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崔姓起源于西周齐国豪门贵族,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 崔姓发展于两个崔姓集团(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两个集团向全国分散、扩展。
- 崔姓兴起于汉代,魏晋时冠冕世袭,南北朝时进入鼎盛时期,北朝初年达到极盛,前后700余年。
- 崔姓衰败于宋朝末年。
- 苏鲁豫皖一带崔姓家族来源于清河崔氏豪门士族。
- 崔姓家族崇尚耕读文化。人才济济
- 崔姓家族重视教育,人才济济,为各个朝代培养、输送了大批文、武官员
【耿楼崔氏】几十户,近千人,在耿楼村也算大户了。 一百多年前,耿楼崔氏从外地迁来,按当时政策,同一个姓氏迁到一个村庄只能是一户(防止结舍造反)。所以当时“崔氏一家”被分配在了耿楼村,分别住在四个地方:北院(父亲)东院、西院、南院,一共 4 大枝系,这样在这里住了下来。
这支家族 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是谁?因为没有族谱的历史的记载,失去了族群 身份证,失去了历史记忆,没了祖根,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耿楼崔氏在耿楼这里生活已经有 6代人了,有 近2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选址迁 移到废黄河故道上,目前尚且不清,最大的可能是当时政府的指令分配。
我查阅了关于崔姓家族的有关历史文献,整理了一些崔姓家族的起源、发展、 兴盛和衰落的历史资料,供大家参考。
崔姓的起源:
人们都说,天下崔姓是一家。 崔氏家族起源于西周,兴盛于汉、宋、唐代。说到崔姓,人们的第一 反应,是个小众姓氏,但是,在历史上,崔姓曾经非常显赫,曾是中华第 一姓氏,号称“天下第一豪门”、“北方豪门之首”,从西晋到隋唐,称霸中 国历史600— 700 余年。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一 提到崔姓,无不肃然起敬,因为他代表 了北方最高贵族的门第。
崔氏起源于西周齐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 11 世纪,周武王 灭商后建立了周朝。姜太公(姜子牙)因建国有功,公元前 1046 年 封地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临淄故城)。姜子牙有个儿子叫姜 伋,死后追认为【齐丁公】,他有个嫡子叫【姜季子】。这位姜子牙的 孙子本应继承国君之位,但他宽厚仁德,与世无争,将国君之位拱手 让给了弟弟姜乙(即叔乙),自己去了山东小镇“崔邑”,(即崔子城,今山东省章丘市黄河乡崔八村)过着隐居的生活。
崔氏祖先【崔季子】
崔氏发源地山东【崔邑】故址
后来【姜季子】把住地【崔邑】作为自己的姓,改姓为【崔】,叫【崔季子】。这就是崔姓的始祖,崔氏传到现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崔姓家族全国分布:崔氏家族起源于山东章丘,古代大部分布在黄河以北(见下图),唐代以后崔姓大批南迁,主要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宋代时,崔氏家族最集中的地方是清河和博陵两地(即现在的衡水附近),这里人丁旺盛,人才济济,成了崔氏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东汉末年的时候,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清代以后有大批崔氏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
明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为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江苏、山东、山西,江西等省,全国的崔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部鲁豫冀晋、南方江苏江西两处聚集地,崔姓人口的聚集区重心向东南漂移。
古代崔氏家族分布图
现代崔氏家族分布图
苏鲁豫皖交界处崔姓族群来源:
老家在苏鲁豫皖交界处,这里定居着几十支崔氏家族。专家认为:他们的祖先均来源于【清河崔氏】的【三戟堂】,这里的崔氏都把宗谱标为【清河郡】,都是魏代的尚书【崔琰】的后裔,是崔氏家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堂号。仅苏鲁豫皖交界处就有三十多万人。
所谓崔氏【三戟堂】,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时期,中书舍人崔琳(皇帝的秘书长)及其弟子詹事崔珪(管理太子、太后、皇后宫中事务总管)、光禄卿崔瑶(皇帝机关事务总管)弟兄三人,官位显赫,官阶三品,权倾朝野,号称“崔氏三虎”,又称【三戟崔家】,后来就把这支族群堂号取名为清河郡【崔氏三戟堂】。
明朝初年大移民,这一支族群很多迁徙到河南巩义、温县、永城、安徽萧县、徐州吕梁、古邳、丰县、沛县、巩义白沙祠堂、徐州崔家大院等均属这一支。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
