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旅程:教育的旅途由一段又一段的旅程衔接而成,在每段旅程中,都能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接着,申教授从:工作统筹、结构统筹、内容统筹三方面回答了高中新课程修订遵循的原则,这是关于顶层设计的问题。主要围绕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这四个原则展开。
一是德育为魂。要与十八大、十九大的精神全面对标,落实至课程中。突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革命传统,四是国家安全。德育为魂不是一句空话,我们一定要将这一基本原则贯彻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
二是能力为重。教育的根本功能之一是提供人力资源,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这里的能力,不仅仅是指的学习能力,还包括问题解决能力等等。如果课程、教学没有将重点放在培养能力上,仅仅聚焦在考试分数上,将来我们面临的问题会很多。
三是基础为先。高中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不是专业教育。因此,课程一定要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基础教育的质量在于“基础”二字,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落脚点就在于打好基础,这个基础是能够助力学生一生发展的,是可持续的,特别是对学生内生动力、内在动机的培养。这不仅仅看知识学了多少,概念记得有多牢,要更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过去只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关注学生的兴趣不够,我们要实现这个关注点的转变。教育打基础,特别是基础教育,一定要将重心转变到培养学生的兴趣上。
四是创新为上。高中阶段关系到国家的人才战略问题,因为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更注重的是学生个性发展,如果学生个性、专长得不到关注,创新就是一句空话。除了内生动力,学生的特长是否得到了关注?现在的高中班级授课制、分层管理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如果高中阶段特殊学生的培养不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来对待,将来我们还会面临更多的问题。过去,我们做了一个中美、中日、中德、中英的比较,发现我们的高中生最为缺乏的是创新、自信。
通过2023年的高考命题体现了几点对课标明确的调整。
第一个是目标定位。普通高中的目标定位是什么?这是根本。第一个目标是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特别把个性要突出出来。这就为高中整个选择性课程提供依据,选择性课程就是为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计的;第二个目标是满足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的准备,为升学、为就业服务;第三个目标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中教育不仅仅只是学习知识,一定要关注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也就是解决可持续成长的问题。
第二个是课程结构。新高中课程包括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方面,这不只是简单的名称变化,更主要的是学分分布结构的变化。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学分增加了很多,提升了可选择性。
第三个是内容调整。不仅删除了一些过时的内容,更主要的是改变了内容的组织形式。例如单元任务群,就是希望在不增加学习总量的情况下,克服过于分散碎片化的学习。
第四个是学生发展指导。本次新课程修订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增加了选择性,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这就需要有一个制度保障:学生发展指导。学生发展指导不只是道德教育,还包括学习规划、学习时间管理、学习方法调整、人际交往等等,是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解决个人成长困惑的制度保障。
第五个是与新高考改革的充分对接。从课程结构到课程内容,都要对接。高考现在是6选3或7选3,学生喜欢的多学一点,不喜欢的、不擅长的就可以少学。所以公共学科88学分是必学必考的,选择性必修是学而备考,选修的14学分是学而不统考的。另外一个是对接质量标准,取消了考纲。
7月14日下午郑桂华教授《学科核心素养试题的命制》报道
黄丹芳 林雪津
7月14日下午,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上海师范大学的郑桂华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学科核心素养试题的命制》精彩讲座,围绕观念转变与重心调整、高考试题的变化、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命题依据以及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命题技术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郑桂华教授强调试题命制时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应注重整合、关联多个要素,提升思维容量,而不是单点信息的考查,同时要注重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关键能力。
本场讲座干货满满,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丰富的例题讲解,授课风趣幽默,现场气氛热烈。参训老师表示,这次讲座受益匪浅,对我们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试题命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7月14日晚间小组研讨纪实
杨淑惠 吕惠琳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京都暑未散,华灯夜初上。晚饭过后,老师们按研修安排分小组进行核心素养试题命制研讨。小组研讨由组长主持,结合申继亮、郑桂华两位教授关于高考命题的指导精神,主要讨论文本的选择、试题命制的分工、成果上交的时间等内容,研讨气氛热烈、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