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2日,“领航未来”青年教师研修班线上培训课程正式开始啦!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第一天的线上学习历程吧!
7月12日的学习主题是:历世界——教师要开阔眼界,博采众长
讲座一:世界各国国际化课程知识普及
讲授导师:姜晓丽老师
本课简介:国际化课程是指在教育领域中,为了培养学生全球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公民素养,将国际化元素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的一种教育模式。本课为我们介绍了加拿大,英国,美国的国际课程知识,并且分析了OSSD,A-Level,AP,IB等课程的特点。
讲座二:从中国到全球: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
讲授导师:贾丽丽老师
本课简介:课程就是让我们的学生知道些什么?做些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让我们的课程目光放眼到全球,为此我们才进行课程的融合,在本节课中,老师对融合课程和课程融合进行了分析,结合国际课程的框架和本国国情对课程进行建设,提出了教师队伍的培养以及教师的全球胜任力,为今后我们发展提供了方向。
讲座三:各国学制考究
讲授导师:林小英教授
本课简介:林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教育历史中的发展,教育学中各种学制的来龙去脉,这节课给人的感觉不仅是讲座更像是在讲述着教育历史的故事,从德国学制图到癸卯学制图一直到中国现行学制系统,原来各种学制是可以通过这么明确的图形来表达。我们看到了老师深厚的知识底蕴,也开始反思自己知识储备不足的缺点。
范皑皑老师带领大家对今天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反思,小组代表们各抒己见。下面记录了大家的精彩言论!
以下是我们对学制问题的几点粗浅思考:
1. 学制改革的大方向把握问题:各国现行学制都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反映了当下社会倡导推崇的教育理念。那么,以我们国家的性质,我们的学制是不是应一以贯之秉持一种“人人观”,无论当下有多少阻力和困难,都始终朝着“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大方向,不断做出调整,向“教育公平,发展畅通,机会充足”的目标无限接近。美国“提供更多教育机会,宽进严出”的学制特点是可以考虑借鉴的。
2. 学制是有局限性的:学制使得课堂教学受到一定的时空限制,但是观念、知识、技能的传授是可以流动的。学制本身并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就业和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也不能保证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应客观看待学制,从学制的局限性出发思考问题,始终保持问题意识。
3. 学制&教育机构:学制是依靠教育机构贯彻推行。教育机构出现的问题是现行学制问题的缩影。考虑学制改革应解决的问题就应从分析研究教育机构的问题入手(如研究教育机构分布、课程设置、教材、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其实都可窥见端倪。)
4. 航母徐行稳且缓,轻舟已过万重山。学制一旦确定,机构一旦设置,整个国家的教育面貌大的基调就已经定下来了。虽然机构是学制的重要执行单位,但机构是人构成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教师才是学制最重要的执行者,也是任何改革最大的变量。即便既定学制出现了问题一时难以掉头,但是每一位老师都是轻骑兵,改革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角落。“在既定学制下,师生如何创造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教育效益最大化”是任何时候都应重视的课题。在信息爆炸、信息化手段突飞猛进的今天,许多知识点的传授其实变得越来越高效,建议老师们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开展一场“学得超快”革命,多在透彻学理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信息化手段,提高知识的传授过程的效率,尽量快点达到应用阶段需具备的“基量知识”,然后迅速进入“做中学,做中创”阶段,为职业做好准备。以英语学科为例,大学前原本12年的英语学习其实效率是非常低的。英语基础词汇和语法学习的时间有很大的压缩空间,需要有经验有情怀有能力的老师们不断开动脑筋提高效率,这样其实也是人为地改变了学科的学制。
何曦老师谈到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培养
今天林老师的讲座中提及了关于教师的培养问题。在教师成为教师前,应该对其有怎样的要求呢?在加拿大,教师需要具备专业学士学位及教育学学士。在香港,教师也应具备pgde。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成为教师限定了门槛。而在内地,我们的门槛是教师资格证,这个是否足够呢?