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
地处河北的【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是崔氏家族是两个最大的望族,成为中国公认的【阀门土族】,是崔氏家族的主要发源地。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避居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续任鲁卿大夫,世代继承。秦朝时,崔杼远长子【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字伯基)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为“七宗五姓”之首。
崔氏家族两个豪门望族地理位置
【清河崔氏】是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西汉时崔业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省故城县),后世遂称“清河东武城人”后来人们称为【清河崔氏】。清河崔氏崛起于东汉末年,到了南北朝乱世时期家族兴旺发达,由于对于北魏的建立有着重要贡献,因此成为了北方地区“崔、卢、郑、王”四大家族之一,到了唐代时期更是成为了七姓十家之一,地位尊贵。
崔氏家族的兴起:
崔氏家族汉末时崛起,魏晋时期冠冕世袭,南北朝时进入鼎盛时期,并在北朝初年达到极盛。北魏孝文帝对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汉族士族大家族进行排名次,分别是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五姓高门”。到了唐朝时期,由北魏【五姓七望】又发展了【七姓十家】,分别是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在唐代时被位列为社会影响力最大、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不论是五姓还是七姓,崔姓都是排在第一名,地位居全国甲族之首。
北魏时期排名前七的豪门士族
【五姓七家】和【七姓十家】的地理位置
崔氏家族原本是世代读书的【士族】之家(现在的书香门第),后来因为财产迅速膨胀,成了贵族集团。崔氏人才辈出,在皇家任职的官员越来越多,不仅在朝政中有大批就职的崔氏官员,而且各地军政体系中,都能看到崔姓人士任职。比如跟随【袁绍】讨伐董卓的崔钧,给【曹操】当谋士的崔琰,在朝廷任职太尉的崔烈等军人,并且官职世袭,逐步形成了崔氏【门阀士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
河北省安平县官网推介崔姓士族文章
崔氏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地位尊崇,甚至一度与皇族分庭抗礼,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但在皇帝身边干事,伴君如伴虎,以崔浩为代表的多名崔氏高官被皇帝诛杀或灭门九族。
崔氏家族人才辈出:
清河和博陵崔氏两个家族宰诞生了37位丞相(相当现在的国务总理)、426位封爵(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400多位五品以上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局级、司级、部级、厅级、省级、师级、军级的官),将军、侍郎(宫廷的近侍)以上官员上100多人,诗人、文学家、书画家不可胜数。人才辈出,史不绝书。经历了两汉时期【察举制】的积累,【清河崔家族】、【博陵崔氏家族】已经成为了顶级世家,成为了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容小觑的豪门。
崔氏家族发展成了为一个显赫的家族,受到从周朝到唐朝各个朝代公认的名门望族,最有声望的是“五姓七家”,“五姓”是隋唐时期最有名望的五大姓氏“崔、卢、李、郑、王”,而“七家”便是以这五大姓氏所在的地区划分的氏族,分别是“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
崔氏家族上榜的宰相
河北报刊介绍崔氏家族
实际上崔姓产生以后,由于受到崔氏先祖姜子牙的光环照耀,再加上崔氏家族重视教育,涌现了大批人才,家族经济实力上迅速发展,【清河崔家族】和【博陵崔氏家族】迅速形成了天下第一大族。在周代以后很长的时间里,朝代更迭动荡,统治者在政治上急需大批治理人才,在经济上迫切需要地方财团的支持,崔氏家族的既有大批培养有素的大批人才,又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这成了统治者选择重点对象。这样给崔氏家族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外部机会。
