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巴中 清廉金融”优秀征文展播(之三)

无畏
创建于2023-07-14
阅读 332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由“莲”及“廉”

作者:巴中银保监分局 宋健芳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常被人们用来赞美清廉正直、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事实上,莲之所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它的根茎——莲藕,具有强大的排污解毒的自我净化功能。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不仅能充分过滤掉污泥浊水中的有害成分,而且还能有效地从中吸取营养,使得莲叶青翠碧绿,莲花娇艳秀雅,宛如碧波仙子,在水中亭亭玉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莲,不仅和“廉”同音,又因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形象生动地演绎了“廉”的寓意,便成为人们托物言志、直抒胸怀的理想对象,向来备受文人骚客青睐。“廉”,原意为厅堂的侧边,因其特点是平直方正、棱角锋利,进而引申形容人品正直、方正、公平、明察等道德范畴的含义。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洁”,也就是清廉洁白的意思,与贪污相对。廉洁自律、廉洁奉公、清廉守正等,便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历史上无数普通善良的老百姓,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用他们的言行践行了“廉”的操守和品行。东汉时期有个读书人叫乐羊子,一天他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便拿回家里交给妻子,他妻子说:“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听了妻子批评,乐羊子很惭愧,当即就把拾到的金子又扔到野外去。古人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催生了许多歌颂清正廉洁的家训箴言,如“非理之利,不入于家”“功废于贪,行成于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来激励劝勉人们扬清廉、守清廉。

    洁身自好的品质,对老百姓固然重要,但对处处充满诱惑、时时面临考验的官吏来说,更显得难能可贵。清官廉吏的典范事例,因此光照史册,传唱至今。比如“一钱太守”——后汉会稽太守刘宠为官清廉,离任时,山阴县五六位老者以一百钱相赠,刘宠婉言相拒,但终因盛情难却“选一钱而受之”,时人誉为“一钱太守”。又如“二不尚书”----明朝范景文,历任兵部尚书、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为杜绝亲朋好友的请托,他在衙门堂鼓边放置一块牌子,上书“不受嘱不受馈”以表清廉之心,老百姓尊称他为“二不尚书”。还有“三汤巡抚”——清朝江宁巡抚汤斌,政绩卓越,两袖清风,在生活上安于清贫,每日三餐常以豆腐清汤为肴,因而老百姓送他一个“三汤巡抚”的雅号。以及“四知先生”——后汉东莱太守杨震路过昌邑,县令王密以十金相赠,并说:“幕夜无人知”。杨震厉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人知?”时人称其为“四知先生”。

     名留青史的清官,还有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清代的张伯行等等。他们一向被人们当做清廉守正的楷模,有的还被现代搬上银屏,以借古喻今。也许有人要问,在“千里为官只为钱”贪腐成风的封建官场里,是什么促使他们能够像“莲”一样,拥有强大的定力,进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而不染,濯而不妖呢?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史,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制定了无数惩贪防腐的国法家规,把清正廉洁作为奖惩官吏的重要条件,亦把惩贪树廉作为管理目标与手段。然而,自先秦记事,历代王朝的衰亡败落,终为吏治腐朽官场腐败所累。“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法非不良也,而吏非其人”,贪官污吏多如过江之鲫,而清官廉吏则寥若晨星。

     可见,“徒法不足以自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执行。从“一钱太守”到“四知先生”,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之所以跨越漫长的时间长河,在历史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不过是因为他们饱读“圣贤之书”,谨循“前车之鉴”,修私德、守法度、拒财贿、淡名利,亦不过是不辱先人脸面,仅忠君王一人而已,非普世济民之廉洁观。

    今天,我们怀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想,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沧桑,艰苦奋斗,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路,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根铸魂,有红色革命文化浸润熏染,有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供给养分,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雷霆之势,重拳惩腐肃贪,零容忍正风肃纪,贪腐一日不绝,打虎拍蝇便一日不停。外靠人民监督,内靠自我革命,已成为我党治吏兴政、摆脱历史周期率的科学答案。正所谓“蝇营狗苟根尚在,奈何滚滚向洪流”,无数党的优秀儿女的闪耀光环足以让隐藏在社会主义土壤中的蛀虫害虫无处遁形、遗臭万年!