另外,在成为教师后,后续对教师的培养也需要关注,如何将终身学习者这一概念落实,是需要我们讨论的。
2.学生规划
姜老师的课中给我们全面介绍了不同国家的课程,各有其特点。比如Alevel比较适合偏科,或者某方面比较擅长的学生,而IB则更适合全学科较均衡,且擅长论文写作的同学,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了解不同的课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制定他们的学业规划。
3.学生评估
在内地,对于学生的评价倾向于一考定终生。而放眼国际,很多地区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个人认为后者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4.各个国家常在10岁的阶段对学生进行分流,那么从心理学课程的角度来讲,是否应该在小学四年级左右,就开始铺垫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让学生把未来把握在自己手里,面对升学不再迷茫。(来自周佳敏老师)
5.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国际化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能力是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竞争舞台的根本。面向未来,全球化、智能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学生要适应国际化社会,必须要立足于本土,根深于中国,从中国到世界地更好地适应21世纪发展。这也要求学校、教师立足于本土,加快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与实践,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够终身学习的创新型人才。
1.幼儿园和九年义务教育制的学校更需要高学历、多见识以及教学能力高水平的师资,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学生在低幼时期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正确三观的形成,让他们在成年后有盈余的能力和时间去提升自我。
2.今晚林老师的图例很清晰清晰地介绍了各国学制,对比我国的简单方便管理的学制,确实需要改进。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人要努力的方向,即使力量微弱也要尝试。
随着历史朝代的不断更迭,我国的学制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即使是在当下,某个学制也许是符合潮流时代的,但是由于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学制也在不断更迭。那么来到当今社会,我国总体的学制制度已经趋于平稳,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高中教育方面,在高职学校教育中,孩子们尚且能根据职业分流,享受社会实践实习等技能运用的情境,但在普通职高,孩子们逐渐沦为学习的机器。因此,我们思考到作为一所创新性的学校,我们作为其中的一名老师,不论你是在哪一个学段教学,是否可以将知识运用和创新思维融入到本土学校文化体系当中(辩证的思考什么样的学习研究方式是适合你的学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当今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从而成为一个中国需要的合格公民乃至融入整个世界体系当中去做有眼界的世界公民。
普通公立教育采用633学制,通过应试的方法选拔学生,高中经过两年基础教育学习后主要以高考复习为主;国际教育以543学制为主,高中学生开始分化,有综合类方向,以及科学、美术、音乐、体育等专业方向,通过标化考试+GPA+社会实践+各类活动等方式选拔学生,多数学生在高中就已经开始为未来的大学和专业做准备。
普通公立教育不止面临“铜头铁尾豆腐腰”的问题,大学入口严出口松的现状以及高压应试教育对学生学习兴趣的破坏导致“豆腐尾”的情况也很常见。
多样化选拔方式,及早培养学生对未来专业的认知,放松大学入口,严把大学出口或许可以作为教育改革的尝试路径。
在今天的线上课程中,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各国的课程体系,课程融合,各国学制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丰富的内容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老师提出的观点也引发了我们深层的思考。作为小学阶段的老师,应该明晰我们所教育的对象正处于人生的初级学习阶段,他们的未来会面临很多的可能性,不能想当然地以最优路线去实施教学。只有全面了解学习学生未来在学术教育和职能教育需要的素养基础,才能更好地面向所有学生,面向他们的未来,立德树人。
今晚听小林老师讲座,这样一句话触动我的内心。“民国时期大师辈出,民国时期亦大众文盲。”前半句是我所知,说起那个时代的大师浮现在脑海中的不止三五,但后半句是我未曾意识到的。因此教育之变革应走向“为大多数人提供教育”。
回归当下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变革与实践亦是基于此。很多学校所开展的学涯辅导、分层教学、职业生涯规划等不正是走向“为大多数人提供教育”的大道吗?为实践找到依据,为行动寻到归宿方能更好前行。
我们继续反思“为大多数人提供教育”的进阶是什么?应该是“为大多数人提供不同(合适)的教育。我们正在践行的融合课程,不仅仅有学科融合还有中外不同课程的融合(海米课程),这样便拓宽了多数教育与不同教育的路径。
最后回归到当下新课改中,无论是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是指向学生主体。作为教师,如何发挥主体最大效应?我们需在不同国家的学制、课程中寻到答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为我所用。
重庆两江新区人和小学邓利春老师的分享:
通过今天一天的学习,有两点感触颇深。
第一点,无论是林莉莉老师带着我们从中国到全球去初探课程融合,还是姜晓莉老师为我们分享世界各国国际化课程,亦或是晚上林小英老师对古今中外学制的解读,都有一个共性——“全球视野”。让我想到了我们人和小学的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的和雅少年。给予学生一杯水,老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因此,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之前,老师在学习或者做研究时也要具备全球视野,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第二点是关于课程融合。刚工作的时候,总在困惑“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随着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也许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把学校课程与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相融合。它们之间怎样才能更好地发生化学反应呢?我想,今天林老师详细讲解了课程融合的相关知识,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
通过今天的课程学习分享一点我们组全体组员的感悟。 教育最初只是少数人用来闲暇与享受,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全面覆盖,在教育趋于平等化的当今世界,教育受地区,师资水平等限制因此差异化仍然存在。那么,如何在教学一线通过教师以及学校的力量缩小学生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如何有效进行小初衔接,初高衔接,是否可以通过学科课程融合;以及义务教育阶段过程性评价等方式,了解不同学生教育背景,地区情况,心理特点,以便缩小学生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实现教育相对公平,平等化。
刘老师的反思:从理论学习联系到自己的课堂实践
1. 在日常课堂注重课程融合比如目前我教授OSSD课程地理学科,也需要用到基本的物理数学知识,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inquiry探究能力
2.通过学制学习,最深刻的印象是,我们在学科教授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未来职业方向的指导,每一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
黄老师是职高专业课教师,对小英老师说的洋务派办学中对高级技师培养有些思考,我们现在的实习只是一份流水线的工作,对于学生真正的技能提高是非常不够的。如何在有限的设备下提高学生技能?