清河崔氏真正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重用,始于崔浩的父亲【崔宏】。前秦灭亡以后,崔宏辗转流离于东晋、翟辽之间,最后在后燕任职。北魏第一位君主【道武帝拓跋珪】早就听说这个冀州神童的名字,很想与这位汉族士人共创大业,于是派骑兵追赶,最终在东部海边将其抓获。经过交谈,拓跋珪充分认识到了崔宏的才华,任命他担任了黄门侍郎(隶属少府的官员,又是皇帝近侍,可以出入禁中,所以身份和地位较为特殊。有为皇帝监督尚书事的职能)。这个官职虽然级别不高,但有了拓跋珪的信任,崔宏在北魏政权时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为北魏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像官爵、朝仪、音乐、律令等举凡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制度,都是由崔宏裁定的。崔宏的官位扶摇直上,很快担任了吏部尚书(又称天官,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主管官吏选拔任命的工作。
拓跋珪去世后,作为前朝老臣,崔宏继续受到新君明元帝的重用,被拜为八部大人之一的天部大人, 其爵位也由白马侯进为白马公。泰常三年(418年),北魏政权中的这位汉族重臣逝世,明元帝追赠他为司空(总理),这已经是当时级别最高的官职了,而且命令除亲王以外的所有人,都要为崔宏送行。七十年以后.孝文帝追录先朝功臣位次,崔宏得以配享北魏宗庙(古代的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荣誉。
崔氏家族兴衰历史
崔氏文化园
崔浩被皇帝杀害,株连九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国史之狱”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崔氏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是极为巨大的,因此,北魏的统治者对于这些世家大族也是极力拉拢。崔浩出身清河崔氏,是北魏统治者拉拢的众多对象之一,崔浩之所以能够在北魏混得风生水起,一是他有渊博的学识,二是他父亲崔宏的声望,沾了光。拓跋嗣继位之后便将崔浩提拔为了博士祭酒(教育总长)。
后来,北魏在太武帝的带领下,日渐强大。因此太武帝也是下令命人修史,并且要求修史的人按照事实说话,不可歪曲,北魏鲜卑族的一些民族习惯较为落后,【拓跋焘】不愿意世人知道这些。而崔浩却毫不避讳,全部都给写进历史里去了,甚至连早年鲜卑族依附他人的丑事也写了进去。拓跋焘看来大为愤怒,下令处死了崔浩,并且株连九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国史之狱”案。
崔氏家族兴旺发达的原因:
崔氏家族为什么能够兴旺发达几百年,主要于崔氏家族文化有关。我国历史上的世家大族,往往都是耕读传统的实践者和倡导者,因此,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里,“耕读传家”既是小康农家,也是众多仕宦之家的精神追求。由于崔氏家族素以“耕、读传家”为传统,十分注重学习文化,培养子弟。虽然崔氏分支庞杂,但基本上都是以“读书”作为非常重要的族训来传承。
官方报刊介绍崔氏家族事迹
崔氏家族传家宝
崔氏长期兴盛的主要原因:
1、勤耕立家、苦读荣身
崔氏家族是以耕读文化传家的,把“耕读传家”作为一则重要的家规家训,用以劝勉后世子孙重视耕读,做到勤劳耕作,读书上进。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做人、行事、信仰等方面。从最初强调自食其力的自主要求,到“勤耕立家、苦读荣身”的耕读理念,再到“耕读传家”的人本精神,千百年来,耕读文化实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追求,弘扬了勤劳节俭、读书劳动的身体力行精神与报效国家、服务百姓的人生价值。
2、严格家规,人人遵守:
崔氏家族有严格的家风训条,经常受到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制约,其成员大都事业有成,成为国家栋梁,据《旧唐书·崔倕传》记载:崔氏家训有约法三章:(1)不忘记祖宗故土;(2)无真才实学不能为官;(3)为官贪赃枉法者死后不能进祖宗坟地。
3、儒家思想,耕读文化:
儒家伦理思想的陶冶奠定了崔氏家族良好的家风“诗书传家,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明事知礼……”,成为崔氏家族家传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崔氏甲族自形成之日起,“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好学的家风与勤俭上进的精神,代代相传。读书对于世家大族来说极其重要,而好学不辍的读书态度与其家族长期的学识积累密切相关。
4、思想解放,融入社会:
崔氏文化属于私学范畴,但在封建社会中期背景下,世家大族特殊家庭环境,使家传文化冲破了私学的樊篱,融入到整个封建社会中。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姻,使得不同家传文化,在婚姻形式下传播开来。好学不辍的家风影响到家族成员的交际范围,在他们周围形成一个士人文化圈,使家传文化在士人之间传播交流。随着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又使家传文化进一步社会化。各种家传文化相互影响,互相交融,弥补各自之短,弘扬共同之长。。
5、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姐妹