     “莲”的净化功能与生俱来,但对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这种“自净”能力,既不是上天赐予,也不是自身固有,仍需通过后天不懈地“自省、自警、自励、自重”来获得。在这一点上,从“一钱太守”到“四知先生”,即便是普通老百姓乐羊子之妻,已给我们树立了较好的榜样。身为党员干部,我们对倡廉戒贪、崇廉反奢应该有更高的认识和自觉,只有胸怀人民,以“莲”为镜,自觉锤炼品德修为、涵养道德情操,才能始终保持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思想主动,只有胸怀人民, 以“廉”为绳,才能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公而无私,走好漫漫人生路。


爱青莲 行清廉

作者:人保财险 杨欣川

    莲池荷花之美,古今众说,不一而足,尤以宋时为盛。最有代表性的当为理学大家周敦颐所著名篇《爱莲说》,其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道出了莲池荷花“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气质之美,其论与巴中保险人所倡导的“红色巴中,清廉金融”深度契合,遥相呼应。

    “青莲”之韵浸润,“清廉”意识初成。在我的中学时代,李白的诗篇对我影响至深。老师在注解李白的生平时,特别提到了他的字号叫“青莲居士”,不仅仅是因为他居住在青莲乡,更以“清净无染的存在”自勉,表明他与达官贵人不同流合污,誓做清高之人的志向。受他的启迪,学青莲品质便成为我懵懂的初心。基于这种朴素的情怀,我常到老屋旁的池塘里观察青莲的长势, 对“青莲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的诗句有了直观的理解。后来,细细品味《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为莲花高洁的品质所折服,立志立身处事一定要以青莲为标杆。

    红色基因传承,清廉血脉流淌。我所在的巴中市通江县素称“红军之乡”。当年红四方面军在这块土地上流血征战,为创建新中国作出了巨大牺牲。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他们廉洁奉公,一心为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密切军民关系,深得百姓拥护的感人事迹深深感染了我,我从小就受到了红军廉政文化的熏陶。在打土豪、分田地时,长赤县朱公乡苏维埃获得了大量的铜钱、银元,用背篓装好后,交由乡苏主席保管。他严守纪律,从未擅自动用一分一厘,上级部门突击检查时,询问保存的铜钱、银元数量,竟不差分毫。徐向前总指挥生活简朴,不搞特殊。在食盐奇缺期间,谢绝乡亲送来的半斤食盐,坚持与战士们一道,“吃菜唱旦(淡)角”。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正是他们的率先垂范,清正廉洁,深深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凝聚成克敌制胜的强大力量。他们的事迹深植我的血脉,以青莲之品格养我清廉之正气,成为我坚定不移的信念。

     立身保险事业,廉洁之气长存。2015年,我光荣地成为保险行业之一员,加入中国人民保险这个大家庭,我坚守“廉洁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信仰”的信条,奉公办事,不徇私情。我深知:当客户将自己的钱交到保险公司时,他们希望得到的是一份安心和保障。而这份信任,需要廉洁这个基石来支撑。如果没有廉洁的文化和价值观,这个行业就会失去公信力,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的形象损毁。所以,我坚守准则,克已奉公,用自己的磊落行为增强群众对行业的信任度。保险行业有时会涉及到较大资金交易情况,使得保险从业人员会面临巨大金钱诱惑,定力不足,信念不强容易走上犯错、甚至犯罪道路。我始终以莲花的品格、廉洁的责任作为个人良知的警报器。所以,从我第一笔业务开办至今,我均严格执行公司的保费管理制度,不出分毫的差错。

    恪守为民情怀,廉洁永在路上。我是一名党员,道德操守和职业精神常常让我保持住清醒和警惕,守住道德底线、法律红线,遵守相关规定和标准,从源头上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中管央企作为行业领先的排头兵更应该以身作则,积极参与维护行业的廉洁。

    “立身苦被浮名累,涉世无如本色难。”只有淡看名利、清廉自守,才能保持本色,行稳致远。廉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既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和持续保持,也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让从业者了解廉洁的重要性。犹记得,公司组织党员干部员工参观平昌县白衣古镇“吴氏家风家训馆”,当我进入馆内,一块块磨得光亮的青石板,一面面古色古香的墙壁,仿佛置身于文化历史的长河,清朝监察御史吴镇刚正不阿,昭雪东乡惨案,名垂青史...走过牌坊,目之所及,人生“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箴言蕴含着古代先哲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参加工作八年,我见证了行业的兴替,同业的沉浮,廉洁意识更是深入我心,一路的成长,伴随着阵痛,敲击着心灵。身边因为守不住“底线”,深陷“囹圄”之人也不胜枚举。而青莲品质成为一种文化时刻警醒我,喧嚣尘世之中,各色诱惑甚多,守住底线,清廉办事,当立世之本分。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让我们一起,用廉洁的心态和行动,共同维护保险行业的廉洁和公正,更好地服务人民,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共同书写好清廉金融巴中篇。

阅读 332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