高中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不是专业教育。因此,课程一定要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基础教育的质量在于“基础”二字,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落脚点就在于打好基础,这个基础是能够助力学生一生发展的,是可持续的,特别是对学生内生动力、内在动机的培养。这不仅仅看知识学了多少,概念记得有多牢,要更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过去只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关注学生的兴趣不够,我们要实现这个关注点的转变。教育打基础,特别是基础教育,一定要将重心转变到培养学生的兴趣上。

四是创新为上。高中阶段关系到国家的人才战略问题,因为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更注重的是学生个性发展,如果学生个性、专长得不到关注,创新就是一句空话。除了内生动力,学生的特长是否得到了关注?现在的高中班级授课制、分层管理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如果高中阶段特殊学生的培养不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来对待,将来我们还会面临更多的问题。过去,我们做了一个中美、中日、中德、中英的比较,发现我们的高中生最为缺乏的是创新、自信。

高中新课程的两大突破。一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二是学业质量标准,这两大突破极大地提升了高中课程的质量和水平。
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教育指明了方向。要改造课程,将方向性的高位要求和日常的学科教学活动建立关联。例如,上化学课,有机化学与立德树人的关系是什么?在过去的课程设计中,这个环节是缺失的。语文课中要培养人文素养,历史课也要培养人文素养,那么人文素养到底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如果讲不明白,那么对老师的教学就没什么约束力和指导性。本次修订工作在这个方面耗时很多。教育部选择了四个学科先行,解决课程培养目标这一系列笼统性的缺点,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础上,结合学科的特点,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这决定了一个学科之所以作为必修课,让学生学习的根本价值。学习这些内容的依据就是要基于其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的功能价值。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了一个长效机制,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立德树人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申教授继续指出多年来,老师们一直困惑的就是到底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就能应对高考学业质量标准。这次高中新课标旨在将这个参照设定出来。学业质量标准应该是体现综合素养的综合水平。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分层,也不是简单的行为分层,而是知识与行为融合在一起后解决问题的分层,给一线教师一个标尺,就是教学要做到什么不同的程度,大概分为三至五个层级。高考学业质量标准,为老师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到不同的程度提供了具体指导性。

通过2023年的高考命题体现了几点对课标明确的调整。

第一个是目标定位。普通高中的目标定位是什么?这是根本。第一个目标是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特别把个性要突出出来。这就为高中整个选择性课程提供依据,选择性课程就是为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计的;第二个目标是满足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的准备,为升学、为就业服务;第三个目标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中教育不仅仅只是学习知识,一定要关注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也就是解决可持续成长的问题。

第二个是课程结构。新高中课程包括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方面,这不只是简单的名称变化,更主要的是学分分布结构的变化。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学分增加了很多,提升了可选择性。

第三个是内容调整。不仅删除了一些过时的内容,更主要的是改变了内容的组织形式。例如单元任务群,就是希望在不增加学习总量的情况下,克服过于分散碎片化的学习。

第四个是学生发展指导。本次新课程修订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增加了选择性,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这就需要有一个制度保障:学生发展指导。学生发展指导不只是道德教育,还包括学习规划、学习时间管理、学习方法调整、人际交往等等,是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解决个人成长困惑的制度保障。

第五个是与新高考改革的充分对接。从课程结构到课程内容,都要对接。高考现在是6选3或7选3,学生喜欢的多学一点,不喜欢的、不擅长的就可以少学。所以公共学科88学分是必学必考的,选择性必修是学而备考,选修的14学分是学而不统考的。另外一个是对接质量标准,取消了考纲。

有了新课程、新教材,如何让学生有获得感呢?
首先我们要解决从教什么到为什么教的转换,这是理念上的转变。育人方式改革最根本的还是教育理念的改变。例如高中思想政治课定性为两个关键词,一是综合性课程,二是实践性课程。?申教授认为把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好了,在人文方面的基础就会比较厚实,对学生的综合辩证思维的训练会很有帮助。我们一定要看到其背后的功能和价值。因此,学科素养能够真正融合到教学中,这就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其次,强化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不经历问题解决,素养是无法养成的。问题解决是落实育人目标要求的根本机制。首先就是解决了书本上现成的问题多,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少,以期待学生可能有创新;第二是有确定答案的多,开放性的问题少,基于这样的模式,我们的问题类型基本上是属于确定答案的,一旦有两个以上的答案,可能就会认为命题出了问题。其实,我们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时,一定会涉及到多种可能性。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提供一些综合性的、开放性的问题。第三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多,结构不良的问题少,也就是说提供的问题边界、条件都很清晰,很明确,不需要学生去设定前提和假设。因此,申教授指出“三多三少”的问题一直存在着,我们应当在评价体系中改变这个现象,这也是落实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方面。
第三大问题,申教授提醒与会教师应该关注高考命题改革的新动向。高中新课程的改革与高考的新改革应该说是做到了紧密的对接,从人员到课程结构,再到内容设置、考试要求等等都做了紧密的衔接。
高考命题是完善立德树人的重要机制。第一个动向,高考命题要实现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全面覆盖,第二个动向,更加突出关键能力的考察。关键能力首先是逻辑分析能力,阅读写作是所有学科学习中基础的基础,与逻辑分析能力密切相关。第二是高阶思维能力。试命题会越来越强调逻辑分析思维和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高阶思维。第三个动向是情境化的命题。第四个是题目答案的确定性问题。
本次学习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引起了与会老师的颇多思考。申继亮教授旁征博引从古代的选官制度讲起,引申到今天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发展的方向。用更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选拔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积聚力量。根据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度考试方案,不同的考试选拔不同的人才,不同的人才适应不同的岗位。人尽其力、物尽其用,达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发展方向在于教育评价,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办学方向。教育评价不变,教学改革非常困难。教育改革一定要核心素养立意,也就是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一定要明确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素养为魂,而教育则肩负培根铸魂的责任。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挥汗躬耕,播种希望,凤凰花开,收获栋梁。翘望未来,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7月14日下午郑桂华教授《学科核心素养试题的命制》报道

    黄丹芳 林雪津

    7月14日下午,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上海师范大学的郑桂华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学科核心素养试题的命制》精彩讲座,围绕观念转变与重心调整、高考试题的变化、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命题依据以及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命题技术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郑桂华教授强调试题命制时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应注重整合、关联多个要素,提升思维容量,而不是单点信息的考查,同时要注重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关键能力。

    本场讲座干货满满,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丰富的例题讲解,授课风趣幽默,现场气氛热烈。参训老师表示,这次讲座受益匪浅,对我们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试题命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7月14日晚间小组研讨纪实

杨淑惠 吕惠琳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京都暑未散,华灯夜初上。晚饭过后,老师们按研修安排分小组进行核心素养试题命制研讨。小组研讨由组长主持,结合申继亮、郑桂华两位教授关于高考命题的指导精神,主要讨论文本的选择、试题命制的分工、成果上交的时间等内容,研讨气氛热烈、融洽。

阅读 27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