“孝悌”是中国封建伦理思想的核心,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孝悌观念由维系家庭关系,发展到维系家族关系,进而上升到维系整个社会关系。崔氏家训在整个族群中一以贯之,使家族成员谦恭礼让,恪尽职守,做忠孝礼仪之士。崔氏家训充满人生智慧,融入到后代子孙的血液里。“孝悌”观念不仅指导了崔氏家庭成员的行为,也影响了社会,在上层政治集团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6、勤劳俭朴的家风:
武城崔氏家族表现的淋漓尽致。《魏书·崔宏传·崔逞传》记载:北魏崔宏政绩卓著,深得道武帝器重。拓跋氏贵族嫉妒他,诬告其贪赃枉法,道武帝派人前去调查,发现他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连老母也跟他一起食粥。道武帝得悉后,对崔宏愈加信任。道武帝丞相崔逞临终遗嘱:“恭俭福之舆,傲侈祸之机”,嘱咐儿子崔脩,他死后,只要穿上衣服,有口棺木藏身就够了,切不可大操大办。崔逞死后,儿子遵照他的遗命,节俭办理了丧事。
7、埋头苦干,学而不厌:
武城崔氏甲族自形成之日起,“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好学的家风与勤俭上进的精神,代代相传。读书对于世家大族来说极其重要,而好学不辍的读书态度与其家族长期的学识积累密切相关。武城崔氏这种好学的传统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不仅在学术、文学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在文化艺术、书法艺术、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
崔氏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延续八百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割舍不断的血肉联系,根植于人们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崔氏家族名人录:
崔姓是最公认的天下第一高门,历代崔氏家族产生了大批优秀人才,仅唐朝一代,【清河崔氏】在文学创作方面,共有22人留下超过300部传世经典文集。他们历代在政治界、军事界、文化界都占有较高的地位。下面介绍一些比较优秀的的崔氏名人。
先秦两汉时期
崔杼:(前546),又称崔子、崔武子。春秋时齐国大夫。(相当于现在的部长)
崔广:汉初人,字少通。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之一,他们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崔琰初为袁绍谋事,袁绍败亡后,曹操辟他为官,官做到尚书。后来反对曹操进位魏王而入狱。狱中大骂曹操欺君间贼,被曹操下令杖杀于狱中。
崔篆:西汉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王莽改制时,担任涿州郡文学。王莽建立新朝后,授建新大尹(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崔骃:东汉文史学家,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精通训诂学(研究古代书面语言),窦太后当政时,出任大将军(窦宪)主簿。
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是汉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学者。后来被誉为“草圣”。
崔瑗父亲崔骃、儿子崔寔 、侄子崔烈都是著名的学者。
崔烈:(~192年),东汉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官至司徒。(相当现在的民政部部长、财政部部长、国土资源局局长,以及央行行长)
崔州平:字州平,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
魏、晋、南北朝三国时期;
崔林:(-244年),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故城南)人,
魏、晋、南北朝三国时期
担任魏国御史中丞。魏文帝即位后,历任尚书、幽州刺史、河间太守、鸿胪卿。魏明帝即位后,授光禄勋、司隶校尉,累迁司空,进封安阳乡侯。(相当于主管工业与信息化部等的国务院副总理)
晋十六国时期
崔洪:(~291),字伯良,西晋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官至司农、(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吏部尚书(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崔悦:字道儒,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崔林曾孙,崔宏的祖父,官至司徒左长史、关内侯。
崔浩: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他经是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元老,为政近四十年,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深受其倚信。因修史国案,被灭九族。
