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读书小结

Xuan.
创建于2023-07-14
阅读 45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 课堂教学的原理

       教学原理指的是关于教学的一般性知识,主要涉及教学是什么教学理论是什么,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教学它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这部分的内容包括教学与教学理论;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主要是阐述了教学与教学理论的含义和关于教学理论的探索。文中介绍教学在汉语和英语当中的演变。在中文中,以历史阶段来划分教学的定义,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起初教学即学习,那是一种不系统、不规范、不成体系的活动,则像是在原始时期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活动;后来教学即教授则对应了封建时期那种尊师重道、师云亦云的教学氛围;在后来教学及教学生学,那是在半殖民半封建时期,一些教育家主张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体现;中国解放后至现在,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也是针对现实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的不足提出来的。我只是根据单词learn、teach和instruct的词义演变来对教学进行定义,最后列举了5类常见的定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侧重点不同,教学理论侧重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以教师为主体,而学习理论侧重于学习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同样,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也不同但存在错综复杂的交叉点或重合部分,使得教育学成为多分支又成体系的学科。

       第二章给出了五段教学法、范例教学、程序教学、发现法、非指导性教学五个关键词,并分三个阶段对教学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论述,分别是从拉特克的didactica到赫尔巴特的pedagogy赫尔巴特后教学理论的发展、当代教学理论流派,第一个阶段的教学理论并没有明显的哲学、心理学取向,后两个阶段便有明确的哲学、心理学取向,特别是第三个阶段教学理论更加完善有我们所熟悉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教学理论、认知心理学教学理论、情感心理学教学理论。

       第三章列举了教学的基本问题,有师生之间的主客体问题、师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两大教学任务的孰轻孰重问题、教学中认知与情感问题、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侧重问题,文中对这些基本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让我们清楚他们的概念与关系,从而在教学中做出最好的选择,当然在一些问题当中还是给出了发展趋势或侧重点.

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指难以明确或无需明确的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本书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把有效的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与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任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第四章教学准备策略包括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大纲的研究、教学组织型式的设计、教案的格式与类型实际上是在进行教学前的各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第五章主要行为策略包括呈示行为策略、教学对话策略、指导行为策略,那些在教学中看似普通的呈现、问答、指导却有着精确的分类和诸多运用技巧。

      第六章辅助教学行为策略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课堂教学策略、课堂强化技术、积极的教师期望,好的教学还需要一些辅助手段,可能是情感上的,也可能是技巧上的。

      第七章课堂管理行为策略阐述了课堂规则的重要性、制定与执行,说明了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必要性、产生原因和矫正,介绍了几种课堂管理模式,包括权威模式、放任模式、教导模式、行为矫正模式、人际关系模式、群体过程模式,研究了课堂时间的管理,课堂时间的分配与优化。

      第八章课堂教学评价策略包括教学评价的历史演变、作用、类型,其中教学评价的类型是我们熟悉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教学评价也包括我国教学评价的现状与思考、学生成绩评定、教师教学评析、家庭作业的布置。

第三部分 课堂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教师从事教学专业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是由教师所从事的这种职业的特性所决定的。教学本质上不仅是一种意向性(有目的)的行为,同时它又是一种探究性的行为。因此,这部分主要讨论作为教师要开展课堂研究与科学家的研究、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的区别,同时还特别强。调课堂行动研究告诉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经验上的优势开展各种方式的行动研究。

      第九章课堂行动研究论述了教师从单纯教授者到兼具研究者角色的演变,重点介绍了行动研究的含义、特征与实施程序。行动研究不同于调查法、实验法,也有别于传统教育研究、教学经验总结,它有着自己的一套研究规范和研究过程。

      第十章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类型有移植研究、教历研究、课题研究。

二、心得体会

      第一,合理选择教学素材,还给学生自主发现的权力。数学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完完全全的按照课本的顺序和例子来讲解,要结合知识的性质以及教学班级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充分发挥教学素材的价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观察、研究素材的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二面角的大小这一知识的引入上,采用自制教具两张瓦楞纸交又放置,给学生呈现出二面角的情况,然后让学生结合空间直线所成角的定义类似的给出空间平面所成角的定义,再展示一些特殊的位置让学生猜测二面角的大小,从而引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在这个过程中给了学生自主观察、发现的空间,通过让学生自己定义和猜测,使得学生主动地发现知识,而非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对比自己给出的定义和书本上呈现的定义,往往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些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一次次的积累最终转化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预设问题与反应,还给学生自由操作的权力。几何主题下的许多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实现的,而学生又是一群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的人,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和教材中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空间中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上,引导学生利用手边现成的教具一笔和书本,自主动手探索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然而实践操作会增加课堂的不确定因素,因而教师要预设学生可能的回答和反应,多准备几个方案,按照学生的反应适当加以引导,得出答案。这对新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因为新老师教学经历不够多,在预设学生回答和反应时往往不能准备得非常全面此外,由于学生的经历、思维方式以及认知结构的完整程度不同也使得答案多种多样。所以要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进行准确预设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非常考验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

      第三,合理设置停顿时间,还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力。数学并不是一个靠死记硬背能够胜任的学科,需要对定义、定理及公式等进行思考和理解,所以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包括认知、理解、运用等思维过程。然而思维过程是内隐行为,教师并不能直接观测到学生的思维程度以及不同学生思维程度之间的差别所以此时要合理设置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停顿可以是在一个定义、定理、公式或例题等讲解结束后,也可以是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或者学生回答问题后不能没有停顿一直往下讲,这就会使得课堂氛围变得紧张,学生心理状态变得局促,从而导致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甚至学科产生负面情绪,或者对胜任该学科失去信心。不能因为要讲解的内容太多、太想把内容讲清楚了,导致整个上课的进程非常快,在题与题之间没有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并没有完全弄明白,出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所以留下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非常重要的。这并不是浪费时间,反而是节省时间,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思考和操作就能真正掌握知识,课后就不用在重新理解和思考上花时间了。

      第四,学会反审性倾听,还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力。教师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就必须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为此应该把发言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猜测,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想法。而这个倾听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倾听,要求教师进行反审性倾听,即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不仅要抱着谦虚的态度,认真耐心地听学生说话,还要通过自己的反应,如描述、澄清式盘问等形式,帮助学生弄清楚自己的真实感受,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因为知识储备和表达能力欠缺,往往会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要表达什么”作为倾听起点,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话进行解码和编码为完整、准确的信息。这是一种有效倾听,教师掌握有效倾听技能使得师生和生生之间进行有效课堂交流,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总而言之,如何转变教师角色,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是一个值得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一线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尝试,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自主发现、自由操作、自主思考以及自由发言等权利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阅读 45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