胡老师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跟国外教育的目标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国内的教育是属于应试教育,所以国内的学生往往在记忆能力方面是比较突出的,同样的,国内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国外的高等教育往往更多的要求学生去亲身体验与实践,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在评价方面也会比较注重过程评价,那么在国内,很有可能会因为孩子偏科等情况而错失了人才
大家好,我是来自11组永久职校的郑纯洁郑老师。听完今天的录播课和直播课程,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讲到癸卯学制的时候说,开始规定了职业教育。说到职业教育,我真的非常有感触,因为我本身就是来自于民办的一所职校,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和标准化教育其实比较多的,他很少采用像国外的过程性评价与走班制、学分制的教育方式。在赋能这一个方面,我们做的非常好,在育人的大背景下我国五育并举,正如IB说到的十大培养人格目标一样。可是,我们是否欠缺的就是对于学生技能性的一些把控与掌握。就像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应该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他应该像农业一样陪伴学生的慢慢成长,而不是如同工业一样迅速的拔苗助长。我认为,作为青年教师,要坚信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才华的思想理念。作为现代化教师,我们不应该只想着去点石成金,更应该想着春风化雨,陪学生经历时间与过程,给予他们所需的指导空间与练习,本着陪伴孩子成长的节奏与他们同行。
《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
注重全人教育中十大学者培养目标和五个发展要素。使自己更加奠定了在今后教育教学中的目标确定,追求并真正做终身学习的教师。把全人教育和三维目标真正贯彻到生活中。
《世界各国国际化课程知识普及》
了解了西方发达国家接近千年的评价机制、升学方式,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的一考定音,让多少还未在学习上成长起来的孩子被分流。我们虽改变不了升学考评方式,但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贯彻更加完善的综合评价机制。
《学制借鉴和演变中的教育机会选择》
国内外现今学制的不同,我想当今国内教育环境和相应制度即是约束,也是动力。该如何在不公平教育中起到法码般的平衡作用,这将是今后要深思和践行的首要问题,引导学生在现今的学制体系中如何更有前瞻性的制定和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作为教师要包容班级不同学生随着年纪变化产生的学习状态的分化,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化解学生焦虑,我们要包容孩子的差异性,以生为本。
根据各国不同学制梳理发现我们在评价学生要多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学生是否具能独立、自信、是否具有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而不是只关注对知识评价。
加拿大的学制中是平时分数占80%,期末占20%,采用学分制,自己选修课程,满学分就可以毕业,注重阶段性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而我们现在国家也要求阶段性和期末评价相结合,但是现在因为我们更注重期末考试,所以阶段性评价就容易被忽略,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更好的把阶段性评价与期末评价有效融合。
各位老师,晚上好,我是来自瑞安市永久机电学校的朱老师,今天我来分享一下我今天的学习内容,在听完一天的课程学习后,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姜老师讲的世界国际化知识课程知识及普及,其中加拿大的 Ossd,英国的 ALevel 美国的 AP 等,他们的课程内容和评估方法等让我眼前一亮,评估方式刚刚有老师说过了我就不提了,国外的教育类都有几个共同点都是注重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如国外考试中还会有特定的社区服务工作和公益活动时间要求等,而我们国内的教育大多数是以理论为主。这让我有了一定的启发,因为在学校里是班主任的职业,我想在后面高中 3 年的生活中能给予学生们生活技能和社会服务例如:生活技能和公益活动等。我们小组内的成都七中李琦老师也有一点关于融合课程的感悟,因为最近正在做一个英文和物理学科的融合,一开始的设计是结合英语阅读中涉及的太阳系知识加入物理学科天体物理知识的融合,后来我们思考把它变成了如何进行简单的学术研究的课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查找文献,阅读文献,信息搜寻整理,计算验证,作品制作的方式,自己研究出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的分布情况。我觉得这个和课程融合的一个理念很契合,就是好的课堂不是教会某个知识点,而是要教会人如何学习。我们组的郑深恩老师也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现在普职比5:5,对于大多数的普高孩子升到大学,最后大学毕业等于失业的比较,高不成低不就,而少部分会继续学习考研、出国深造等;相反中职学生经过三年努力,考上高职,再高职学校里打磨锻炼,毕业以后将来对很多企业所接受,个人更倾向我们以后教育应该更倾向于培养技术型人才。谢谢大家我的汇报完毕。
感谢北大导师们的辛勤付出!
明天我们还会再接再厉!
学习我们是认真的!