崔宏:南北朝时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北魏时期名臣,曹魏司空。崔宏出身名门清河崔氏,历任阳平国(苻融)侍郎,政绩卓著。后燕历任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慕容隆)内史,后为北魏道武帝求得,获授黄门侍郎,其书法也自成一家,他善写草、隶、行书。
崔灵恩:南朝梁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初为北魏太常博士,后归梁,累任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官至贵州刺史(省长级别的官员)。作品有《毛诗注》、《周礼集注》、《三礼义宗》。
崔鸿:字彦鸾,南北朝时期东清河郡鄃县(今山东临淄市淄川区)人。出身清河崔氏乌水房著名史学家,撰《十六国春秋》。孝明帝时期出任黄门侍郎,加任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著有史书《十六国春秋》。崔鸿:字彦鸾,南北朝时期东清河郡鄃县(今山东临淄市淄川区)人。出身清河崔氏乌水房著名史学家,撰《十六国春秋》。孝明帝时期出任黄门侍郎,加任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著有史书《十六国春秋》。
历史学家崔鸿著书
崔挺:北魏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字双根,少好学,孝文帝(471—499在位)时任光州刺史,大行开化之风,累官本州岛大中正、北海王司马。
隋唐五代
崔立:将陵(今山东德州)人,金末自称太师、军马都元帅、尚书令、郑王。后来崔立出任寿州(治所在今安徽寿县)、安丰(今安徽霍邱县)知县,回京后崔立被升为棣州(今山东惠民)知州
崔道融:生卒年待考。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
崔致远:字孤云, 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
崔颢(读hao,号):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大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
崔颢诗集
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题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唐代诗人崔护
崔安潜:河南人。唐朝末年为忠武军节度使,著名大臣,历任观察使、忠武军节度使,镇守许州,崔安潜病逝后,被朝廷追赠为太子太师,谥贞孝。
崔琳:唐代贝州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开元(公元713—729年)间为中书舍人,累官太子少保。为唐玄宗器重
崔玄暐:唐代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长安初(公元701年)为天官侍郎,历任凤阁侍郎、中书令,封博陵郡王。其弟崔升,官至尚书左丞;其子崔琚,颇以文学知名,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其孙崔涣:官至御史大夫;曾孙崔郢,自商州防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升监察于史。后人称五龙。
崔善为:唐代贝州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善天文算历和断狱。曾随李渊起兵,后封清河县公。
崔日用:滑州灵昌人。举进士。大足元年,为宗楚客称荐,擢新丰尉。拜吏部尚书,终并州大都督长史。
崔宗之 :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历左司郎中、侍御史,谪官金陵。崔宗之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 李琎、李白、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酒中八仙)。
崔胤:(853—904):唐清河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字昌遐,一说字垂休。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进士及第,累迁御史中丞。景福二年(893),为宰相。
崔国辅:唐诗人。吴郡(今苏州)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历官山阴尉、许昌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
崔国辅诗集
宋元时代
宋元时代
崔与之:(1158~1239),南宋名臣。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谥清献,原籍宁都白鹿营 (今江西省宁都县黄石镇营底村),幼年随父移居广东增城,故《宋史》载其人著有集《崔清献公》。
崔白: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北宋名画家,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其笔法劲利如铁丝,设色较淡,改变了宋初以来画院流行的浓艳细密之画风
北宋画家崔白作品
崔斌:元朝名臣,官至中书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刚直,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旭:(1767—1847),字晓林,号念堂,清代直隶天津府庆云县(今山东省庆云县)人。道光六年(1826),崔旭出任山西省蒲县知县,后兼理大宁县事,政声卓著,深受乡民爱戴。道光十三年(1833),因病引退归里,潜心著述,作品有《念堂诗话》四卷、《念堂诗草》一卷(收入《晚香唱和集》第五册)、《津门百咏》(即《津门竹枝词》)、《津门杂记》,选辑《沧州诗抄》、《庆云诗抄》,编纂《庆云县志》、《庆云崔氏族谱》等。
崔述:大名府魏县(今河北魏县)人,清代历史学家、乾隆举人、考据学者。
崔斌:元朝名臣,官至中书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刚直,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旭:(1767—1847),字晓林,号念堂,清代直隶天津府庆云县(今山东省庆云县)人。道光六年(1826),崔旭出任山西省蒲县知县,后兼理大宁县事,政声卓著,深受乡民爱戴。道光十三年(1833),因病引退归里,潜心著述,作品有《念堂诗话》四卷、《念堂诗草》一卷(收入《晚香唱和集》第五册)、《津门百咏》(即《津门竹枝词》)、《津门杂记》,选辑《沧州诗抄》、《庆云诗抄》,编纂《庆云县志》、《庆云崔氏族谱》等。
崔述:大名府魏县(今河北魏县)人,清代历史学家、乾隆举人、考据学者。
明代画家崔子忠作品
崔纪:康熙末年进士。历官国子监祭酒、陕西巡抚、湖北巡抚。先后督顺天学政、江苏学政,治理学。
崔乃镛:(1681—1754),字伯璈,号餐霞,陕西同官县陈炉人,清康熙辛丑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
崔氏家族的衰落:
清河崔氏,作为门阀中的巨头,从三国时期延续到唐代,前后700余年的光辉、荣耀,响当当的顶级门阀,一个家族如果想要长期屹立不倒,需要修炼内功,让自己的家族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如今的清河崔氏早已不复往日的辉煌,根本原因就是家族的传承没有做好。崔氏为什么从唐朝开始就逐步衰落哪,当然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历史原因,以下几个方面造成崔氏崔巅峰跌下谷底:
1、皇家开始打压崔氏士族集团
由于崔氏家族集团的力量太过强大,强可敌国,已经威胁到皇家的权利和安全,所以皇家开始进行打压。唐初时期,影响巨大的【清河崔氏】甚至引起李世民的嫉妒,李世民公开说:“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狂妄自大,而人间又为何重之?凭什么崔氏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李世民即位之后,一直在打压士族。《氏族志》刚修成时,清河崔氏排名第一,这让李世民十分不满,将负责编撰的高士廉一顿训斥,修改《氏族志》,把崔氏直接被降到了第三等。另外为了防止世家之间通过联姻结盟,更是颁布了“禁婚家”,直接禁止了世家之间的联姻。李世民虽然对崔氏族进行政治打压,丝毫不影响崔氏宗族的社会地位。李世民驾崩后,他的继任者唐高宗李治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对清河崔氏等豪族继续持打压态度。唐高宗时期,宰相李义,向清河崔氏求亲被拒,怀恨在心,因此撺掇唐高宗惩治这些门阀。李义府的建议,正中唐高宗下怀,唐高宗随即颁布了“禁婚嫁”令,禁止当时的“七姓十家”之间相互通婚,用以阻断各门阀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2、科举制度普及
从西周到唐初的【九品中正制】人才选拔制度,都对崔氏士族有利,到了后唐时期,【科举制度】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扩展了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使得崔氏士族失去了大批晋升的机会。从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科举制度被空前重视,许多寒门子弟逆袭成功,打破了豪门和寒门之分。
科举制度兴起
中国选官制度的变迁
3、唐末黄巢起义
最让崔氏元气大伤的当属持续数年之久黄巢起义,这场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几乎横扫中国南北,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人间炼狱。黄巢的口号是【平均财富与资源】,它摧毁了从魏、晋时期形成的社会制度,严重打击了崔氏士族集团和其他士族的实力,破坏了崔氏士族的人才机制和经济基础,于是,延续700余年荣耀的崔氏家族,那个辉煌的时代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黄巢起义彻底摧毁了崔氏家族的基础
(说明:图片、照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